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卫照临提笔略思,面对僧人,挥毫写就下面此诗。
落雪寺梨花
梨花带雨寺月静,曲柳含烟塔影娴。
游人犹怜白欺雪,却道清明赏雪时。
那僧人一看,面色变喜惊道:“好好好,多少文坛大儒到这黄土之地,不敢落笔,更别说佳句了。而施主的第一句就使人眼前一亮,梨花带雨诗意十足,而寺月静已有禅意,不可言明。第二句又道出了此地二景,与梨花寺月相映得彰,多少人无法把此地四景融合对应。而最后两句更是妙不可言,梨花喻白雪,赏花即赏雪。而全诗梨花带雨,曲柳含烟恰应清明之节证。自建寺以来,我佛一直在等有缘人赋写梨花之佳句,直至今日终有结果。正应了师祖说的那样,若世人能写出我种梨花之意,非世人也。”
卫照临一听,就写了首诗,这僧人说话怎么这么玄乎,还绕口令,世人非世人,难道佛教经文和道教经书都差不多,都类似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算了,这些方外之士的想法凡人是搞不懂的,以后还是少到寺庙道观为好,容易把人心里搞得慌慌的。于是呐呐笑道:“师傅,高僧,大师,谬赞了,小女就是想写诗赢得那佛浸泉水,了却老人之心愿,没有那么道道。大师你看什么时候诵经?”
那僧人一本正经,摇头道:“非也,非也。施主且先取泉水来,待老衲诵经。”卫照临心道,这僧人看着也就挺多三十多岁就自称老衲,她也是服了,高人的心思你别猜。她随即抬头对白檀示意。
不久,白檀和车夫各自挑着两罐泉水来到大雄宝殿前。游人也甚觉好奇。那僧人出房一看,嬉笑道:“施主可真是心胸宽广,诚(沉)意满满呀。”
这僧人此话一出,卫照临立解其义,忙解释笑道:“让大师见笑了,小女就俗人一个,好不容易来贵寺宝地一趟,所以就多备了几个罐子,就是想多沾沾圣水之光。”
那僧人正色傲然道:“好一个俗人。那老衲诵经了。”
卫照临一听,不对呀,不是方丈念经吗,难道此和尚就是方丈?有这么年轻的方丈吗?前世看到的方丈主持不都是头顶圣光,香印深黑,白须飘飘吗?
突然那僧人戛然而止,卫照临一愣,惊问道:“方丈,经诵完了?感谢方丈。小女就此别过。”
那僧人高深莫测,缓缓道:“老衲法号了然,诵完事未完。除了皇家,施主还是得到佛浸泉水第一人。老衲只对一罐泉水诵经,若要这四罐泉水都得以佛浸,那就得看施主的的诚意了。”
游客也好奇了,还从来没有见过方丈给泉水诵经的,都围观上来。卫照临一听,这和尚不按常理出牌呀。卫照临本来就不信佛浸之说,这四罐泉水在一起,对一个罐子诵经不就等于对四个罐子诵经了嘛,这是文字游戏呀。于是释然笑道:“感谢方丈,一罐就一罐,小女告退。”
恰在此时,传来一女子啼哭喊声:“方丈大师,请救我儿。”
随着女人的喊救声,围观人众闪开一道,一女子哭奔而来,后跟一男子怀抱一男孩,还有仆人两名。了然大师沉声和言道:“阿弥陀佛,女施主未慌,有事道明。”
那女子跪下,泪眼脸苦道:“请大师救我儿。我儿贪吃烧鸡,被鸡骨卡住喉咙,无法吐出,请大师施手。”
了然大师一看男孩面容痛苦,呼吸困难,极其危险,便询问道:“女施主请起,可曾试过救治。”
那女子眼泪涟涟,哭喊道:“大师,我等扒开孩儿嘴巴不见鸡骨,又尝试拍打背部还是不出,准备找集市大夫医治,有游人道贵寺方丈了然大师深悉岐黄之术,若连大师都救治不得,集市大夫更是无力回天。请大师救治。”
了然大师面色沉重,语重心长道:“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更不打诳语,人命关天。贫僧已观病情,自知无法救治,请速找大夫医治,不可耽误时间。”
卫照临一看,这来回折腾,恐怕这孩子命是没了,她也不多想了,救人要紧,于是上前急道:“且慢,大师,夫人,这孩子危在旦夕,命悬一线。小女因小时身体不好,曾跟神医华佗传世弟子学过几年医术,师傅就曾教过此状况之救治之法。但小女曾未试过,不知夫人敢不敢一试?”
众人一听是神医华佗的徒孙,都点点头,表示认可,看来华佗神医的头衔不是吹的。可那女子一听犹豫了,她可从未见过女大夫呀,且此法都未用过,她怎敢在自己孩子身上尝试。
那抱孩男子一听,立果断道:“救人如救火,请小姐施手救治,在下感激不尽。若救治不得,那是天意,不怪小姐。”
卫照临又看了看那女子,那女子哀声哭道:“就听我夫君的,请小姐救治。”
卫照临不再纠结,点点头道:“这位公子,请将孩子给我。”
男子赶紧把孩子给了卫照临,卫照临立即从背后抱住孩子,一手握拳,拳心向内置于孩子肚脐和胸骨之间,另一手抓住拳头,迅速向上、向内施力挤压,只听得噌的一声,鸡骨从孩子口中蹦出,接着孩子哇哇大哭,喊道:“母亲,父亲。”那女子赶紧上前抱住孩子,大哭道:“山儿,吓死母亲了。”
众人也是看呆了,一息之间这女子就把孩子救活了,所用之法闻所未闻,前所未见。有人甚至鼓起掌来。
那男子赶紧拉住那位母亲和孩子跪拜于卫照临和了然大师面前,大声道:“在下一家感谢方丈、小姐救命之恩,是犬子再生父母。”
卫照临赶紧前扶,慌忙急道:“公子请起,折杀小女了。是佛光普照,菩萨显灵,天怜孩子。而小女今日恰巧行游此地,正好略懂医术,当不得事。另外,小朋友这几日不可多说话哭喊,进流食,请大夫开消炎之药服用,直至喉咙无异感方可日常如旧。”
男子一家起身,遂恭敬问道:“敢问小姐姓名,府尊何处?在下登门拜谢。”
卫照临一副淡然,温言道:“举手之劳,公子不必。小女行游各地,行踪不定,公子不必周折。要谢就谢落雪寺,孩子与寺院有缘。”
那男子也很直爽,大声道:“好,就依小姐之言。在下拓跋烈,京城人士,家父定国公拓跋洪。若他日来京请小姐到府中一叙,以表谢意。”
卫照临随和道:“好,一定。请尽快回府医治孩子,孩子要紧。”
拓跋烈爽朗道:“好,方丈,不日来谢,告辞。”于是一家离去。
正所谓:自有医者仁心道,也是佛光慈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