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六岁儿童一次杀了40个匈奴人 > 第44章 大秦寺工第一交际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章 大秦寺工第一交际花

把蒙恬芃芃这两个烫手大地瓜送走,张诚算是放下了一颗心,只有麻烦的人不在身边。才能在咸阳大展拳脚。接下来胡亥大概还有两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都发生了什么?张诚历史不好记不太清,只记得一个指鹿为马的成语。别的就一塌糊涂。

对于野心家来说,秦汉之间是最好的舞台,天下混乱纷争,一个个粉墨登场,演出了无数或喜或悲的大剧。但是张诚既然没有政治上的野心与追求,也不愿意在混乱中轻易丢弃了自己的生命,留在咸阳,就只因为眼下身为官员,还没办法脱身逃回张村,此外就是舍不得寺工这一批代表这个时代最高技术水准的工匠。

在张诚看来,整个咸阳,最值钱的东西既不是随秦始皇埋入地下的那些兵马俑和无数随葬品,也不是府库里的钱财粮食,更不是咸阳的繁华和美女之类。而是寺工的这一众工匠。虽然从朝廷角度,文臣们自认为自己的地位高贵、才干也远胜于工匠。但是张诚却认为,这些工匠如果在自己手里,可以缩短对这个世界建设的过程,而多一帮文臣武将,对自己的世界构想毫无帮助。

所以张诚接下来就是每天上班下班,刻意交好各个工坊的主事和大匠,打着同行讨教的旗号,一个工坊一个工坊的转过去,每天就是看各个工坊的作业流程,结识那些杰出的工匠,随手派发各种小礼品,像一个职业交际花一样,讨好每一个人。

好在张诚并没有刨根问底去追问每个工匠的秘技,看起来只是对流程、工艺水平感兴趣和大加赞赏,没有触碰人家吃饭的本事。所以最近寺工这些人对张诚的印象都不错——这个年轻人开朗、乐观、豪爽、大方、平易近人。对工匠肯折节下交,对上官也谨守礼节,出手还很大气。怎么说,寺工来了个年轻人!

白天交际花一样到处闲转,回家之后,张诚就抽出小本本来,条分缕析的记载每一个工坊的情况:工作范畴、主要技术、主要管理人员情况、主要工匠情况、家庭条件和背景等等。张诚的书房里,就快要建立起寺工的工作档案了。这个档案的作用,当然是万一有事,在最短的时间内,怎么样最高效率的打包工坊那些人、事、物。

第一波工坊子弟亲眷前往上郡参观考察团已经出发了,这是近期以来第二批前往上郡的团队,第一批就是自己弟子和蒙恬芃芃那群人。那些人过于敏感,是需要单独成团的。但是随后几天,张诚就张罗了工坊子弟亲眷前往上郡的考察团,考察团的费用全部由上郡张村方面承担。

从张村这面的算盘来看,这是一批全新的劳动力,虽然一部分人是带着“考察”的使命,但是更多是就要留在张村从事具体工作和参加张村学校体系学习的少年。这都是人力资源。张村支付这笔费用,是非常合理的——虽然从工坊这些做工匠的父母来看,这又是张诚大方豪爽的体现。

因为有了工匠考察团,有了寺工在张村的这些子女亲戚,张村和寺工这面的书信往来就频繁了起来。在张村设置了专门的寺工信箱。专门代收寺工方面的书信,两地书信当然现在还是靠许记商行代为转发,张村和寺工都约定,每一个旬日(十天),双方对发一个邮车——说起来也就是独轮车。这一车邮件按照正常货物运输标准给许记支付运费。运费虽然不便宜,但是几十上百人的邮件分摊开,这反倒是这个时代最便宜的书信往来系统了。

过不久,第一届寺工考察团的书信就寄回到寺工这面了。入住张村的这些寺工子女,在第一封书信上透露的内容在寺工引起了轰动。这些半大孩子亲眼所见的张村的繁华、富足、强大,通过书信让寺工的这些工匠和低阶官吏展开了遐想。

没有人相信远在与匈奴交界的上郡高奴县有这样富足的一个村子,但是随书信寄来的那些伴手礼,却又证明了张村的富足,这些伴手礼有小罐的蜂蜜、精致的手套、精巧的绘图工具、整包的洁白纸张、味道芬芳的腊羊肉、粗大的蜡烛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在咸阳街市上都是难得之物,以这些孩子的零用钱居然可以在张村得到。

还有心思细密的孩子试图用绘画来表现张村作坊的壮观……虽然这个时代的绘画很幼稚,但是这些努力想表现张村情景的绘画,还是让人多多少少感受到张村的强大。

其中某个兵器作坊的匠人之子继承了家族的眼光,随信寄来一根短木棒,特别说明这是从张村一个木匠工坊生产的杆棒上截取的一段,他亲眼看到这个只有两个人操作的小工坊,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能用一架神奇的旋床制作出足足120根8尺长的杆棒,这些杆棒装上戈头就是上好的兵器。这根杆棒的截面是卵圆形状,步卒顺手抓起就知道戈的锋锐方向,即便深夜中出战,也不会拿错方向。

一个上午能制作120根杆棒!1个月就能制作7200根,三个月就能武装2万大军——而这只是一个两个人的小工坊!读这封信的大匠面如死灰,想象一下自己家族传承制造兵器木柄的技术,张村这个小工坊的效率是自己家族制作效率的几十上百倍!

铁匠的儿子寄送来的信件,没有附件,却提到张村锻铁使用了一种水轮推动的巨大锻锤,一天可以锻造数柄百炼刀剑。因为是水轮运转,所以并不需要铁匠身体多么强健。也因此刀剑的价格都很便宜。在张村,菜刀都已经是百炼钢锻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菜刀。但是铁匠的儿子也指出了这些刀剑的不足,他认为张村在蘸火方面显然没掌握诀窍,所以刀剑还是比较容易锈蚀,这个问题在张村铁工坊已经成为一项难题,据说铁工坊已经在张村中学开出悬赏,征召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铁匠的儿子在信中另外提到,别看张村中学的学生们都是少年,也没有各行各业的经验,但是张村中学悬赏墙的制度看起来非常神奇,一旦悬赏上墙,学校就立即会成立若干个课题组自行进行分析研究,张村的学生擅长把一个工艺拆分成无数细节,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实验,以此来找到问题核心。

虽然到现在自己只听到传说,但是据说这个方法在很多个工坊的悬赏中都产生过作用,已经有好多课题组赢得了这样的悬赏。张村工坊的悬赏内容相当丰富,除了报名参加课题就有一小笔(但是在寺工考察团看来已经不少)课题经费以外,对最优解决方案额外有一大笔奖金,此外还有一个可以永久分红的股份,据说叫做技术使用费。

只要这项技术没有被新技术替代,这个技术使用费就按月按年直接发放给课题组,而且无论课题组是否毕业、是否离开张村,这笔股份永久有效——永久的意思是只要工坊没有关闭、只要技术仍在使用,哪怕课题组成员已经去世,他们的子女都可以继续支取这笔分红。

铁匠看完张村铁工坊在蘸火技术上提出的赏格,恨不得自己现在就到张村去,把自己祖传的蘸火秘技就卖出去。只要世世代代能分钱,还要啥祖传秘技,说什么传子不传婿,只要人家工坊认账,自己就只管生儿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