秦国摆平魏国后,周王朝国都附近的小国都不敢跟强秦叫板,而是缩头缩尾地参与合纵,谋求一时之安。秦国凭其势力已经完全控制了周王朝国都一带的局势。
放眼天下,秦国成为最强的诸侯国,南方的楚国、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赵国则已成为二流国家。
如果要称霸天下,秦国必须削弱齐、楚、赵,其中齐国和楚国最难对付,因为这两个国家关系不错又参与合纵。
经过寻觅美人一事,楚怀王对张仪大有好感,却将自己的弱点暴露无遗。他对张仪非常好,留出上等席位,空出舒适的住所,天真幼稚地厚待张仪。
接见张仪时,楚怀王开门见山地问,楚国偏僻鄙陋,张仪不远万里而来,不知有何教诲。见楚怀王如此直白,张仪也没有拐弯抹角,他干净利落地说,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立刻割让商、於一带600多里的土地酬谢。
商、於之地就是广大的汉中地区,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是各诸侯国垂涎之地。秦孝公曾将这片土地分封给改革家商鞅,更增加了这片土地的名气。
只要与齐国断交就能获得600多里的肥沃土地,楚怀王顿时眉开眼笑。张仪又说,楚、齐断交后,秦国将嫁女子给楚国,秦国男子将娶楚国女子,使两国百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如骨肉兄弟。
能够和强大的秦国通婚,甚至誓约为兄弟也是诸侯国的梦想。楚怀王听到此处,不多说话,也不细问,允诺与齐国断交。
上梁不正下梁歪,国君贪财好利,群臣大多是鼠目寸光之辈,只有屈原和陈轸等人例外。听说秦国将割让600多里土地给楚国,朝臣纷纷前来庆贺,只有陈轸发出异样的声音。
国君正在兴头上,陈轸却当头泼楚怀王一头冷水,楚怀王对其很是愤恨。自古忠言逆耳,遇上楚怀王这种国君,除了成全陈轸的忠义之名外,乾坤之势无力扭转。
陈轸公然唱反调,楚怀王大怒,问陈轸是何居心。楚怀王的言外之意是,既然陈轸对利国利民的事反感,国家就没有供养他的必要。楚怀王已作此打算,如果陈轸说话稍不留神,错了一言半语,必然大祸临头。
然而,陈轸是忠臣,凡是忠臣,都有一个特点,他们为了理想不怕流血牺牲。陈轸说他希望国家发展,更希望国家扩张疆土。然而,秦国是虎狼之国,张仪诡计多端,他们从没干过损己利人的事,割地一事其中必有诈。
陈轸接着说,秦国结交楚国,全因楚、齐联盟互相救援。如果楚国无缘无故就与齐国断交,必然得罪齐国。一旦楚国得罪齐国,楚国就孤立无援,秦国就会趁机侵犯。如果秦国向楚国宣战,心怀愤恨的齐国肯定会趁火打劫,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陈轸建议收到秦国600多里的土地后,再与齐国断交。
这一计,进可攻,退可守,是好策略。如果秦国不割让土地,齐、楚联盟依旧,楚国高枕无忧;如果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可先与齐国断交,获得肥沃的土地。如此一来,秦、楚、齐三国相斗,楚国居中,可以坐收渔利。然而,楚怀王被利益冲昏头脑,拒不采纳,疾言厉色地制止陈轸。
对楚怀王而言,利益是罪恶的深渊,他不听陈轸之言,一步步陷入张仪的圈套。楚怀王发书齐国,断绝联盟关系;同时授予张仪楚国相印,并赠送大量财物,派一支队伍跟随张仪入秦,前往接受600里封地。
目送张仪入秦,楚怀王很高兴。这么容易就说服楚怀王,是接受任务以来最容易的一次,张仪更高兴。想当初,张仪入魏,耗了4年多的时间都没彻底说服魏国,最终还要借助秦国大军,真令游说之舌受辱。
尽管楚怀王糊涂,他也做了一件聪明事。他派遣一支队伍跟随张仪,实质是监视张仪,预防张仪私下使用诡计。
但割地一事不过是张仪的一时谋略,信以为真的楚怀王派遣使者前去接收土地,自然不会有好结果。秦国凭借张仪的巧言善辩,甚至不惜出动大军,好不容易扩张疆土。自从秦国崛起以来,只有其他国家割让土地给秦国,绝没出现过秦国割让土地给其他国家事。
所以刚到秦国,张仪便略施一计使楚国使者定在秦国,久久不归。
进入秦国都城,下马车时,张仪假装没拉稳车上的绳子,跌下马车,摔伤筋骨。
伤筋动骨100天,张仪躺在床上,三个多月没上朝。张仪不上朝,割让600多里土地的事就这么耽搁着,楚怀王十分焦虑。
好端端的一个人,突然摔伤了又借病不上朝,聪明人一眼就看出其中的欺诈。如果张仪诚心割让土地,即使病了也可以命人传话给秦王。张仪缄口不言,不肯割让土地的意图昭然若揭,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张仪的行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楚怀王却对张仪深信不疑。张仪摔伤了,楚怀王虽然看出是一场表演,但楚怀王认为张仪故意摔伤是因为楚国与齐国的断交做得不彻底。
