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意见相悖
李昭点了点头:“此事在很久之前我便与人谈起过。”
她大致说了一遍当初她与吴康仁之间的谈话。
“学堂之事我一直有在发展,如今虽然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只能做一些最底层的活,但是人都是会慢慢成长的,总得给她们成长的时间。”
“教育体系已成,那我需要的便只是时间。”
“可是他们这么匆忙之下只粗学了一些东西而已,连四书五经都认不全,如何能算得上什么人才?”身为科举制度之下为此努力多年,高中进士的秦大人根本就理解不了这种填鸭式教育之下,匆忙喂出来的产物。
“不过是情急之下的过渡之法,待到我手上不缺人了后,自然会更为完善的。”李昭说道。
随即把现代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和大学的教育体系给两人大致科普了一下。
一步步可能迈得太远,不管是哪朝哪代,建国之初缺人才很正常,她需要时间过渡。
从现在的学堂,到之后所有学校她都会建立出来。
两个老头儿有些艰难的理解她所说的这些话,大受震惊。
良久,金正道才问道:“那按照您这么说,小学毕业差不多就等于是童生,初中毕业就是秀才,高中毕业就是举人,大学毕业就是进士?”
他一时之间有点理解不了李昭所说的那完全陌生而又庞大的教育体系,只能换算成科举制度来,这样就觉得好理解多了。
“嗯......”李昭摸了摸下巴,觉得还是不要一次性太为难两个老头儿了,让他们慢慢接受好了。
“可以这么理解。”
两个老头儿同时松了口气,这么理解就好理解得多了,不然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不过这语文、数学、体育又是何解?”秦胜问道。
“语文就是咱们的文字、文章之类的,但是会简化很多,不用再像科举那样麻烦,只要能认字写字会做基础的文章也就是行文流畅有见地就行了。”
“数学就是算数,体育嘛就是强身健体学武功,若是体能好的,之后直接就可以以比较好的待遇往军队输送了。”李昭解释道。
因地制宜,如今学堂里开展的也只有这三门课。
待到以后办立小学了,也就是这三门课了,初中之后再加其它课程。
不过目前跟两个老人家还是先只说这三门课,能让他们好接受一点。
秦胜吹胡子瞪眼,他还是觉得这样子的教育理念跟他所接受的教育实在是差距太大了,他接受不来。
“若是开展了这样的课程,简直让天下文人耻笑!”
“身为文官只会认字写字和写一些你说的那些基础文章那怎么能行?”
祖师爷的棺材板都要捂不住了!
“别说是做官了,就是年纪尚小,正经读过几年书的孩童都要比这强!”
金正道虽然没有说什么,但神色中也满是不认同的。
李昭也没生气,但是好好解释他们不听的话,那她就只能说出一些不太好听的话来了。
“我问两个大人一个问题,你们为官的时候能用到自己所学的东西的时候多吗?”
“除掉给上司和皇帝写拍马屁的信和奏折,还有和同僚之间办什么文会诗会联系感情。”
“那些经义、策论和诗赋,所使用的时候多吗?”
她不否认古代的文人都很厉害,是人才中的人才,千军万马之中闯出来的。
他们所学的东西放到现代去,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与他们匹敌。
可是她不需要啊,她需要的是实用。
两人沉默了下来,纷纷开始想自己为官之时发生的事有多少是用自己所学完成的,一时之间哪怕找出了一些,好像都微无其微,根本就拿不出来有力的反驳李昭。
李昭见他们二人都没回答,喝了一口茶后继续说道:“我也同样觉得两位大人这样在科举之中被选拔出来的人才很是厉害。”
“但我不需要华丽辞藻堆砌的公文与溜须拍马的奏折,我需要的是能简单快速直接有效的切入正题,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又有如何的处置办法的,真实有用的东西。”
“我既然做出了以前无人敢做之事,那我也想要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构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一个没有世家大族,没有那么多的不平等的世界。”
“我想让天下人都能读书,都能有读书的机会。”
“而这个读书不是以前的科举,而是以我的方式去选拔可用之人。”
“每个人所喜欢还有所擅长的东西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优点,有的人哪怕她不会读书,也会有其它出众的优点。”
“我便是希望有过人之处的那些人,也一样与会读书的那些人一样有上升的渠道,有做出自己事业的机会。”
“两位大人都是从寒微之时走过来的,遭受过种种的不公,还有那些头疼的官僚主义,都是痛恨不公之人。”
“那为何不让这公平不止是发生在会读书之人身上,而是发生在所有的人身上呢?”
她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她想要做到相对的公平。
哪怕这条路再难,她都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金正道老脸一红,面露愧色:“是老夫着相了。”
他对着李昭行了个礼:“受教了。”
“枉我痴长了几十岁,没想到今日居然被教训了一顿。”秦胜摇了摇头。
“虽然我对你这听着宏大,但很难完成的前景因为你这个人有了那么几分信心,可我还是想劝你一句三思而行。”
“从古至今,敢做人敢不为之事的,要么付出惨重的代价成为不为人知的一段失败过往,要么就是真正名扬千古的真正的能人。”
秦胜郑重的看向她:“我希望你是后者。”
毕竟他如今也要冒险上她这条贼船了,不成功便成仁。
“两位大人能信任我,把身家性命都押到了我的身上,李昭便是不为自己,为着你们也定要好好的走这一条路。”
“不负两位大人,也不负我辖下所有百姓所托。”李昭对着他们二人郑重的行了个礼,满脸都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