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国公府花园,宜两亭

赵辉在亭子里,亭子外,就是一方精致的池塘,只有一条九曲桥与岸上相连。

他手中攥着一把馒头屑,正在一点点地喂池子里的金鱼。

大太监崔宏站在一旁,神色焦急。

“国公爷,这次文官们来势汹汹,皇上震怒,我们实在是束手无策了。”崔宏低声说道,“还请国公爷指点一条明路哇。”

原来是庞时远将罪证给上奏了,这下朝野都跟炸锅似的。

什么,太祖爷死了才几年,太监就爬到文官们头上来了?贪污就算了,还把人户部主事给整死了?

一时群情激愤,一个个上书皇帝,要求撤回各地的太监,严查太监贪腐舞弊事。

赵辉回首,笑道:“崔公公,这些不都是司礼监做下的事,跟你内官监有何关系?”

崔宏讪笑道:“老奴历经三朝,高低还有几分余威,司礼监那帮小子犯下了大错,就来找老奴磕头了。这不,我就来找您了么?”

赵辉哈哈一笑,“他们现在才想起来你是他们老祖宗了?”

崔宏忙谦恭道:“不敢当‘老祖宗’之名,老奴不过是侍候了文皇帝几年,比他们多了几分见识、多吃了几年苦罢了。”

赵辉微微一笑:“崔公公,此事倒也不难。文官们之所以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无非是因为他们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太监害死了朝廷命官。按说杀人放火的事,天下这么大,哪天没有。可坏就坏在,是太监害死了文官,舆情汹汹啊,皇上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来顶住压力袒护你们。现在临清钞关的关税,你们内府是丢定了。要想扳回一局,得赶紧想别的招,让你们内府能把钱从别的地方挣回来。”

崔宏眼前一亮:“国公爷的意思是?”

赵辉站起身,望着远处的天空:“皇上登基以来,一直对永乐帝的功绩心存敬仰。文皇帝曾多次派太监下西洋,扬我大明国威。如今,若能重启下西洋之策,不仅能彰显皇上的雄才大略,还能为内府库带来巨大的利益。到那时,皇上龙颜大悦,他还会在意太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

崔宏有些犹豫:“可是,下西洋耗费巨大,朝中文官们一向反对,恐怕......”

赵辉冷笑一声:“正因文官们反对,此事才更值得做。皇上早就对文官们的保守不满,陛下有乃祖之雄风,定不会让你们太监被文官彻底打垮打倒。临清钞关一案,你们太监肯定是要退一步的,所以,你们要出动往前迈一步,明白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崔宏大喜,拱手作揖道:“老奴明白了,多谢国公爷提点,国公爷这么一说,老奴是茅塞顿开啊。”

赵辉淡淡地道:“章德全呢?皇上处置了吗?”

“皇上命缇骑将他逮来了,关在诏狱里。章德全在临清钞关多年,宫里上下都打点过的,还有人给他在皇上面前求情呢。”

赵辉嗤道:“你们也没个动作?赶紧让他死了,死了才好平息此事。”

崔宏讪讪道:“这么多年,宫里上下多多少少都拿了章德全的好处。就连国公爷您的商号……”

“哎……这事可跟我没关系啊”。平心而论,赵辉名下商号的货船经过临清,可都是免税或是交一点意思一下的。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赵辉又再次强调。

崔宏忙答应不迭,告辞离去。

当晚,章德全就在诏狱里“畏罪自杀”。

尽管户部主事房建之死案情扑朔迷离,没有确凿证据说明是章德全害死了房建。

但他贪了那么多钱,舆论已经发酵,他不死也得死了。

……

户部,尚书签押房

内阁首辅杨士奇与户部尚书胡濙在此密谈。杨士奇沉声道:“太监们提议重开下西洋,无非是想借此机会重新掌控海贸之权。但如今海禁已开,沿海百姓仰赖海贸为生者百万有余。太监下西洋,又要盘剥商人,又要从百姓口中夺食。洁庵(胡濙号)呐,你可要顶住压力呀,万不能给太监们机会。”

下西洋需要的一应宝船、器械,均由户部出资建造,自上一次下西洋,远洋水师距今已数年没有出过南海,最远也只到交趾省,许多宝船都要大修甚至重建,粗略估计最起码要二十万两银子。

胡濙苦笑:“元翁,下官初掌户部,这才几个月,许多部务还未熟悉过来,一下子要应对如此大事,力有不逮呀。”

杨士奇便提点他,把今年各项要开支的款项都列出来上奏皇帝,比如河南赈灾安置流民、辽东修边墙筑城防备兀良哈,这些都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一件件一桩桩统统列个明明白白,谅皇帝也挑不出错来。

果然,胡濙就这么上奏了,朱瞻基果然吃了个闷亏。

不过他也没放弃要下西洋,毕竟皇室也得挣钱啊,地主家也没余粮,就让郑和想办法在江南自行筹措。

朱瞻基要把赵辉派到南京去,协助郑和把这下西洋的生意再开办起来,毕竟他在江南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皇上,臣也没有仙法啊,臣去了南京,也一样抓瞎,变不出来这几十万两的造船钱。”赵辉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

“想想,想想办法,你一向有急智的啊,姑爷爷。”朱瞻基笑得很贼。

赵辉勉强道:“皇上非让臣去,也行,但得许我专断之权。”

朱瞻基一拍桌子,“好!朕就命你提督下西洋官商及宝船造修事,再加上你提督南京京营的头衔一直没撤,如此一来,自郑和以下,数万水师官兵、船厂十万工匠民夫,统统听你的调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