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73章 榨油与咸鸭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部落里还有夏天收获的油菜籽500多斤。

春天开花的时候,部落附近和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都开满了金黄色的油菜花,而花落后就开始结荚,等到夏天的时候,油菜的种荚就能收割了。

收割这些油菜籽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功夫,好在工具比较先进,这些能够看到的油菜都没有被太多的浪费在荒野里,大部分都被熊部落收回到族中的仓库里,但产量也有限,只有这些500多公斤。

倒是很多部落的人都说,他们部落周围也有很多这种花,夏天的时候也结很多种荚,张洪便允诺说,等到明年夏天,这些部落可以按照熊部落的收割方式,将这些菜籽给收集起来,到时候可以用来换熊部落的食盐和陶器,或者其他的好东西。

收割油菜的时候,需要用镰刀从根茎处割下,将枝干上捆到一起,带到部落的晾晒场。因为收割的时候,天气比较干燥炎热了,在运输的途中,很多豆荚就裂开、洒落不少种子,没过几天,这几条运输的路线上就到处是发芽的油菜籽,让巫心疼了好久。

在晾晒场铺平后,先是用驴子拉着石磙子在这些油菜杆上来回滚几遍,再将没有处理干净的油菜杆用连枷敲打,使种子尽可能多地落下来。

将收集到的菜籽去掉大一点的杂质后,张洪又让人用风扇车,将里面的一些小一点的杂质给分离出来,最后用麻布铺在地上,就着五月的阳光晒干,然后放到陶罐里储存。

这里要提一下部落的风扇车,因为有不少铁质工具的熟练使用,而且张洪在农村的时候也见过,更亲自操作过,所以对风扇车的细节记忆比较深刻,而且本身也并不复杂,所以,带着熊材、熊木几人,很快将风扇车给造了出来。

扇车即风扇车,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用于清除谷物中的颖壳、灰糠及瘪粒等的一种农具。是一种能产生风 (或气流)的机械,也叫“飏(扬)扇”、“扬谷器”、扇车或扬车。发明于汉代,由人力驱动,用于清选粮食。公元前2世纪, 中国人就发明了旋转式扬谷扇车。扇车是现代农业机械普及以前在农村“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农具。扇车实质上是一架手动鼓风机, 它的作用是将碾压过的谷类作物的籽粒和杂余分开, 使粮食变得纯净。

造出来的风扇车,高1.5米,长2米,宽60厘米左右,由车架、外壳、风扇、喂料斗及调节门等构成。

在工作时将粮食、菜籽放进上边的喂料斗,手摇风扇,喂料斗下边就有风吹过,开启调节门,谷物在重力作用下会缓缓落下,密度小的谷壳及轻杂物被风力吹出机外,而密度大饱满的谷物直接流出在下边出料口,这样,就把糠秕与谷物分开。

而且扇车整体是用木头制作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铁连接的,所以制作起来很是方便,只要两个人就能轻松地抬走,在部落里经常有小孩子在扇着风玩,让张洪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么调皮。

晒干储存的油菜籽,终于在这个冬日派上了用场。

用筛网晒过一遍后,个头大的菜籽将被继续储存,用来在明年继续播种,主要是因为开垦的荒地太少了,只够种粟的,这些蔬菜和油菜,就没有太多的地方给种植。

好在野外还有不少,这个冬天,不是那么冷的时候,部落里经常派人去雪地覆盖下的菜地里去挖油菜,作为蔬菜的补充。

油菜籽榨油的过程相对而言就比较复杂了,张洪也只记得大概的步骤,不管前世还是现在,都没有亲自试验过,所以一开始浪费了不少的菜籽。

不过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剩下的菜籽,已经知道怎么样能榨油了。

在榨油之前,需要将油菜籽给炒熟,这个步骤比较重要,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掌握不了火候,导致菜籽被烤糊或者半熟,无法使用,还是后来熊火熊灶等人出马,在锅里放上了许多细沙,才指导着族人们将这些菜籽给炒制出来。

