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市朝阳门内南小街东侧附近有一座关帝庙。
这座庙宇位于禄米仓胡同内,供奉的是关公,是当地居民祭祀的重要场所,距离禄米仓非常近,几乎是紧邻的位置。
据野史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曾经有人从关帝庙挖地道进入禄米仓盗窃粮食,拿出去再暗地里卖,后来虽然被守卫禄米仓的官兵发现了,却是只是暗中处置了盗米贼,并没有张扬!
据说那条地道也没有被填补上。
有人说,在那之后,官兵用地道监守自盗。
有人说,抓贼的也是一群贼人,纯粹是“黑吃黑”。
反正后世人没有找到地道口,禄米仓里没有找到,关帝庙里也没有找到!
何雨柱也没有那个本事说能够找到地道入口,他只是想重新挖一条地道而已。
想来想去也就关帝庙最合适,公共场所谁都能进,又没有和尚老道看守,离得也近。
如果用空间帮忙挖地道应该很容易!
不过到达关帝庙之后何雨柱差点被吓到,人太多了,小小一间关帝庙竟然挤了二十几个要饭花子!
男女老少皆有!
真是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不兴不亡百姓同样苦!
给你们找个地方,分些土地,你们应该不反对哈?
既然不反对,那就走着。
把这群要饭花子交给了王磊,让他看着安排,何雨柱就出了黑诊所。
在临近禄米仓的方向撬开两块儿地砖,拿起锄头就挖。
虽然挖的地方在室内,地面并没有像外面那样结冻,但是挖掘依然很困难!
何雨柱身体异于常人,半个小时也才挖了个两米深的坑,这还没有横向掘进一步。
这样不行,何雨柱尝试用空间收取沙土。
果然可以,只不过收取的范围有限,一次性收取的体积也有限。
保证何雨柱能够正常前行的洞口那么大的面积,何雨柱一次只能收取五十公分左右的厚度,一分钟之内可以连续收十次,也就是可以掘进五米。
掘进禄米仓院内大概需要六分钟,进入仓库大概也需要六分钟。
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可是刚刚掘进了十米不到,何雨柱打通了一处地下通道。
在头灯的光线之下,地道显得十分幽深!
看来野史上说的是真的,果然有地道的存在。
不过这并没有给何雨柱节省多少时间,因为这地道年久失修,有些地方还有积水,换上水鞋才能通行!
这不是简单的一条地下通道,而是一个地下网络,分支不知凡几,等何雨柱把整个地下网络摸清楚了了,都过去四十多分钟了,跟自己挖掘一条通道也差不了多少时间。
这条网络的各个分支尽头都被巨大的石板堵上了,石板后面是沙土,通过敲击石板可以判断出来。
看来都是以前的出口!
何雨柱通过这些出口很轻松的就就把禄米仓各个仓库洗劫一空。
都是好东西啊!
m1加兰德步枪,半自动射击模式,是当时大漂亮军队的主力步枪,性能优越。
汤姆森冲锋枪,近距离作战的自动武器,火力强劲。
勃朗宁轻机枪,用于提供火力支援。
m2重机枪,12.7毫米口径,用于防空和地面火力支援。
这些轻武器的数量足够装备三个师的,相应的弹药更是够打两次大的战役的!
驻守北平的本来就是光头党的王牌师,这要是把手里的中正式步枪和仿制捷克式轻机枪换成这些美式装备,战斗力肯定飙升一个档次!
何况还有重武器呢!
m1 81毫米迫击炮,这是二战期间大漂亮军队广泛使用的迫击炮,性能可靠,射程较远,光头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曾经使用过。
m2 60毫米迫击炮,这款轻型迫击炮很适合步兵携带,主要用于近距离火力支援。
m101榴弹炮,105毫米口径,是当时大漂亮军队标准的师级支援火炮。
用于运输部队和物资的Gmc军用卡车。
甚至还有12辆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这种坦克机动性较好,适合侦察和支援任务。
有这么好的武器光头党都能输了三大战役,要是没有这些武器他们岂不是会输得更惨!
就是不知道,光头党其他城市的武器库在哪里?
就算偷不出来,炸了也是好的。
说到这个,何雨柱又想到要不要去光顾一下南苑机场和西郊机场,光头党肯定会接管那里,也肯定会重新启用。
要是能弄几架大漂亮的战斗机就好了!
虽然偷了大批量的轻重武器和装备,但是何雨柱并没有什么成就感,太没有难度了!
在最远的弹药仓库里,何雨柱取出笔墨,在墙上留诗一首。
夜半风雪紧, 孤身入敌营。
黑云遮月色, 暗影掩刀兵。
仓廪藏奸恶, 侠心盗义名。
归来无影迹, 留得万家平。
署名:燕子李三
字体用的是仿宋体,写字的是左手!
收回写字时用的三角梯子,打扫了痕迹,又撒下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何雨柱这才离开。
时间充足,何雨柱把仓库内地板重新铺好,原来的地道口也重新封堵了回去。
这地下通道网络之后也许会有用!
返回关帝庙之前,何雨柱还特意往地道另一头探了探,在关帝庙确实有个被封堵的出口,位置大概在后院。
可是这个出口并不是地道尽头,在往那边大概还有有百米左右,地道并不是直线,所以开口是哪里何雨柱并不知晓。
返回关帝庙,封堵了地道口,填平的了大坑,放回了石板。
何雨柱才出了一口气,算是大功告成了!
给关二爷摆放了些贡品,上了三炷香,何雨柱才离开。
离开之时他只清除了自己的足迹,并没有全面清扫,关帝庙里本来有很多人的,没有痕迹岂不是欲盖弥彰!
其实,不知不觉的把那些人再放回来是最好的,那样就毫无破绽了!
可是何雨柱心善,看不得人受苦,把他们留在这里,先不说能不能逃过那“宁可错杀三千”的政策,他们能不能逃过这个冬天的寒冷还不一定呢!
最起码在黑诊所里他们吃得饱穿的暖,有土地耕种,生病有医生,读书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