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之影视女王 > 第181章 犯罪调查 9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所以我的表演一般都是属于方法派,因为通过训练,我可以将自己个人生活中的情感瞬间与角色的情感瞬间连接起来。但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表演之外我就需要下更多的功夫了。比如发挥你的想象力、发动你的感官和情感对角色进行填充设计,构建真实的情境,从而释放角色应有的身体行为。这一套路径在我看来和后人根据斯坦尼的《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的自我修养》等着作总结出的体验派没有本质差别。

“其实你去读了《演员的自我修养》就会知道,里面的主角不也是在不断地上课,不断地练习么?不过二者或许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体验派除了强调个人的练习,更强调与对手的沟通,也就是集体的作用。一个人的表演有时候可能无比自然,但一旦和一个蹩脚的演员对戏,他的表演可能就会崩溃,因为他所抛出的‘对话’对方接不到,自己的表演便会被打断,当情绪记忆总是被打断的时候,这个人可能会崩溃。这也是方法派技巧的缺点之一,即演员之间因缺乏能量或说情绪的因应而导致表演的断裂。

“就跟我还蛮喜欢扮演警察的,因为小时候就喜欢看冒险类的小说,也爱看刑侦局,脑海中不自觉地就会想象自己英姿飒爽,成为一名警察的样子。但这样的危险在于你会神化警察的形象,这样反而不利于你的表演。”

臧尔沁皱了皱眉,似乎对此感觉不是很赞同,林年看到了但没有选择停下问问她的想法,而是继续说道:

“因为你基于喜欢看某个题材的作品而喜欢某种身份,你想象的其实是一个身份,是一个大写的群体。但是你要表演的时候,饰演的是一个具体的人,如果代入的是大写的群体特点,你就会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扮演的角色会和你一样挣扎爱恨情仇,对于警察的爱情,你可能就会演得悬浮不接地气。你的警擦角色可能是内敛的,也可能是开放的,不同的性格面对剧本安在自己头上的情感路线或者面对犯罪嫌疑人时可能会展现不同的样子。

“咱说近一点,比如你扮演的胡阮,是一个嫉恶如仇的、刚出茅庐的小干警,你的很多关于罪犯或案件的知识大多来自课本上的客观描述,即使真实案件分析,你看到的依然是经过处理的文字。你看不到审讯现场——当然这个你们在实习期肯定就见识过了,你也看不到犯罪嫌疑人的表情乃至微表情、声音、语气等等。而这些信息恰恰传递很多信息,一旦忽略这些信息,可能会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

“可是你为什么会这么了解呢?”臧尔沁不禁发出疑问。

林年心里清楚,但有些事儿是没法儿说的。虽说她没干过警察,但前世那些学术训练,着实提升了她观察访谈对象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多了,她应对各种情况的本事也跟着见长。

她以前觉得“等你到了某个年龄段,你就懂了”这话带着股爹味的傲慢,可等自己到了 30 岁,才明白这是过来人的切身感慨。要细究经历了什么才有这般感悟,还真不好说清。反正,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生活里,个人生命一路向前,推着她不断成长,慢慢就懂了许多以前不明白的事儿。

“或者是因为我跟群演大哥大姐们聊天聊来的吧?我倒不是说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有着相同的地方,让我一通百通。而是说,警察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父母亲朋兄弟姐妹,再者说警察经常对话的人往往也是老百姓。老百姓也是人,只要是人便有七情六欲,便有人之善恶。警察用自己的双眼和耳朵感知来自老百姓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而我通过和群演聊天,而知道人们的真正生活和情绪。虽然不想说,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早已难用普通来代替了,虽然说演员也是人,但是我们发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我们会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感慨,因为众星捧月中,我们与大地渐行渐远。”

“年姐,你太厉害了,听你这么说其实是这样的。我本身作为一个娱乐圈小透明,在扮演一个小干警的时候其实也带入了一些本人的处境。比如同样处于某个梯级的末端,自然要对前辈恭敬一些,但又因为戏里戏外,我和姐的熟悉,使得这样的恭敬中透露着亲近,而不是尊卑。”

“所以说回到能感知的表演,你一定要对自己的任何演绎都形成感知。”

“……现在想来,当初表演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进行‘放任’和‘胡言乱语’练习并不是想一出是一出。当时虽然老师讲过这样做的目的,但是因为还没有进组,听过就忘了。今天听你讲,再去回忆当初老师让我们练的内容,才发现其中用意颇深。”

“是啊,表演这门艺术,从不是浮于表面的模仿。就像我们了解生活百态,才能精准拿捏角色的灵魂。那些看似荒诞的‘放任’与‘胡言乱语’练习,实则是打破我们自身的禁锢,让想象与感知肆意流淌。当你能毫无顾忌地释放,才能在角色需要时,精准地收束情感,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

她顿了顿,望向窗外的车水马龙:“你看这世间,每个人都背着故事行走,群演们的经历或许平凡,却藏着最质朴的情感密码。我们作为演员,倘若一味沉浸在娱乐圈的光环下,只会离生活的本真越来越远,表演也会沦为空洞的作秀。只有扎根于日常,感知小人物的悲欢,才能在诠释角色时,让观众看到真实的回响。”

臧尔沁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新的体悟:“我懂了。以后每一个角色,我都得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把自己融入他们的世界,去体会他们的每一丝情绪波动。”

“对呀,这一路漫长,我们都在成长的途中摸索,不断校准表演与生活的坐标,未来的路,还得一步步踏实去走。”说罢,两人又陷入对下一场戏、下一个角色的深度探讨,仿佛要将这世间万千面貌,皆凝于表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