为了彻底与齐国断交,迎合张仪,楚怀王表演了一出狠毒的戏,恶言恶语地辱骂齐王。楚国已经和齐国断交了,使臣不能随意出入齐国。为了进入齐国,楚怀王派遣勇士到齐国,强行借用齐国的符节。
勇士持节过关,像泼妇骂街一般辱骂齐王。出动勇士,强借符节,恶言辱骂,只有一心趋利的楚怀王会这么做。
士可杀,不可辱,身为国君,更加不能受辱。楚国无故断交,为了合纵大业,齐王一直在隐忍,没想到楚国居然越发得寸进尺。
如果这样的丑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楚怀王的表演踏入了齐王的禁区,为了报复,齐王不惜破坏合纵。
齐王砸碎合纵的符节,低声下气地巴结秦国。秦、楚、齐三国的关系发展至此,优势、劣势易位,秦国暂时退出,静观楚、齐相斗,坐收渔利。
刚开始,秦国的目标是齐国。然而,头脑简单的楚怀王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一步步将楚国带入众叛亲离的悲惨境遇。
都说张仪的舌头是祸根,其实应该说,张仪的舌头是祸源,楚怀王才是祸根。
楚国使者在秦国等了100多天,楚怀王那边催得急促。待使者终于逮到张仪后,死活不放,要求张仪兑现诺言。
张仪告诉他们,说他会兑现割让六里土地的诺言。楚国使者一听,目瞪口呆,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使者回报说张仪只割六里地,楚怀王大怒,想要发兵攻打秦国,他还没发现自己仍被张仪牵着鼻子转。楚国国力不及强秦,派军进攻秦国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再说,齐国无缘无故被楚国恶言辱骂,恨不能将楚怀王生吞活剥。如果楚国卷入战争,齐国必定趁机报复,那时楚国必然腹背受敌。
见国家大祸临头,陈轸再次奋勇直谏。陈轸说,秦国实力雄厚,攻打秦国有弊无利。与其出兵秦国,不如割让土地求和,联合秦军攻打齐国。
如果楚、秦合军一处,齐国不能抵挡,一定会割地求和。楚国割地给秦国,再割齐国的地弥补,以地补地,楚国受损不大。陈轸洞悉时局,知己知彼,办事稳妥可靠。然而,此时的楚怀王仍不用忠言,一意孤行。
楚怀王调动大军,以屈匄为将军,浩浩荡荡地进军秦国。打仗讲求的是实际战斗力,而不是表面的风光。楚国军队浩浩荡荡,气势骇人,然而,楚军只是空有其表,并无真正的作战实力。
国家崛起后,秦军南下征讨蜀国,多次出军魏国,军队的战斗经验丰富。相比而言,楚军逊色很多。首先,秦人以耕战为业,兵士是靠打仗吃饭的专业人才,战斗力很强。楚国军队平时耕田种地,急时参加战斗,专业素质不如秦军。
其次,秦国军队久经战阵,饱受磨炼,斩杀敌人越多封赏越厚,以战斗为乐;楚军却害怕战争,厌恶打仗,士气不如秦军。
最后,这些年来,秦军战斗,百战百胜,敌人望风披靡,楚军早就震慑于秦军的威势。只与秦军交战,楚军也并无胜算的把握,何况另有齐国支持秦军。齐国加入战斗,不仅使楚军的战斗力相对削弱,更凸显了楚怀王的暗弱无能。
齐、楚联盟天下皆知。楚怀王听信张仪利诱之言,见利忘义,公然辱骂齐王,这有损他的国君形象。国君无能至此,有力量、有谋略的人绝不肯为这样的人卖命。
外有外患,内有内忧,楚怀王无能,必定不能保全国家。
秦、齐联军,分两头攻打楚军,楚军不堪一击,被斩杀8万多人,大将屈匄战死,丹阳、汉中等地被抢夺。这一仗打下来楚国元气大伤,百姓困顿,军队疲弱不堪,民不堪命。
国家遭受战祸,民不聊生,楚怀王不但不知自省,反而大喊大叫,声称要报仇雪耻。然而,报仇讲求实力,没有实力,纵然雄心比天高,仇仍然不能报。
当时秦孝公继位后,立志报复魏国,广招天下贤才,任用商鞅改革,经过十多年才积蓄出报仇的能力,楚怀王却并无此耐心。
第一场战役惨败,楚怀王不知吸取教训,仍一味死缠烂打,再次调集大军反扑。
秦军锐气当头,秦惠王正想一举歼灭楚军,彻底击毁楚国,使它没有争战天下的能力。楚怀王开动大军倾巢而出,正合秦惠王心意。
楚军来势凶猛,秦军更加凶猛,因为多来一个楚军,秦兵杀敌立功的机会就增加一个。秦、楚两军在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相遇,拉开阵势打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阵地战。
秦军盼望杀敌立功,楚军渴望杀敌报仇,因此秦兵不放过楚兵,楚兵也不饶恕秦军。大军混战,杀声震天,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尽管人多势众,报仇心切,楚军还是惨败。楚军大败后,为了社稷安危,楚怀王不得不割地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