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明月照关河 > 第一百一十九回 鲁县阙里访孔庙 古今对比叹蹉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一十九回 鲁县阙里访孔庙 古今对比叹蹉跎

陈庆之三人从赵长城回到黄梅村后,立即将相关情况写信给了卫照临。十日后,陈庆之与达奚武再次会面相商,仍未达成共识,但双方同意可继续商讨。也不知达奚武和辛威为何如此谨慎。而陈庆之也不可能把黄梅村的事情完全告诉他们。陈庆之回来后召集众人商议,实在不行就做第二手准备,无论如何都要得到空中草原。陈庆之都已派丛林作战人员去探看地形了,这时,卫照临回信了,让黄梅村暂时不要采取任何行动,等她来到黄梅村再说。

回说卫照临众人在高平郡和兖州一待就近三个月,这三个月可把她忙坏了。现在忙完了,身心也放松下来,反而感觉有点失落和惆怅,她也不知啥原因。

李老道见小姐这个模样,就猜到是李邦离开造成的后果,于是安抚道:“小姐,这几个月真是太忙了,也没好好休息和玩乐,不知到孔子故地一游如何?”

卫照临脱口而出道:“曲阜?”

李乘风一惊,遂笑道:“小姐果然才学深厚,连曲阜都知道,那是七百多年前的叫法了,现在叫鲁县。”

“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 公元前249年楚国灭鲁,将曲阜改为鲁县;后来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又诏改鲁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一直沿用至前世。

卫照临一听,既然都到了孔老夫子出生地的边上,那就去瞻仰一下孔圣人遗居,看看现在的孔庙等建筑与前世有什么区别。于是爽快道:“老道,那就通知他们,今日准备些途中用品,明日就去鲁县。在鲁县住一宿,然后直奔东平郡(今山东泰安市)。”

第二天一大早众人就出发,也没和当地官员告别,向东奔去。这高平郡距离鲁县一百来里,若骑马很快就到了,但卫照临他们有马车和李老道的小毛驴,跑不快呀,到了鲁县已是临近傍晚时分了。从鲁县的西门进入就是一条长街,街的两旁大部分都是以“孔”字开头以及与圣贤相关的商铺,如孔夫子书铺,孔家客栈,圣贤酒楼等等。他们就在孔家客栈入住,安顿好一切。第二日耿忠和申豹留守客栈,卫照临四人向南门方向而去。

在城的西南角,有个叫阙里的地方,为孔子授徒之所。不会儿,卫照临等人就到了孔子故居阙里,一看就房屋三间,中堂设孔子像,堂内放置一些衣物、车具、琴瑟等物品,据说是孔子生前用过的遗物;周边也就零星洒落着几处房舍,和前世孔庙根本无法相比。在前世,孔庙孔府等建筑虽曾几经战祸、天灾及人为破坏,但经修缮后,其规模仍仅次于故宫的第二大古建筑群。它的营造规格及标准都是按照皇家礼制施行的,被称之“东方圣城”,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在民间,无一家府邸能与之匹敌。自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名儒大家都来此顶礼膜拜。可奇怪的是在此留下的诗词文章少之又少,也许在孔圣人面前谁都不敢落笔,谁都不敢班门弄斧吧。虽留有碑刻2000多块,内容几乎都是祭祀、修庙的记录,唯有几处楹联让人感受到此处为文圣之地,大部分楹联的作者也不知是谁。最让人知晓的也许就是“圣府”门前的那副楹联了: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就是这副楹联也是据说而来:明朝宰相李东阳所写,清代学士纪晓岚所书。这副楹联书写奇诡之处就在于上联的“富”字缺失上点,隐喻“富贵无顶”;下联的“章”下的一竖贯通“日”部,暗指“文章通天”。一个府邸与国同存,与天同在,在民间也只有这孔衍圣公府配了。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是唯一一位持续深刻影响中国近两千五百年的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无人企及,而且他的学说将继续散发光芒,隐射到每个人的心中,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你是个中国人。后世各代帝王对孔子加封的谥号多得离谱,高得出奇。他及继承者将儒学从一个学说,变成了儒家,建立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最终成为儒教,且置顶三教,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信仰。

在中国浩瀚的文山书海之中,找不到一部着作像“四书五经”那样影响深远,绵坚不休。有人说那是因为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也只考这些书籍,不学不行,所以人们才对“四书五经”耳熟能详。诸子百家,为何独选儒家?江山易改,为何儒家不倒?究其原因,也许只有用皇帝可以杀掉,儒学上下认同来解释了。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只有统治阶级认同,而民众皆反对,那是绝对长久不了的。尽管它存在不足之处和时空局限性,但瑕不掩瑜,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慧眼仍能看穿今日之事态与人心,是何等的非凡与卓绝。仁义礼智信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特征,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标准,只是它的内涵和外延随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而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仍是每个人做事目标和准则,用现在的话来讲,哪句不是正能量,哪句不是积极向上,哪句不是道出了人之本心,人之追求。也许正是这些深奥而又浅显的道理激励着中华民族每个人不畏万难,怀抱初心,历久弥坚,一步一个脚印迈过五千年的长河岁月,继续越过彼岸,永不停歇。一部中国历史,半部儒家学说,一点也不为过。此处有分教:

灿烂银汉,锦绣山河,至高庙堂,何逊陋室三间。

诸子百家,学说千径,师表万人,自是唯吾独尊。

可眼前的这一切,卫照临有点懵,因为反差太大了。她不禁向李乘风问道:“李老道,孔圣人庙堂就这般?”

李乘风无奈感叹道:“哎,一言难尽。贫道虽身入道教,但并不排斥儒学。这孔夫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国就将孔夫子的三间旧居改作庙堂,把他老人家的遗物供奉其中,供人瞻仰,这也是第一座孔子庙堂。汉武帝更是独宠儒家,孔庙也成了国庙,且朝廷命专人进行管理。以后历代王朝也是如此,且庙学合一。由于历经战乱,孔庙多次遭到劫难。但各朝各代只要安定下来,无不对孔庙加以修缮,供天下学子瞻仰。你看到周边的房子一部分供孔子后裔使用,一部分供学子读书,一部分是官员办公之所。”

卫照临一想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几乎年年在打战,命都难保,谁还管这庙宇。战乱之后,修身养息,人们不记起昔日君王社稷,不记得过往雄豪伟业,但人们立即会记起那处历经劫难、破烂不堪的文坛圣庙,也许唯有儒学才是古人心中的永恒寄托。

正所谓:浮世荣华易遭折,心中明灯不曾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