炒完之后,就能开始榨油了。

首先,将炒熟的油菜籽倒入石磨中,用人力或畜力推动石磨,将油菜籽磨成细粉,这中间也会有一些油脂渗出来。接着,将磨好的油菜籽粉放入用细麻布编成的特制的榨油布袋中,每袋大概1公斤左右,十五个一起摆好,将布袋依次放入蒸锅中先蒸一遍,然后才能放到榨油机里榨油。

为了让部落收获的菜籽榨出更多的油,张洪还参考后世传统榨油机的方式,制作了简易的榨油机。

在部落的一个空房间里,摆着一根粗大的树干,长4米多,直径80多厘米,这根树干在部落里晒了一年多,很是干燥。

将这根树干中间,用斧头、凿子挖出一个长2.5米,宽30厘米、深40厘米的长方形坑,将坑壁给打磨光滑和干净,在坑的底部,用手钻钻出来十个小孔,每个孔相距20厘米左右,经过压榨的油脂,会顺着这些小孔,流到下方收集的木桶中。

这根树干就是榨油机的主体结构,用几块大石头和木架固定在房间里。在这根树干的上方,则是有一根小一些的树干,用斧头和凿子雕出来跟这个坑大小相同的凸起,大概30厘米深。

在榨油的时候,将上方的树干与下方的主体合到一起,在上方树干的两端、中间的位置,用大石头压住,通过杠杆的原理,利用人力或畜力压榨,油菜籽粉中的油脂就会被挤压出来,流入下方的木桶中。

这只是第一遍压榨,将压榨后的油菜籽粉包取出,再次破碎后,放到榨油机中,经过反复压榨,直到榨不出更多的油为止。

榨出的油要进行过滤,去除杂质,才能得到清澈的菜籽油。

油菜籽的出油率大部分在25-45%之间,由于这种工艺还是很落后,导致部落的出油率并不高,只有35%左右,但这些对张洪来说,已经足够多了。

部落现在食用油很少,而且都是动物油,无论是宰杀掉的野鸭大雁,还是猪、鹿和羊,体内含有的脂肪都很少,提炼不出多少油脂。部落现在只有在宰杀完动物之后,才会奢侈地提炼一些油脂,用来炒菜。

而有了植物油,这种油料窘迫的日子就会大大好转。

200多斤的菜籽,经过冬天十几个人的努力,花费半个月的时间,总算榨出了菜籽油70多斤,装了满满的二十几小罐。

这些被榨出来的菜籽油,不仅可以用于烹饪,还能作为油灯的耗材、被储存起来,作为部落过冬的重要物资。

在油品收集完毕后,剩余的油渣也不可浪费。张洪让人将它们收集起来,稍微处理一下之后,添加到草料里,就可以作为优质的饲料用于喂养牲畜。因为榨油后的油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对牲畜的生长十分有益。

为了确保榨油工艺的持续改进,部落里的族人们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如何提高榨油的效率和油品的质量。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们试验不同的石磨形状、布袋材质以及压榨力道,最终找到目前最佳的榨油方法。当然,这也是很久以后才有的成绩了。

菜籽油被压榨出来,很快就风靡了整个部落。每个月才能吃一次炒菜的族人们,也破天荒地吃上了比动物油更香的菜籽油,炒出来的韭菜炒蛋、煎鸡蛋也更加好好看,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

但是毕竟只有70来斤,还是需要省着点用,不然几天时间就能被嚯嚯完。油菜的作用,让族人们知道了种植这些野菜的重要性,不用张洪动员,熊巫就带着几个队长,开始讨论明年开春后,在哪里大规模移栽油菜的计划了。

这几天,雪下的很大。

连续几天,都是断断续续的降雪,使得围墙里大部分的空地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住了,扫雪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扫掉这么多,只能留几条常走的道路。

连日的降雪给部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房顶已经有不少给压的变形甚至开裂了,张洪只好安排族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用竹耙将房顶上的积雪给清理下来,包括兽棚、鸡圈等这些重要的地方。

