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7章 退而织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至于这张网怎么来的,早在两个月前,熊大他们就发现了一处诱捕点附近,有一些类似麻的植物。熊大将这种植物带回来给张洪看之后,凭借着记忆,张洪认为很可能就是原始的麻。

这种植物叶子跟后世的黄麻差不多,高约两米,平均有手指粗细,经过现场观察,在确定这处麻地之后,便带人来这里,用石刀将麻从根部上面一点割下,一百多根捆成一起,用藤蔓或者麻捆好后,运到部落那边,埋在了溪流下游,离营地大概一公里的一处池塘里,沤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确定去掉了麻中的一些淀粉和胶质后,稍微晾干,张洪便带着人把麻皮从麻杆上剥了下来。

剥下来的麻皮,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再次清洗晾干,通过手工分剥、接头、捻搓等方式,把麻皮编成了一根根有粗有细的麻绳。

原本张洪是想着能不能仿照着后世抗战片里面,把那种手摇纺车给发明出来,但试了试,没有金属工具,没有原材料,甚至自己都只记得一些照片,根本不知道相关的原理和结构,短时间是没有办法做出来这个纺车了。

而纺车最大的用处不是编麻绳,而是可以将麻纤维搓成一根根很细的麻线,用这些麻线,其实就可以用来制作麻布。

不过现在都没有到时候,最主要的还是以获得充足的食物为主要任务,要知道,就算是熊大他们不停地狩猎,这一段时间的收获也不算很多。

好在经过十几个夜晚的付出,张洪带着族中的十几个妇女,终于用一些原始的麻线,编成了十几张网。

因为张洪的首要目的就是水中的鱼,所以网眼并没有留很大。在编织的过程中,需要先固定一段绳子,张洪在外面找了两棵间距三十米左右的小树,绳子的两端绑在上面,拉直。这根绳子在网编成后,是属于最外侧的,可以当做是纬线,所以张洪用的稍微粗一些。

固定好纬线后,取出一根已经裁剪好的细一点的麻线,从中间对折后,用打结的办法将它固定在纬线上,之后每隔一段距离,大概5厘米左右,再固定一个这样的麻线,称为经线。

将30米长的距离按照这样的办法,打了有600根的经线,这个时候经线,从与纬线的打结处下来,自然分为两根。然后相邻节点的经线,互相再次打个简单的结,距离多少就是网眼的大小。

经过这样将第一层上相邻的经线都打上结,然后再次往下打第二排,重复这样打结的过程,直到第三排、第四排……在打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网眼尽量保持一样的大小,这样编织出来的网,才不容易变形。

这一张网花费了张洪整整一天的时间,还包括几个经常采集食物的妇女帮助,不然光是一层300多个结,就能让张洪欲仙欲死。

做好的网长约30米,宽3米,网眼大小大概在5平方厘米左右,用这种网用来捕鱼,只能捕捉到大一点的,稍微小一点的,都会从网眼中溜走。

这两天,除了又编了几张同样宽度和长度的网,还额外做了几张网眼更小但尺寸也小的网,被张洪布置在河边,用于捕捞一些小鱼小虾。

捕鱼是个技术活,对于没有捕过鱼的张洪和熊部落,也担心网的用法是否正确。出于稳妥起见,就干脆学着后世的经验,直接拉网将河流截断,从上游驱赶鱼群过来。

好在很快证明他记忆正确性的证据就来了,河岸两边负责拉网的人已经感觉到鱼在网中奋力挣扎的动静了,兴奋地喊着从上游驱赶鱼群回来的族人帮忙,张洪在河的这边,感受到拉力越来越大,他知道要是再不收网,搞不好鱼会把网给弄坏跑掉,于是急忙地将网缠在手臂上,带着这边的人涉水,把网给拖回到对面。

等到张洪上岸,网中的鱼越来越多了,甚至能够看到水面上不断在游动的大鱼。

“收网!”张洪跟大家说道,“都使劲,一起往岸上拉!”

二十个人分为了两队,从渔网的两边用力,将渔网和网中的鱼拉上了岸,网中的鱼脱离了水面在胡乱地蹦着,张洪看了看了网中,这一网至少网到500多斤的鱼,光是50厘米长的鱼就有一大半。

部落里的其他人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鱼,不用张洪吩咐,所有人一起上前,把鱼从网中取出,跟着张洪现学,把草编成的草绳从鱼鳃处穿到一起,每个人身上背着、肩膀上挎着、手中提着一条条还在挣扎的鱼。

回到营地已是黄昏,早早得知消息的族人让整个营地都陷入了兴奋之中,在张洪的烹饪下,众人兴高采烈地享受了一顿鲜美的鱼汤和煮的软烂的鱼肉。

族人很少吃鱼,但不代表不会吃鱼,原本张洪担心有人会被鱼刺卡住,但还好,大家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他担心的问题没有发生。

