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抗战之新晋绥军 > 第143章 大生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本在诺门罕和苏联的冲突中,在苏军指挥朱可夫到达前线后,日军的境况就越来越不利,之后完全处于了下风。

日苏两方都在不断的调兵遣将,给前线增兵。

日军不光从关东军中抽调精锐到达蒙古边境,还从关内的部队开始抽调精锐补充到日苏的对抗中。

日苏战斗前线形势的发展,令李志坚非常高兴,现在独立混成第三旅团已经龟缩在井陉县城中好长时间,新六师就守着石门到井陉的交通线,除非日军出动大军接应,否则根本运不进去,但是每次日军出来,都被新六师打一些秋风。

石门周围各县都开始有不少百姓通过娘子关进入山西。而独立混成第三旅团早就发现了43军的目的,并上报给了华北派遣军司令部,但是现在日军也知道自己的虚弱,所以就装作不知道。

现在不光43军等部队在这一片在不断抽走本地百姓到山西,还有其他的势力也在这一片活动,建设了不少的根据地。

当下李志坚最难的不是面对日本人,而是有时候会和其他国内势力发生利益争夺,这还是43军的目的不是占据地盘,而是主要是吸纳移民,才导致矛盾没那么激烈。

日本人在关内的大部分占领地,都是只能派兵占据县城或者城市,而没有能力在周围乡村进行实力控制,所以现在敌后的各种势力的力量都在蓬勃发展。

现在几方国内势力都在这种地方争夺地盘和人口,都打着和日军战斗之名,最后因为争夺利益,互相之间已经经常大打出手。

李志坚率领的43军等部作为后来者,极力避免和之前就过来的其他势力发生冲突,将目标都指向日军的小据点。

43军由于装备远好于其他势力的武装,所以对于其他人不敢打的炮楼和据点,43军向来都是上来就打,在周围很快打出名声,在将移民政策进行公告后,不少人就主动举家向山西迁移。

现在山西的大生产活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开辟出不少的荒地,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

按照山西省政府的命令,全省除黄河边上不得开垦荒地外,其余地方军民共同努力,一起进行大屯垦,首先扩大粮食生产。

在从第三次太原会战到现在,光在长治和阳泉即开垦出荒地十几万亩新地。从娘子关迁进山西的河北移民,大多则是就近安置到了阳泉和长治这两个地方。

山西属于黄土高原,土地以黄土地为主,方便挖掘,所以山西人的住房很多就是窑洞。各地地方政府按照山西省政府的命令和提供的经费支持下,组织本地人配合移民建设窑洞,在安顿了住所以后,又给移民提供口粮和种子,其口粮暂时由当地政府借给,待收获后偿还。

这些外省移民被分配到新开垦的耕地,前两年不用缴纳税负,第三年时按照熟地的40%进行起征,在五年后到正常水平。

除了前期的移民可以享受开垦出来的地,之后因为开垦速度不及移民速度,根本无法供应众多的移民,所以只能由政府提供口粮,在移民开垦出来后自己耕种。

现在不光有从娘子关过来的移民,从晋城的太行陉等口子,现在也有移民不断涌入。

在43军驻晋城办事处的努力下,向河南、安徽等地吸纳灾民的工作再次启动。

由于43军派去的都是这些地方籍贯的人,他们知道山西现在的情况,也看到了移民过去的人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所以真情讲述之下,让不少的当地乡民们动心决定前往山西。

为了方便移民,晋城留守处在在移民路途中设置了不少的咨询点和帮扶点。

可以进行几百里迁移的人家,家中必然有青壮,所以实际到达山西的青壮比例非常高,而青壮劳动力就是现在山西最稀罕的。

虽然山西现在已经有了生产拖拉机的能力,但是受原油不足困扰,农业生产还只能更多依靠畜力和人力,油料用来供给工业生产和作战。现在在晋绥军实际控制的榆林地区,凿出了一点石油,但是也不敢宣张,且产量太低,根本不够用。

现在各地地方政府纷纷进行组织,积极向外蒙等地购买耕牛,尽管数量还是不够,但是还是一定程度的减轻了耕力不足问题。

而新开垦出来的荒地,由于有了化肥的帮助,虽然是生地,但是也有了一些肥力,可以有一些出产。

山西实业公司旗下的几家化肥厂,在忻县的化肥厂转产生产炸药后,在之前战事最紧张时,将生产都转向生产炸药。现在战事稍微松一点,就将部分生产化肥的生产线恢复生产化肥。

由于化肥厂的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于是各地政府组织建设养猪场,组织移民喂养,实行责任制和效益挂钩方式,提升积极性,同时猪场的粪便都是良好的肥料。耕种的作物,大多是以玉米等高产作物为主,方便收获后的秸秆可以继续喂养牲畜。

李守义通过就留在美国的人员,又购买了一批生产化肥的设备,但是由于到缅甸的道路还不通畅,所以设备难以运回来,还在缅甸的港口等着运输。

现在化肥的生产已经属于战略任务,所以这个情况在山西实业公司上报给工业厅后,直接上报给了阎锡山。

阎锡山经过斟酌后,向重庆中央发密电:现我国沿海线均已被日军控制,物资进入日渐困难,现国际通道唯有通过苏联入境以及从缅甸国际线路入境,缅甸国家线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要远大于彼线路。故建好并经营云南通往缅甸的道路,意义愈发明显,若中央有意,晋绥军必献上绵薄之力。

重庆中央也明白缅甸公路的意义,所以在大力修建这条路,阎锡山在发过电报后,切实给重庆送去不少的物资和设备,将修建道路的进程提快了不少。

日军入侵两年,中国的精华之地尽落入日军之手,物资供应逐年紧张,除了山西外的地方,连养军的粮食都开始不足。

山西成了少有的安稳富饶之地。山西的粮食产量在1939年,有了不小比例的提升,不光满足自给,尚有余力卖往外地,山西商品通过运城,流向大多数国统区和不少的日占区,又很大的促动了山西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