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这次大战结束后,在太原观战的《申报》记者写了一篇被全中国人都认同的社论。

“中华民族每次内乱分裂的时候就是最虚弱的时候,往往这个时候就容易被外族所入侵,当初满清就是瞅准了明朝内乱之机,从东北入关席卷天下,粗懂中国历史的日本,也以为在占据东北之后,可以在中国地方势力林立之时席卷中国,重复清朝代明的旧事。

日军的想法在逻辑上的确是不存在问题,东北确是中国的锁钥之地,占据东北的日军,如果中国腹地还是那样内战不断,那么真的有可能席卷中国。

按照兵棋推演,我们中国方面的结果是令人绝望的,各自为战的中国,绝对挡不住蓄谋已久,势力强大的日军,但是以史为鉴是中国的传统,中国的精英们也在防备历史的重演,日本人的张狂无耻和野蛮,引起了全中国人的恐惧和愤怒,日本人自己推动了中国的团结。

所以在抗战开始后,全中国的主要地方势力纷纷握手言和,几乎都倾尽全力,与南京政府中央团结在一起来抗日,现实已经证明,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并不在日本之下。

日军小瞧了中国,那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历史是由人来创造,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第二次太原会战,让日本更是看到了中国军人的抵抗决心,他们无以为凭,就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不屈不挠,让日本看到了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不屈和坚韧,更是让他们看到中国军人骨子里的热血、勇气和智慧。

这场胜利,加上第一次太原会战的胜利,都充分的证明了一个真理,就就是我们中国不光不会亡,还会在对日反击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直至将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

第二次忻口会战,和在娘子关的战斗是一体的,在山西的部队将之称为围绕太原开展的会战,合称为第二次太原会战。

这次会战,开始让日军的有些人士认识到,或许进攻中国腹地是个错误,偌大的中国腹地,对于日军而言,或许就是一个大泥坑,中国军民表现出来的抵抗精神,此时的日军感觉到他们面前的中国再不是他们之前认识的中国,绝不是一个东亚病夫的样子,而是一个热血、瘦弱但是韧性十足的青年,身上迸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现在不光财政的支出让日本不堪重负,并且官兵的伤亡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预料,不说在上海、南京的伤亡,在山西的两次伤亡更让他们痛进心头。

但是现在他们已经骑虎难下,只能一步步继续赌下去,但是面对中国这个大象般的庞然大物,现在只是攻占了一小部分,继续下去,是前景光明,还是万丈深渊,他们的心底也不再像开战前那么笃定。

日军在趴着疗养自己的伤口,而中国方面则是喜气洋洋,尤其在山西,在太原,在忻口,在此次会战前,人们觉得在第一次太原会战时能胜利是因为日军的轻敌,而这一次胜利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日军固有的缺点和不足,日军并不是那么强大到不可战胜。

日军对于中国而言终究还是太小,小国想要征服大国,就要面对大国宽大的纵深和超出多倍的人力资源,它自身在人力和资源上的不足的问题会越来越显现出来。纵使前期获得一部分优势,那么这种优势也会被大国的其他条件所抵消,直至僵持,之后败亡。

现在蒋百里《国防论》中的关于持久战的论述已经越来越深入中国军人的内心之中。当下中国的绝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是出自蒋百里任校长的保定军校,本身对于他的论述就比较信服,有了这两次会战胜利做支持,对这种理论更加信服,中国军人的抵抗信心得以高涨。

经过这一战,阎锡山也打出了自己的信心,不再像战前那样心中无底。

第一次会战胜利后,大多数人将胜利归于日本人的轻敌,但是这一次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晋绥军的实力,包括晋绥军自己。

阎锡山更是深深为自己的部队自豪,此次日军总共近5个师团来进攻山西,尤其还有一个野战重炮旅团,实力不可谓不强。但是还是被他们挡住,并给予大量杀伤。

不同于第一次太原会战,这次晋绥军是绝对的主力,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手下的几员大将也都涨了脸,尤其是赵承绶、王靖国、陈长捷、李志坚、姜玉贞,表现都是可圈可点。

会战前期要数赵承绶的骑一军的表现最亮眼,阻敌多日,严重的消磨了日军的锐气。

到了中期和后期时李志坚的新三师则是战果最多,不光敌后几次战斗杀敌不少,毁掉日军辎重一战堪称经典,之后夜战之中的杀敌更多,最重要的是使前线日军再无法全力进攻忻口防线,并且率先开始反攻,日军的溃退和新三师的进攻也有一定的关系,缴获不少日军物资,最主要是缴获多门150毫米重炮和105毫米的加农炮,如果不是新三师速度够快,这些重炮根本无法保存下来。

王靖国的19军和陈长捷率领61军作为主力坚守在南怀化中央阵地,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死战不退,为会战的胜利守住了基本盘。

姜玉贞率领新四师和教导旅坚守娘子关,保住了东线的稳固。

这些人的功劳都极大,之前人们说晋绥军打仗必须依靠傅作义,然而此次军中扛起大梁的则是阎锡山本人培养的军官,傅作义本人虽然也参与了这一战,但是也难以掩盖其他将领的光芒。这充分证明了晋绥军军中大将众多,后继有人。对于已与傅作义有了嫌隙、想在军中去傅作义化的阎锡山,这一点倍令他欣慰。

阎锡山自己也开始意识到,晋绥军现在除了保定系外,李志坚、姜玉贞、尉迟凤岗等山西的新生代军官正在成长起来,尤其是以李志坚,两次太原会战,李志坚都是功劳甚大,杀伤日军数都属第一,而且都是主动出战,在日军的重兵之中,保全自己还能大量杀伤日军,在晋绥军中再无其他人可以做到,而李志坚的一路成长,都是在他阎锡山直接关照之下,可以说他是最大的伯乐,他也为自己的知人善任而生出一点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