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贾珩被李纨的拒绝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他看着李纨,眼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嫂嫂对不起,我……我太冲动了。”贾珩低下头,不敢看李纨的眼睛。

李纨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叔叔,我懂你的心思,请容我想想可好?”

贾珩眼睛一亮,上前握住李纨光滑的小手,“嫂嫂,不管你做个决定,我对你和兰儿都不会变。你好好休息,改日我再来探望你。”说罢,不待李纨回答,他在李纨的额头上轻轻一吻,便转身转身欲走。

刚走到门口,李纨忽然喊道:“叔叔。”贾珩回头,李纨犹豫片刻,说道:“叔叔日后行事要小心些,还需多考虑名声,虽说这里隐蔽,但夜长梦多。”

贾珩微微颔首,“嫂嫂教诲,贾珩记下了。”离开李纨屋子后,贾珩站在庭院中抬头望天,心中暗忖自己虽有仙缘但身处贾府这复杂之地,诸多事宜仍需小心谨慎。他决定往后不仅要照顾好王熙凤,也要多多关照李纨。毕竟在这封建礼教森严之处,她们女子生存不易,自己既已拥有不凡能力,定要护她们周全。随后,贾珩悄然离去,黑夜中的身影渐渐模糊。

“统子姐,签到!”

“恭喜宿主获得明朝首富沈万三!”

统子姐还是一如既往的懂我。真是想我之所想,急我之所急!

吃完早饭,贾珩带着路上召唤出来的沈万三一行人来到了田庄,李庄头早已在庄口等候多时,看见继贾珩过来,急忙迎了上去。“国公爷,您的方法真是神了,用您的方法烧了一宿煤炭,牲畜没有一个死的。今天我就组织人手挖煤,早日给国公爷送到府上去。”

贾珩回道:“嗯,那你去办事吧。有什么问题及时告诉我。”

李庄头走后,燕三走上前道:“国公爷,东西都已准备好,随时可以开始。”

“好,咱们一起过去看看。”

一行人来到一处宽敞的院落,材料已经分类摆好。“开炉!起火!”贾珩指挥着众人,开始了烧制玻璃的过程。他先将原材料放入特制的熔炉中,然后点燃炉火。随着温度的升高,原材料逐渐融化,变成了一团炽热的液体。

贾珩密切关注着熔炉中的情况,不断调整火候和温度,以确保玻璃的质量。经过几个小时的烧制,玻璃液体变得更加纯净和透明。

接下来,贾珩小心翼翼地将玻璃液体倒入模具中,让其自然冷却和凝固。在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不断地检查和调整模具的位置,以确保玻璃的形状和尺寸符合要求。

经过不断的尝试,贾珩终于烧制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玻璃制品。他看着这些晶莹剔透的玻璃,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些玻璃将为他带来丰厚的利润,也将为他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贾珩对沈万三说道:“以后你就负责府里的商业,先在城里买些铺面,这些人先跟着你。”

“是!”

贾珩让燕三带领这些亲卫继续烧制玻璃制品,接下来他要去一个地方。

贾珩再次踏入芳雅阁,宾客盈门,丝毫没有受到柳燕儿离开的影响。阁内布置如旧,只不过在中间大堂的墙壁上,挂满了他那日在此做的诗句。尤其是那首将进酒更是挂在醒目的位置上,现在贾珩的诗仙之名是名冠京城,又是大禹王朝最年轻的国公,风头一时无两。

宾客之中有认识贾珩之人,纷纷起身攀谈结交一番,贾珩礼貌的打了招呼。

只见一位身着华丽服饰的中年人来到贾珩面前,深施一礼,“鄙人芳雅阁掌柜柳盛,不知国公爷到来,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贾珩摆摆手道:“不知者无罪!”

“小人斗胆,能否请国公爷赏脸,到楼上一叙?”

“前边带路!”

柳盛把贾珩带到曾经柳燕儿的房间后,关好房门,跪下道:“奴才叩见主子。”

“平身吧。”

“谢主子。”柳盛又继续道:“上峰已经交代,在京城一切听从主子差遣。”

“嗯,你我之间关系不得对外人提起。你做为我的暗棋。”

“是!”

“这是沈万三,明晚我会让他带人送来一批琉璃制品,你放出风去,后天晚上要在你这里拍卖,不要透露商品的来源。”

正在此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声。有跑堂的来报,原来是一群文人听闻贾珩在此,想来与他切磋诗词。

贾珩无奈,要事已说完,正好找点事做,还能装装杯,增加点声望和影响。

待他来到大堂,只见一群书生模样的人围在一起。其中一人高声道:“国公爷,我们乃是国子监的监生,听闻国公爷诗词天下无双,今日我等特来讨教,若能胜过国公爷,还请国公爷取下墙上诗作。若是输了,我等以后见了国公爷施师徒之礼。”

贾珩听了,赌注却也公平,丝毫不惧,笑道:“诸君但试无妨。”于是一场诗词比试即将展开。

一位书生率先开口:“国公爷,在下以‘月’为题,作诗一首。

月挂高枝影自怜,清辉洒落满人间。

寒宫寂寞嫦娥泪,谁解相思又一年。”

贾珩略作思考,吟道:“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众书生交头接耳,暗暗称奇,那书生倒也干脆,对着贾珩深施一礼,“国公爷此时意境深远,我不及也。”

接着又有书生出题,以“春景”为题。那书生朗声道:“

春风轻拂百花香,翠柳垂丝映浅塘。

紫燕穿梭寻故垒,人间处处是春光。”

贾珩微笑作答:“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几轮下来,书生们面面相觑,自觉难以胜过贾珩。为首的书生叹道:“国公爷果然才思敏捷,诗仙之名实至名归,我等甘拜下风。请受我等一拜。”

贾珩对他们感观还不错,并没有眼高于顶,目中无人,连忙制止,谦逊地拱手:“诸君之才亦令贾某钦佩,今日不过是互相切磋。”众人皆赞贾珩大度。而墙上的诗作依然稳稳挂着,贾珩的诗名经此一事更显卓着,他在这京城文坛的地位愈发稳固,也为之后芳雅阁琉璃制品的拍卖增添了不少人气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