降雪停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急剧下降的温度。

目测室外已经有零下30多摄氏度了,张洪裹着厚厚的兽皮衣服,踩着积雪,在围墙里巡视着降雪造成的损失。

围墙因为是用泥土堆砌而成的,这点降雪倒没有损失多大,重点是门楼,上面的屋檐已经给压塌了一部分,漏出一个大洞。眼看无法继续住人,张洪只好让负责在此夜间值班的族人们,将此处门洞给封起来,在门洞里暂时点火值班,好在这种天气也不会有什么敌人或者野兽来袭击,安全性有很大保障。

然后损失较大的是几处牲口养殖点。这几个地方除了顶棚有一定损失,还有部分用木栅栏扎成的围墙给积雪压塌了,冻死了好几只羊和鹿,连驴子也冻死了一只。好在这些动物们没有四处乱跑,否则损失会更大。张洪天亮来巡视的时候,这些牲口就蜷缩在角落里,挤成一团互相取暖。

住房的房顶也有一点损失,因为住人的缘故,不等到积雪变厚,就有族人用竹耙将积雪给划拉下来,然后运到空地旁。

看来明年还是要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啊,不然每到冬天就因为降雪而损失,其实是很亏的。

明年张洪计划在部落的外围修建一座砖瓦场,专门用来烧制部落需要的砖头、瓦片,准备给部落里的房屋,来一场升级改造。

现在土木结构的房屋,坚固性和保暖性还是比较好的,但盖起来的效率还是有些低,而且空间的利用率也小,很多地方由于材料的原因,没有办法用上。

比如房间上边的空间,“人”字形的地方,这里就是完全浪费了,除了仓库里可以悬挂一些肉干外,其他房间里这些空间就有些浪费了。

不是说张洪不能建造更多的房子,但接下来的几年,因为围墙内部的空间还有一些,再次扩充的话也最多扩充到现在的两倍面积,就足够使用了。

不建造更多的房子,一个是因为取暖的问题,还有就是部落的族人心理上需要抱团取暖的想法。

所以明年,将烧一些砖瓦,结合土木材料,张洪可以在部落里起上一些双层的建筑,让族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大,一些比如教室、食堂、仓库的空间的利用率也会更高。

到现在为止,部落里共有162个族人,怀孕的也有不少,虽然在这个时代,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但张洪到了部落之后,严格规定了接生的各种流程,比如消毒、热水清洗、保暖等等,还是降低了不少婴儿和产妇的危险。

等到明年,再去各个部落收集一波,部落里的人口数量还会上升,到年底,估计能够突破200人,这样一来,很多事情就好做了,能够大大缓解一些工作的压力。

清理完积雪后,天色也黯淡了下来,很快又到了吃晚饭的时间。

白天的时间很短,每天大概8点多天才刚亮,到下午4点多的时候就黑了,大部分白天的时间,族人们都在教室里写字、练字,还有就是在各个工坊里搞一些生产或者研究,主要集中在麻布纺织和炼铁这两个地方。

明年将用麻布逐渐替代现在部落里又厚又沉的兽皮衣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柔软和轻便的麻布衣服,所以这个冬天,大部分妇女和一些男性,就到制作麻布的地方加强这里,争取早日实现这一目标。

好在部落里囤积了几千斤的麻皮,只要经过处理,变成麻纤维,再给做成锭子,就能用于织布了。

晚餐的时候,饭堂每个桌子上都放了一盘煮好冷却的咸鸭蛋。

两个月前,张洪就开始着手让人腌制这些鸭蛋,到今天,总算是腌制好了。

煮熟的咸鸭蛋是青色的,有一种石头的质感,剥开后就是白色的蛋青,用筷子一戳,淡黄色的油就顺着破口从蛋黄里流了出来,尝上一口,咸咸的味道,加上淡黄沙沙的口感,不禁又让张洪想起来后世端午节咸鸭蛋的美味。

族人们对这个咸鸭蛋十分喜爱,可惜第一批只有这么多,勉强够给每个族人分一个的。后续腌制的还没有完全腌好,而且数量也不算太多。冬天到了,鸭子们下蛋也急剧变少,现在吃的,都是之前攒下来的。

这一个冬天,要比去年冬天更好,食物更充足、房间更大更温暖。

要是一直是这样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