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庆历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二月末。
正午时分。
野利遇乞率领一万精锐骑兵,西夏的铁鹞子军,向大宋延州发起奇袭。
大宋和西夏以横山为界,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
东起麟州,西至原州、渭水,绵延一千多公里,形成了一条天然分界线。
早在李元昊决定称帝的时候,就已经多次进兵侵扰大宋边境延州进行试探。
目的就是为了摸清大宋边境的布防情况。
毕竟,李元昊刚刚建国,对大宋还存有忌惮心理。
弱宋,那是后世历史给与大宋的评价。
然而,相比当下的背影,大宋可一点都不弱,尤其是在高丽、吐蕃、大理和西夏等小国的眼里,依然是一头壮实的大象。
所以,李元昊一直以来都只是利用小股部队进行骚扰,根本不敢直接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不过在多次的侵扰之后,见大宋除了口头上的谴责之外,似乎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有力反击。
这也逐渐让李元昊的胆子大了起来,决定和大宋掰一掰手腕,也进一步加强了他称帝的野心。
其实,和党项部落之间,从大宋建国以来,便一直存在摩擦。
但党项人和北边的辽国、南边的吐蕃和大理,西边的回鹘,以及西南边的大宋之间,都存在着摩擦。
党项人素来抱着附强弃弱的心态,在周边强敌环伺的夹缝之中谋求生存。
辽国强大,则依附辽国。
大宋强大,便依附大宋。
在李元昊爷爷李继迁,以及父亲李德明时期,党项部落便一面和辽国联姻,向辽国称臣。
另一边,又一面接受大宋的册封,向大宋称臣,名义上归大宋统治。
直到李元昊继位,意识到依附大宋非长久之计,加上野心的膨胀,便彻底改变爷爷和父亲的对外政策,决定和大宋彻底划清界限,摆脱对大宋经济上的依赖,分庭而治。
而大宋方面,碍于北边强大的辽国的牵制,对党项部落一直都以经济制裁为主,断绝盐铁等必需品的供给,没有正面回击。
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达到了抑制西夏的作用,但并没有阻碍党项人的崛起,更没有阻止李元昊的野心。
党项部落能发展壮大,乃至建立独立的王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大宋的纵容。
是宋真宗和刘太后执政时期,战略方向的失误导致。
乃至宋仁宗赵祯亲政后,对党项部落也只是采取消极防御措施。
一方面,大宋寄希望于凭借边境的地势屏障,抵挡西夏的进攻。
统治又在边境,尤其是地势平缓的环庆路地带,设置堡垒作为防御。
每三五十里,就设有城堡,称为寨,并驻扎军队防守。
延州的北面金明寨,是最重要的门户,周围有三十六寨互为依托策应。
这便是西夏首要的攻击目标。
因为,延州道路平缓,利于夏国骑兵的进攻。
且在李元昊的多次试探之下,已探明,金明寨虽然驻扎着数万士卒,但延州知州范雍并未派遣得力干将镇守。
反而让刚愎自用的李士彬为守将。
此人虽有勇武,但缺乏谋略,人称铁臂相公。
当下。
野利遇乞率领一万铁鹞子,浩浩荡荡,直取金明寨。
铁蹄隆隆,大地为之震动。
看着声势浩大的西夏铁蹄,犹如山呼海啸一般席卷而来,金明寨守将李士彬大惊失色,连忙整顿军马,严阵以待。
可一直到日暮时分,都并未见西夏大军的影子。
李士彬以为西夏这次同样只是虚张声势,旨在试探大宋虚实,遂不以为意,命士兵解甲就寝。
孰料士兵刚睡下不久,忽然响声动地,野利遇乞大军突然发动突袭。
黑夜之中,灯火漫天,人马不计其数。
来不及准备的大宋士卒,顿时乱作一团。
西夏的铁鹞子攻破金明寨大门,冲入城中,如入无人之境,逢人便杀,四处点火,制造混乱。
士兵不及穿衣,慌忙逃窜。
李士彬也没有想到西夏这次会发动突袭,而且还是西夏最精锐的铁鹞子军。
面对西夏大军的突袭,骁勇善战的李士彬却没有慌乱,率领残部三千人奋起抵抗,与西夏一万铁蹄混战,一直战到深夜,死伤惨重。
金明寨周边三十六寨听到喊杀声,连忙率兵救援,将野利遇乞的一万大军围困金明寨中。
野利遇乞眼看宋军声势浩大,不宜久战,下令撤军,一直战到天明,方杀出一条血路败逃回城。
饶是如此,也只折损了一千人马,可见铁鹞子的强悍。
大宋这次却死伤五千余人。
消息传到延州府,包拯大怒,急召李士彬觐见。
“本府不是让你严防偷袭,你把本府的话当耳边风了吗?”
早在包拯抵达延州的时候,便下令各寨严加防范,不可轻敌。
不想还是发生了这样的悲剧。
“末将有罪,请包大人责罚!”李士彬羞愧难当,并未辩解。
作为一名武将,李士彬心里其实一直都不满文人统兵。
即便是有青天美誉的包拯,他也是打心眼里鄙视,觉得包拯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可是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
包拯道:“事情已经发生,责罚你有何用?”
包拯心里也清楚,李士彬骁勇,而且带兵多年,深得人心。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若杀了他,必然影响士气,于军不利!
“若不看在你多年功劳,定斩不饶。今日暂且寄下你的人头,今后若再敢违抗军令,提头来见。”
李士彬见包拯没有问罪,感动得五体投地:“多谢包大人不杀之恩,末将……末将绝不敢再犯!”
“下去吧!好生把守城寨,严防夏兵再次偷袭。”
“末将遵命!”
有了这次的教训,李士彬再不敢轻视包拯,恭敬领命,依旧回金明寨防守。
西夏方面。
野利遇乞撤回西平府,上奏李元昊。
李元昊深吸一口气,道:“不想大宋早有准备,看来想夺取金明寨,需智取才行,不知想过有何良策?”
马元略一思索,不由计上心来,道:“大王,臣有一计,可除掉李士彬。”
李士彬乃是西夏的一个劲敌,在马元看来,想要夺取金明寨,就必须先除掉李士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