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混子生活 > 第299章 坑弟失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真的坑了弟弟也没有关系,等他们成年就分家过,眼不见心不烦,如今家大业大的,分一些给弟弟也没有关系。

武士彠第一次觉得脑子不够用,这怎么就说起女儿的亲事了呢?

关键一点,薛家是大家族,女儿嫁过去不亏。

武士彠苦笑着摇摇头道:“多谢薛常侍看重小女,奈何小女才两三岁,只能辜负你的美意了。”

“啊!才两三岁吗?”薛玖惊讶的问道,同时有些尴尬,还是太心急了。

武士彠也有些尴尬,毕竟五十出头了,几个女儿才两三岁,听着人不太好。

“没事,兄长儿子薛震,天资聪颖,乃我薛家麒麟儿,今年虚岁七岁,与令爱正好般配。”薛玖转头看了一眼薛收,笑着继续说道。

如果说先前还在犹豫,说起薛收的儿子,武士彠一点都不带犹豫的,立马转头,双目炯炯有神道看向薛收。

虽然不明白薛玖的用意,薛收还是选择相信他,略微迟疑就点点头道:“如果应国公没有意见,我也愿意与你结个儿女亲家。”

“哈哈!我自然是愿意的,明日就带小女去拜访。”武士彠朗声笑道。

“嗯嗯,恭喜二位,不过小震提亲的是武二娘子。”薛玖插话道。

武士彠再次一愣,两个女儿相差一岁,为何不是长女而是次女?不过都无所谓,只是看薛收的意见。

武士彠看过来,薛收只能摸摸鼻子,轻轻点头,表示同意薛玖的意见。

“行!我这就回家,把喜讯告诉家人。”武士彠笑得老脸都起了褶子,起身说道。

送走武士彠,薛收马上问道:“你这是为何?你都没见过人,怎么急着给小震定亲。”

“兄长,我这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我不明白,武士彠虽然贵为国公,在朝中却不受欢迎,而且他是太上皇李渊的心腹,做到一方都督已经到头了。何来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说?”薛收有些愕然的问道。

“兄长你也知道,我跟陆老头学易经,又学了李淳风的九宫飞星,鬼谷子的阴符七术,刚才就察觉到,武士彠这一家,福泽全在女儿身上,而且是次女。

武家虽然不是大家族,却也数代人为官,这福源可不浅啊。”心里飞速的盘算,随即编了一个理由。

如果说其它理由,很容易被薛收察觉漏洞,唯有说这玄之又玄的理由,他不会怀疑。

李淳风为村里指点风水的事情,村里能主事的人都已经知道,加上薛家村确实早逝,夭折不少聪明的少年和孩子,自然相信他说的。

从修水库开始,薛家这一年来,没有人伤残,也没有婴幼儿死亡,他们都说这是风水带来的好处。

在这年月,一场感冒都可能要人的命,偏偏婴儿又是最容易病的,满一岁之前,官府都不会入户籍档案,就是知道一岁之前的婴儿,很容易夭折。

“你已经学到如此厉害的地步了?”薛收惊讶的问道。

“时灵时不灵的,特殊情况遇到能看出来。”薛玖这话倒不心虚,陆德明确实介绍了不少特殊情况。

例如颧骨高的女人定然克夫,十个有七个男人早逝,剩下三个男人也是病残体虚。

薛收咂咂嘴,他虽然觉得有些轻率,不过也没有责怪薛玖,毕竟他也是好意,先考虑自家兄弟,年龄不合适,才选的薛震,看薛玖那急切的样子,这事就不像假的。

“如此说来,小震到是有福之人。”薛收笑着道。

“事在人为,最重要还是自身,命理只是一部分,老话说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有道理!”

“剩下九十分,全靠贵人扶持,小震不缺剩下九十分,如今只是帮他补足那三分。”

这话突然转弯,薛收不由笑了,不过仔细一想,又觉得有理,没有贵人扶持,再努力都难以出头。

“行吧!既然都已经答应武士彠,这事就这么定了。”

“会不会有麻烦?陛下那边会不会不满?”薛玖问道。

先前只是心心念念改变历史,有些冲动的做了决定,这会有些后悔了,应该不用着急,调查一下,坑那些朋友家里也是一样,例如程家老三,尉迟家老三也差不多年龄。

“没事,陛下不会在意这些。”薛收摇摇头道。

“那就好。”

“子诚领了司农寺少卿,不过他只是挂职,主要还是弄你那个计划。”薛收说道。

计划当然是进行良种培养,对李世民那里的说法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那么详细。

估摸着李世民也是心动了,民以食为天,能增加粮食产量的办法,他不可能放过,即便知道需要很长时间,即便机会很渺茫。

反正只是让一个大臣带着一群人去摸索,投入不大,要是成功了,那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这种投入肯定值得的。

寒风从门外吹进,带来一阵凉意,两人心里却一片火热,只要薛元敬成功,薛家就有了千年不倒的根基。

“我已经请人帮忙,收集各地种子。”薛玖点点头道。

两季稻的事情,薛玖已经问过,没想到这事南方早就知道了,只是没人种植。

原来两季稻不但产量低,而且颗粒小,种植两季,也只比一季略多一点而已。

种两季水稻,耗费大量人力,产量只是略高,味道还差一些,这种事情谁去做?

想想也是,秦朝就征服了南方,如今林邑,真腊等地,可都是大秦的附庸。

汉朝征服过南方,隋朝打得林邑王逃进大海。

多次征服,怎么会不了解那边的风土人情,对于两季稻自然也是清楚的,也正是清楚,估摸着实验之后才放弃了。

了解之后,薛玖才反应过来,如今很多粮食,其实都不怎么大,没有经过足够的历史演变,自然的进化,产量怎么可能提高。

后来两季稻南方盛行,应该是那些带回中原的种子,与本地水稻混合,促使其进化,自然演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