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灾民潮
不增加华人的数量,即使华人不被傣族人同化,整个国家也不能形成以华人为主体的文化。
而如果华人不占主体,朱江对掸邦能够发展起来没有信心。
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先是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大陆。
可以说都是中国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
后世,李光耀谈到新加坡的成功,他曾经说,新加坡的成功要感谢英国,意思是新加坡的成功来源于英国人留下的制度。
李光耀的这个说法毫无疑问是不能成立的,有无数理由能够反驳他的说法。
不说别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以前是一个国家,都曾经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为什么马来西亚没有发展起来?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都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为什么都没有发展起来,有些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更不用说还有那些被英国人殖民的非洲国家。
真正英国人的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只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就是以后的五眼联盟,他们是英国人的后代。
所以说发展的主要原因不是制度,而是人种和文化。
朱江认为,新加坡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新加坡的主体是华人。
以华人理性、务实、勤劳、坚韧的民族性格和出色的智商,只要政治稳定,华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发展。
后来,越南政治稳定后,实行革新开放政策,国家发展也很快。
朱江认为,朝鲜一旦打开国门,经济也会快速发展。
越南和朝鲜,也是中国文化圈里面的国家。
现在,缅甸华人来了一批,东南亚其他国家也来了一些,但还不够。
但又有一批华人即将来到掸邦。
时间已经到了一九六零年。
从去年起,朱江就开始注意邻国的消息。
去年夏季以来,东方邻国遭遇普遍干旱,全国范围出现自然灾害。
进入六零年,干旱没有丝毫缓解,受灾面积还在扩大。
历史没有因为朱江的到来发生改变。
朱江只改变了缅甸,没有改变其他地方。
在一个封闭的时代,蝴蝶效应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历史上邻国的自然灾害,现在还是如期而至。
实际上,不仅是自然灾害,邻国在经济上的错误政策,也进一步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后果。
很多地方出现饥荒,局部地区甚至有饿死人的情况出现。
边境上的灾民,饿急了,也有不少往外逃的。
这时的边境,没有围墙,没有铁丝网,主要依靠人员巡逻管控,要出去很容易。
掸邦不会主动去邻国叫人,但对跑过来的人,全部接受。
朱江未雨绸缪,自去年起,就开始让财政部尽量多收购粮食,为即将到来的灾民做好准备。
朱江在高层会议上将接收邻国灾民的事情说了,为接收灾民,掸邦将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接收灾民,然后将灾民安置到掸邦各地,主要安排在掸邦南部和东南地区,以增加这些地区的华人比例。
邻国和掸邦接壤的有数个县,灾民安置在掸邦各地,但尽量一个县的安置在一起。
春节过后,即开始有灾民穿过边境,来到掸邦。
灾民都是拖儿带女,一家家来到掸邦。
以前两国边境,如同一家,你来我往,就像走亲戚一样。
后来那边新政权建立,边境管控严格,掸邦这边也从缅甸独立 ,边境管理也严格起来,近几年边境就像隔离墙,将两国隔绝开来。
因此,邻国居民并不了解掸邦这几年的情况。
被饥饿逼得走投无路的灾民,来到掸邦,原只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听天由命,没想到来到掸邦境内,即被掸邦边境部队士兵发现,然后被带到政府接待处。
掸邦政府给灾民准备好了安置地点,安置点设置了大量的帐篷,还提供粮食。
逃荒的灾民都带着铺盖被褥和锅碗瓢盆,只要有粮食,就可以自己加工。
安置下来的灾民,虽然不能给国内的亲友送信,但国内的人,见逃出的人没有回来,也没有传来死亡或者其他不利的消息,这让留在国内的人产生无限想象,促使更多的家庭逃荒。
一时间,沿掸邦边境线各县都有人外逃,后来更影响到距边境稍远的县,北部也有居民前往缅甸克钦邦,到克钦邦之后再南下掸邦。
几个月时间,陆续有几十万灾民来到掸邦。
掸邦政府的安置措施,一是在掸邦南部地区设立农场,开展替代种植 ,大量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掸邦本地农民长期依赖鸦片,缺乏农耕技术,大批农民的到来解决了这一问题。后世南佤那片土地,就在大其力附近,正适合开荒种地,再来几十万农民都可以容纳。
二是在灾民中招收部分工人,进入各地的工厂企业。这次来到掸邦的华人和去年从缅甸来的华人,在职业上正好形成互补,缅甸的华人从事工商业,内地的华人都是农民 ,正好提供大量务工人员。
三是将部分灾民安置到东南各地的屯垦兵团。东南地区虽然多山,但还是有足够的土地可供开发,云南过来的移民也非常适应山地开发,而且东南地区的气候条件远远好于云南,最南边还有很多岛屿没有开发,可供移民前去垦殖。
大规模的居民逃离,在邻国国内当然是重大的事件,但又不涉及到政治,邻国此时和掸邦没有外交关系,也没有发出外交照会,双方都没有将此事见报。
邻国只是加强了边境巡逻力度和内部治安巡查,增加灾民外逃的难度,让外逃行动逐渐停止。同时政府也适当提高了对当地民众的救济力度,让饥饿稍微缓解。
于是移民潮渐渐消停。
不过明年是否还有一批,也很难说,连续几年的灾害,确实很厉害。
倒是缅甸这边,对克钦邦涌入大量灾民进行了新闻报道,让邻国很没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