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43章 热火朝天的建设(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章 热火朝天的建设(五)

到六月底,在三月底四月初种上的粟,已经长出了长长的、毛茸茸的穗,快到了授粉和灌浆的时期。

而距离收获,也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部落的族人每天清晨都会来到粟田,手持小木棍轻轻敲打粟穗,帮助它们更好地授粉。他们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喜悦,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为了提高授粉的效率,张洪让人从部落里取来一条30米长的麻绳,两人拽住两头,拉直绳子,绳子与粟穗一样高,然后两人沿着田垄同时往前走,绳子在拖拽下,在粟穗上沾满了花粉,传到另外的粟上。

这个法子还是张洪看电视学到的,是用在提高水稻产量上面,张洪想着,都是谷物,这种方法应该也能用到粟身上吧?

穿梭在粟田和围墙建设现场之间,时而指导村民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授粉,时而与工匠们讨论围墙的加固方案。他的身影忙碌而坚定,为整个部落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夏日的阳光越来越炙热,村民们也更加珍惜这短暂的劳作时光。他们知道,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换来丰硕的果实。

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还没有像熊部落这样,种植狗尾巴草的部落,他们正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属于熊部落的辉煌篇章。

因为前面两个月的充分准备,用于建造围墙的材料和工具也十分充足,在1300米长的地基坑外,隔一段距离,就堆放着石子、石灰、石块,还有表面碳化的木材、挖出来的土、晒干的杂草、粟杆、麻杆等。

先是打地基,在已经夯实的地基坑里,先是隔一段距离大约30米,就在地坑底部边缘的地方,插入两根三米多高的木头,深入地底大半米,然后将大石块将柱子周围围起来,将混合石子、石灰、碎稻草的泥土倒入地基坑中,并一层层地夯实。

在相邻两个立起的木头中间,还竖直埋上大概2米长的手臂粗的木棍,当做加强筋,用于加强围墙的坚固程度。这个围墙修建起来,花了这么大的代价,只要维护得当,就能用上很长时间,可不是一场风雨就能吹倒的。

经过三天的填埋,整个地基坑填的跟地面一样高,只在顶端露出一根根耸立的木头。

紧接着,在地基上方,一层大石头、一层混合土,再浇上一些水,使劲地夯实,然后再一次大石头、混合土、水,再次夯实……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即便是建造这样简单的一堵围墙,要想达到张洪的高要求,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版筑,版指的是用于夯实黏土、建造墙体的木板,而筑,则是用来夯实墙体的杵。

部落修建的墙体,是分段分段建设的,而在每一段上,还需要一层一层地夯实。

先是在地基上立起几根木桩,围成一段长方形的围墙底座,砸实木桩后,用几块长木板拼成围墙的形状,在里面倒入石块、石灰、黏土、切碎的粟杆等,然后让几个人配合,将一大块平整的石头高高拉起,然后重重地砸在上面。

等到这段墙砸实之后,再在四边竖起木板,重复夯实的过程,直到围墙建成。

而每段围墙连接处,张洪还在土里面增加了一些木棍,防止这些接口处因为质量不同而产生缝隙。

用版筑的办法,只用了5天的时间,一道约1.5米高、宽1.5米的矮墙就建了起来。

这堵矮墙,表面是一块块大石头的轮廓,中间还夹杂着碎石石灰等,等墙建到足够高的高度后,需要再在墙体表面用泥浆覆盖,减少风雨对墙体的侵蚀。等到墙体干的差不多,足够承重,建筑围墙的最关键的环节也就到了。

在1.5米宽的矮墙上,两边用泥砖固定墙体,用模具压好、晾干的泥砖一层层地错缝堆叠,每两块砖缝之间还用泥浆进行粘合;两边的砖体每建起来半米,就用杠杆原理,将地面的泥土挑上来,垫到墙体中间,并浇水加以固化;上面的墙体也同样按照这种方式固化。

墙体从剖面来看,是一个底宽上窄的梯形,靠外的一侧坡度陡一些,靠内则沿着围墙,每隔一定的距离,修一道支撑墙,支撑墙很窄,顶部只有一米多宽,紧靠着内侧围墙,而支撑柱要比围墙顶部低上一米,相邻两个支撑柱之间的距离在10米左右,两个支撑柱之间的墙体上,向外伸出一截长约一米二的横木,而支撑柱与支撑柱之间搭建的木质栈道,就由横木进行支撑,因为采集的木料没有那么多长度超过5米的木头,所以支撑柱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一些。

墙体内部的木质栈道,用泥浆涂抹了一遍,防止火焰烧毁。这条栈道,每隔一定的距离,还树立一架梯子,供墙内生活的族人登上围墙,防御外部敌人的进攻。围墙顶部宽约一米,用土夯实后抹平,并铺上了粟杆制作的小屋檐,将雨水从墙顶经导流槽流到地面,减少雨水对墙顶的侵蚀。

在南门和东门,还对墙体进行了加厚、加高,并按照后世城楼的样式,修建了高约5米,宽约4米,长度在20米的楼台,楼台靠近围墙内侧,还修建了一条楼梯,供族人上下。

南门和东门各是一个宽3米,高4米的门洞,大门有两层,靠外的门用厚实的木头捆扎成木排,用绞索的方式悬在楼台上,而靠内的门,则是用更轻一点的木料制成。

至此,经过30多天的辛苦劳动,整个部落120多人共同努力下,围墙终于建好了。建好的围墙整体长度在1300多米,平均底部宽2.5米,顶部1.2米。

围墙上的栈道也顺利铺设完成,便于族人巡逻和防御。在围墙的转角处,特别加固了支撑结构,以确保围墙的稳固性。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如木材的短缺、雨水的侵扰等,但族人们凭借着智慧和团结,一一克服,最终建成了这座在这个时代看来,极其宏伟的建筑。

