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97章 智定边关显军威,凯旋归来引暗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7章 智定边关显军威,凯旋归来引暗流

出征当日,大军整齐列队于城门外。朱雄英身着戎装,英姿勃发,尽显太孙风范。徐达老当益壮,威风凛凛,两人并骑而立,壮观非常。

朱元璋亲临送行,赐予朱雄英一柄祖传宝剑:\"此剑随朕南征北战多年,今赐予你,望你不负此剑之威,荡平北敌!\"

朱雄英双手接过宝剑,肃穆请命:\"孙儿必不负祖父重托,誓以此剑,平定北患!\"

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朱允炆站在城楼上,看着表兄领军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复杂的光芒。他虽表面上祝愿雄英旗开得胜,心中却另有盘算。他立即召集心腹,安排人手暗中监视前线战况,寻找可以利用的政治机会。

\"太孙年轻气盛,又缺乏实战经验,此战凶险难料。\"朱允炆对心腹说道,\"我等要密切关注前线消息,无论胜败,都可为我所用。\"

大军开拔后,朱雄英很快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

在行军途中,他亲自制定详细作战计划,根据地形和敌情,合理调配新式武器。他将大军分为三部:先锋部队配备轻型火铳和改良连弩,负责远程打击;中军主力装备精钢刀盾和复合盔甲,负责正面冲锋;后军则是装备重型火器的特殊部队,负责在关键时刻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同时,朱雄英也没有忽视军队训练。即使在行军途中,他也坚持让士兵们分批演练新武器的使用技巧,确保每位士兵都能熟练掌握。

\"新武器威力虽大,但若使用不当,反成累赘。\"朱雄英对将领们说,\"我军优势在于火器和连弩,必须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方能克敌制胜。\"

更令将士们钦佩的是,朱雄英对士兵关怀备至,与将士同甘共苦。行军途中,他经常深入士兵中间,询问他们的状况,解决他们的困难;午餐时,他不要特供,与普通士兵吃同样的饭菜;夜间巡营,他亲自查看士兵的休息情况,确保他们得到充分休息。

这些举动很快赢得了全军上下的敬重和爱戴。士兵们私下里亲切地称他为\"雄英太孙\",表达着对这位年轻统帅的敬意和爱戴。

徐达原本对这位年轻的太孙有所保留,认为他虽有才学,但缺乏实战经验,恐难担此重任。然而,在相处过程中,老将军逐渐被朱雄英的能力和品格所折服。

一天晚上,徐达找到朱雄英,坦诚地说:\"太孙,老臣起初确实有些顾虑,但这些天来,见识了太孙的军事才能和为人处世,老臣心服口服。太孙不仅精通兵法,更懂得体恤将士,此乃难得的将才啊!\"

朱雄英谦逊地回答:\"徐将军过奖了。孙儿不过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况且,若无徐将军这样的老将辅佐,孙儿如何能顺利统军?此战若胜,功劳当属徐将军和全军将士,与孙儿无关。\"

徐达感慨地说:\"太孙如此胸怀,老臣更加敬佩。此战虽险,但有太孙统领,又有这些新式武器,老臣相信,必能大获全胜!\"

十五天后,大军抵达前线,与边防军汇合。蒙古联军已攻占大同以北大片区域,声势浩大,正准备进一步南下。

朱雄英立即召集军事会议,详细了解敌情,调整作战计划。

\"蒙古联军虽众,但我军有新式武器相助,尤其是改良火铳和连弩,射程和威力都远超敌军弓箭。\"朱雄英分析道,\"我们应避其锋芒,以逸待劳,引敌入我设计好的战场,集中火力打击。\"

按照朱雄英的计划,大军在前方谷地设下埋伏,用小股部队引诱蒙古主力进入伏击圈。各部队严阵以待,只等蒙古联军入瓮。

黎明前的黑暗中,朱雄英站在高处,远眺蒙古联军的大营。篝火星星点点,显示着敌军的数量之多。据探报,蒙古联军约有八万之众,而我军包括边防军在内不过三万人,兵力对比悬殊。

\"以少胜多,古来有之。\"朱雄英沉声对身旁的徐达说,\"但需智取,不可蛮干。\"

徐达点头认同:\"太孙所言极是。蒙古人骁勇善战,若正面交锋,我军虽有新式武器,但面对数倍之敌,伤亡必重。\"

返回中军大帐,朱雄英召集众将领商议作战之策。有将领主张守城以逸待劳,等蒙古人补给不济自行退兵;也有将领认为应趁敌立足未稳,立即发动攻击。

朱雄英耐心听完各种建议,最后拍案决定:\"不守不攻,我自有计。\"

他展开地图,指着蒙古大营附近的地形:\"蒙古人虽众,但补给线过长,且扎营之地三面环山,只有一条通道可退。这正是我军的机会。\"

接下来,朱雄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作战方案。首先,派出小股精锐骑兵,分批次对蒙古军进行骚扰,不求杀伤,只求扰乱和消耗;同时,派出侦察兵深入敌后,详细绘制敌营布局图和周边地形,为主力突袭创造条件。

\"这不仅是一场力量的较量,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朱雄英对将领们说,\"蒙古人作战勇猛,但轻视汉人,认为我们只会据城死守。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出其不意。\"

命令立即下达,行动迅速展开。连续三天,明军骑兵如同蚂蚁噬咬般不断骚扰蒙古军。他们来无影去无踪,忽东忽西,令蒙古军疲于奔命。蒙古统帅嘎达尔恼怒不已,数次派兵追击,却总是扑空,反而消耗了大量精力。

与此同时,朱雄英派出的侦察兵冒险潜入敌营周围,绘制了详尽的地形图和敌营布局图。他们发现,蒙古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营地松散,防御薄弱,夜间警戒也不甚严密。

第四天傍晚,朱雄英召开最后一次军事会议,公布了夜袭计划。

\"今晚,我将亲自带领一千精锐,携带新式连弩和火器,悄悄接近敌营。\"朱雄英指着地图说,\"子时一刻,我军先以火箭射入敌营,制造混乱;随后火铳部队齐射,打击敌军主力;最后,大军主力从这三个方向突入敌营,围歼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