饱餐一顿后,张洪便开始带着族人腌制咸鱼。

原来没有食盐,肉类的保存很成问题,尤其是夏天,一会儿的功夫,苍蝇就会在肉上乱爬,第二天就会生蛆、腐烂变质。所以族中在夏季,会减少狩猎的频次,一方面是天气较热,还有一方面就是食物的新鲜程度,一次性猎到太多的肉食,很难完整地保存下来。

在这之前,张洪是用火熏的办法将鲜肉给处理一下方便保存,但这个方法对于熏制的技艺要求很高,既要保证整块的肉都能烤熟,也要防止外面被烧焦。

现在有了盐就不同了,前面几天有抓到的野猪、鹿、山羊等动物,宰杀后没有吃完的肉,都用盐腌了起来。腌肉并不复杂,将肉洗净切成一条条的,取一个陶盆,先在底部撒上盐,将肉放入,在肉上洒一些,然后均匀地把盐涂抹在肉上;随后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待盐分渗透进肉之后,用草绳或麻线把肉拴起来,悬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因为夏季阳光强烈,蚊虫较多,不适宜直接暴晒,反而阴干的方法更适合夏季制作。

用这种办法,部落将剩下的鱼处理后全部腌制了起来,而且腌制的都是一些清理好之后,体重至少在2斤以上的鱼,光今天的一网,捞上来就有100多条,除了吃掉了十几条,剩下的全部都腌制了起来。

在营地周围晒不到太阳的地方还都悬挂满了腌肉,巫这些天经过刻苦的学习,用他那不太熟练的数学数了一下,大概有了两百多条,每条平均10斤左右。

而捕获的鱼,也用了这个方法腌制:在去掉鱼鳞和内脏后,将鱼从头部剖开,分成两半,鱼背相连,用盐均匀地涂抹全身,比例大概是1斤盐10斤鱼,涂抹完密封静置,放置1-2天,再取出挂在阴凉的地方,等待风干即可。

经过这种方法腌制过后的咸鱼,鱼刺更硬,在吃的时候更容易被挑出来。

阴干后的腊肉和咸鱼,也不能一直挂在外面,夏季也是雨季,经常会下雨,空气中的水汽会让肉干和鱼干返潮、发霉,从而导致变质不能食用,所以,张洪让熊木不间断地制作陶缸、收集草木灰,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咸肉和咸鱼。

有了第一天的经验,第二天,大家索性也就不去打猎了,而是发动起来,该割麻的割麻,该编网的编网,不出两天,部落里又有了几张能用的大网,而经过3天的捕鱼工作,部落里得到了大量的鱼,大概在3000条以上。

这些鱼,不仅仅是从小溪里捕到的,还有的是从池塘里网来的,池塘里的鱼要比小溪里的更大更肥,虽然品种不同肉质没有溪水里面的好,但放到锅里一煮,味道都差不多,对于前段时间还在挨饿的族人来说,已经是很不错的食物补充了。

现在部落里挂满了咸鱼,要不是食盐的产量跟不上了,巫还是会红着眼继续让族人们去抓鱼的。张洪顺势制止了巫他们这种近似疯狂的举动,虽然囤积食物是好事,但也要考虑一下周围环境的承载力啊。

古语说不要“竭泽而渔”,是有很大的原因,这个时候把大鱼都给捞光了,短时间就不会生长出这么大这么多的鱼,后续的食物怎么办?

张洪当上族长以来,也一直在想着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如何减少对周围的破坏。在砍完树之后,张洪也会尽量让族人移栽一些小树苗到原来的地方。所以,部落的周围,也被他栽上了很多果树的树苗。

另外,像鱼跟野兽,也是必须要人工养殖和驯化的。不然光靠渔猎,部落只能有这么大的规模,抗击恶劣的自然灾害或者猛兽袭击就会力不从心,要有更多的人,那就必须要有充足而稳定的食物,所以,人工养殖和驯化势在必行。

关于这个,张洪就打算将一些水塘在后面进行改造,当做人工养殖鱼类的地方,而在打猎的过程中,尽量能活捉一些野兽尤其是雌性的,这样,也能给后面人工驯养动物,打下一些基础。

在这个时代温度要低很多,夏季原本燥热的天气,反而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但高纬度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冬季会来得更早,持续的时间也更长,那么保存食物,确保部落有充足的食物和燃料过冬,就需要从现在开始准备。张洪根据太阳高度和星星判断自己应该是处在高纬度地区,具体是哪里现在也没办法弄清楚。

熊部落的人口一直维持在50-60人之间,周围有所交集的部落人口规模也大致如此,据巫所说,每当一个部落人口超过了一定的规模,就必须进行拆分,否则获取的食物很难满足部落的消耗。而熊部落,几十年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迁徙过来的。

关于人口规模一直这么小,张洪也大概能知道这其中的残酷:除了新生儿的死亡率过高,每到冬季,都会有一批人因为挺不过寒冬或者食物缺乏而死去,如果不做准备,那现在族中的五十多人,能够活到明年春天的,差不多只有四十个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