围墙的建成,不仅增强了部落的安全性,也为族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空间。按照之前规划的,族人们开始在围墙内部建设新的居住区、储物区以及兽栏,整个部落的面貌焕然一新。

看着这座由自己亲手建起的围墙,族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满足的笑容,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的重要保障。

围墙修好的那一天,张洪大方地让人宰杀了一头鹿、一只山羊、一头猪,让巫带领着族人向天祈祷祭祀,而参与建设的人,无论是熊族的还是其他族的,都品尝到了张洪亲自下厨做出来的美食。

韭菜炒蛋、鲫鱼汤、白菜炖肉、烤羊排……整个营地欢声笑语直至半夜,每个人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

夜幕降临,篝火燃起,火光映照在每一张满足与幸福的脸上。族人们围坐一圈,分享着白天的辛劳与夜晚的欢乐。张洪站在人群中央,手持木杯,向所有人致以诚挚的感谢:“是大家的辛勤付出,才让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坚固的家园。这不仅仅是一堵墙,更是我们团结与智慧的象征。未来的日子,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更多的奇迹!”

话音落下,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火光下追逐嬉戏,老人们则慈祥地望着这一切,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张洪的厨艺更是让所有人赞不绝口,每一道菜都仿佛承载着他对族人的关爱与感激。

夜深了,篝火渐渐熄灭,但那份温暖与欢乐却久久不散。族人们带着满足的笑容回到各自的帐篷,心中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他们知道,有了这座围墙,他们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有了这份团结与智慧,他们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而张洪,则站在高处,望着这片由自己与族人共同建设的营地,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感慨与自豪。他知道,这只是他们在这片原始大陆上迈出的一小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份团结与勤劳,他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建设围墙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泥土,张洪让人沿着围墙外侧30米远的地方,开挖深沟,用于取土。土取完之后,并没有从其他地方取土填平,而是将南岸小溪的水引入其中,三米多宽、两米多深的土沟,摇身一变变成了原始社会版的迷你护城河。

这护城河虽显简陋,但在防御野兽侵袭时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不仅为营地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也让族人们的心中多了一份安全感。张洪站在门楼上,望着这条由智慧与汗水凝结而成的护城河,心中满是欣慰与自豪。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墙的收尾建设逐渐接近尾声。族人们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将一块块石头、一筐筐泥土堆砌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围墙之上,还设置了简易的哨塔,用于了望与警戒。每当有野兽靠近,值守的族人们便会立刻发出警报,族人们便能够迅速集结起来,共同抵御。

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护城河里还被放养了很多小鱼苗,而护城河与墙体之间30多米宽的土地上,则种植着一些菘、瓠子等蔬菜,靠近东门的地方还用栅栏围起来,养了一群鸭子。

这些蔬菜不仅为部落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还成为了族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每当夕阳西下,劳作一天的族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鲜的蔬菜,谈论着今日的收获与趣事,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的笑容。

而护城河中的小鱼苗,也在族人们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偶尔还能看到几只鱼儿跃出水面,为这宁静的营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至于那群鸭子,它们不仅成为了营地中的一道风景线,还成为了族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鸭子们便开始了它们的觅食之旅。傍晚时分,它们又摇摇摆摆地回到栅栏内,享受着族人们为它们准备的食物。这些鸭子不仅为族人们提供了鲜美的鸭肉和鸭蛋,还成为了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好伙伴。

围墙里面,张洪继续让人完善各类功能区。有了围墙的保护,很多重要的工坊就可以扩大占地面积了。

首先是炼铁、制盐、制陶三个作坊,按照之前张洪的规划,给放在的西南区;而织麻、制皮的地方,隔着一条路,修在了东南区。围墙里,其他的设施保持不变,留有的空地除保留下来的大树外,剩下的与之前部落里一致。

每个区域都按照既定的布局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建设。

炼铁作坊内,炉火熊熊,铁匠们挥汗如雨,锤炼着一块块铁矿石,将其转化为坚韧的铁器,为部落的防御和农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制盐作坊则利用着从盐矿石中提炼出的卤水,通过精心的加工,生产出洁白如玉的食盐,满足了部落的日常生活所需。

而制陶作坊里,陶工们灵巧的双手在陶轮上旋转跳跃,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为部落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织麻和制皮的地方,同样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女人们坐在织机前,熟练地穿梭着麻线,编织出一匹匹柔软的麻布,为部落的人们提供了温暖舒适的衣物。而制皮工匠们则将狩猎所得的兽皮进行鞣制加工,制作成各种皮具和衣物,既实用又美观。

围墙内的空地上,除了保留的大树外,一些空地上还搭建起了简易的棚屋,供工匠们在劳作之余休息和存放工具。

建成的围墙,不仅让熊部落感受到了安全感,也让其他部落的猎手们感到惊讶,石灰尤其如此,要是自己部落有这样的一个围墙,那族人们就不用挤在狭小的山洞里了,老人和孩子们也就能在阳光下愉快地玩耍,不用担心各种猛兽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