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财富故事集 > 第41章 奉献精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古老的犹太小镇艾因霍德,生活着一个名叫以斯拉的小男孩。以斯拉的家庭恪守着犹太教的传统,他们的生活虽不富裕,却充满着对信仰和社区的热爱。每到安息日,家中的烛台被点亮,柔和的烛光不仅照亮了房间,更温暖了全家人的心。在这个家庭里,奉献精神如同烛火,代代相传。

以斯拉的父亲约书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工匠,他擅长制作各种精美的木制品。尽管每天工作辛苦,但约书亚总是乐于助人。镇上来了新居民,他会主动帮忙修缮房屋;邻居的农具坏了,他放下手中的活儿去修理,而且从不收取报酬。以斯拉常常跟在父亲身边,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好奇。

一个寒冷的冬日,以斯拉看到父亲在院子里忙碌,便跑过去问道:“爸爸,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忙,还帮别人做这么多事?我们自己的时间都变少了。”约书亚停下手中的活儿,微笑着蹲下身,抚摸着以斯拉的头说:“孩子,你看我们点亮的烛台,每一根蜡烛都在发光,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照亮,而是为了让整个房间充满光明。我们犹太人就像这些蜡烛,生活在社区里,每个人都有责任让周围的人过得更好。奉献不是失去,而是一种获得,它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富足。”

以斯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这时,约书亚拿起一块木头,开始雕刻。他告诉以斯拉,这是为镇上新来的寡妇制作的桌子。她独自抚养着几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一张像样的桌子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以斯拉看着父亲专注的神情,心中对奉献有了一丝模糊的理解。

随着以斯拉渐渐长大,他进入了镇上的犹太学校学习。在学校里,老师们也不断教导孩子们要践行奉献精神。有一次,老师讲述了《塔木德》中的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犹太社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社区里的人们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一位富有的商人,他本可以带着家人离开去寻找更好的生活,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打开自己的粮仓,将粮食分给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帮助大家度过了难关。商人的行为感动了整个社区,人们在他的带领下,齐心协力重建家园。

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以斯拉。他想起父亲的教诲,决心在生活中践行奉献精神。机会很快就来了。学校组织了一次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衣物和书籍的活动。以斯拉回到家后,立刻翻出自己的衣柜和书架,挑选出那些虽然有些旧但依然完好的衣物和书籍。他的妹妹米丽娅姆看到后,有些不舍地说:“哥哥,这些衣服我还很喜欢呢,书也没看完。”以斯拉耐心地对妹妹说:“米丽娅姆,我们很幸运能有这些东西,但有些孩子比我们更需要。想想我们拥有的已经很多了,分享一点给他们,他们会很开心的,而且我们也会收获快乐。”米丽娅姆听了哥哥的话,虽然还是有些舍不得,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和以斯拉一起挑选物品。

捐赠那天,以斯拉抱着一大包衣物和书籍来到学校。看着同学们带来的各种捐赠品,他心中充满了温暖。在捐赠仪式上,老师表扬了以斯拉和其他积极参与的同学,称赞他们的奉献精神是犹太民族美德的体现。以斯拉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奉献能带来如此美好的感觉。

然而,践行奉献精神的道路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有一次,以斯拉和几个小伙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在路边艰难地搬运着一些重物。以斯拉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帮忙,其他小伙伴也纷纷跟上。可是,当他们好不容易把重物搬到老人家门口时,老人却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只是冷漠地走进了屋子。小伙伴们都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回报。以斯拉虽然也有些失落,但他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奉献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于是,他安慰小伙伴们说:“我们帮助老人是因为这是对的事情,不是为了让他感谢我们。我们已经做了一件好事,这就足够了。”小伙伴们听了以斯拉的话,心情渐渐平复,大家又开心地玩耍起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斯拉对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发现,奉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在社区里,有一位名叫拉结的老奶奶,她的子女都在远方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探望她。以斯拉经常去看望拉结奶奶,陪她聊天,给她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拉结奶奶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她把以斯拉当成自己的亲孙子一样疼爱。有一次,拉结奶奶生病了,以斯拉主动帮忙照顾她,给她熬药、陪她去看医生。在以斯拉的悉心照料下,拉结奶奶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拉结奶奶感激地对以斯拉说:“孩子,你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的生活,让我这个老太婆不再孤单。”以斯拉笑着说:“奶奶,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您开心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多年以后,以斯拉成为了一名医生。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开了一家诊所,为社区里的人们免费看病。他用自己的医术帮助那些患病的人,无论贫富,一视同仁。他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但以斯拉始终保持着谦逊。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小时候父亲的教导和犹太传统的熏陶。

在一个安息日的夜晚,以斯拉像往常一样,和家人围坐在餐桌旁。他看着烛台上的烛光,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烛火代表着希望和奉献,它将永远在犹太民族的心中燃烧。他转过头,看着自己年幼的孩子,就像曾经父亲看着自己一样,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我们犹太人是一个充满爱的民族,奉献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无论将来你们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在成就自己。让我们像这烛火一样,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孩子们稚嫩的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他们用力地点点头,仿佛在这一刻,奉献的种子已经深深埋在了他们的心底。

在艾因霍德小镇,以斯拉的故事被人们传颂着。他的奉献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犹太人,成为了犹太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小小的烛台,承载着奉献的光芒,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指引着人们走向善良与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