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玄幻魔法 > 印光法师白语解 > 第2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二十一

我小时候失于求学,到老一无所知。最近二三年,经常有错听人言,来向我问讯请教的人,我也只是将自己所知所能的来告诉他。至于佛法的精微玄义,禅定的实修证悟,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也不敢以不知为知,而妄加谈论。

弘一师博学多闻,以光虽固陋,而其居心颇真实,其修行颇依固陋者之本分,故相与周旋,实未一觌其面。今发心掩关,拒绝一切,当必亲证念佛三昧,以之饷一切有缘也。不胜盼望之至。

弘一法师博学多闻,认为我虽然闭塞浅陋,但存心颇为真实,修行也颇依闭塞浅陋之人的本分,所以互相有所交往,实际并未见过面。现在他发心闭关,拒绝一切外缘,当必定亲证念佛三昧,来馈赠一切有缘人。非常的盼望!

今人研究佛法,多多皆欲作一通家。拟于一切大众前,清谈高论,令人悦服。少有为了生死特学佛法者。

现在的人研究佛法,大多都是想要作一个大通家。准备在一切大众人前,清谈高论,令人悦服。很少有为了生死,而特别学习佛法的。

阁下若欲作第一等人,则光之知见,了无裨益。当请益于当世缁素中之大通家,则可不孤所期。若欲即俗修真,以有限光阴,兼营世事,又期即生定了生死者。则光不妨以闻于古人者,转以告阁下也。

阁下如果想要作这第一等人,那么我的知见,对你并没有益处。应当去请问于当今世上,僧俗之中的大通家,那么可以不辜负你的期望。如果想要即俗修真,以有限的光阴,兼营世间事务,又期望在这一生必定了生死的话。那么我不妨将我从古人那儿听来的,转告给阁下你。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

梦东祖师说(彻悟大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这一段的开示,精微真切到了极点,应当要熟读。

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

而《梦东语录》,都是词理周到,的确是净土宗的指南。再进而求之,那么蕅益老人的《弥陀要解》,实在是千古绝无仅有的良导。倘若能够对这两部书,死心塌地依从修持。那么即使没有空研究一切经论,只要常常阅读净土三经,以及《净土十要》等书。

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

仰信佛祖的诚言,真实生起真正的信心,发起迫切的愿心。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然在暗室无人之处,也如同面对佛陀上天。约束自己,依循仪礼,谨慎独处,存心坦诚。不效仿现在世间的一般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的派头。

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于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我虽然是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你保任在这一生就可以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阿弥陀佛的弟子,清净海众菩萨的良朋啊!

如于净土一法,不能死尽偷心,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犹欲以不执着,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

如果对于净土一法,不能够死尽偷心,决心修持。对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伦理道德,还想要以不执着,为自己的疏散放逸,作遮盖掩护的借口和护身符。那么你所得的利益,就不是我劣知劣见所能知道的了。

余则光芜钞中已备言之,故不多渎。看经一事,惟恭敬方能得益。若不恭敬,纵得,亦不过依文解义之益。而其业消智朗,彻悟自心,断断无此侥幸。况亵慢之过,有不可胜言者乎。此举世通病,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

其余的在我的《文钞》中已经详备地说过了,所以不再多说。看经这一件事,惟有恭敬方才能够得到利益。如果不恭敬,纵然有所得,也只不过是依文解义的利益。而想要业消智朗,彻悟自心,断然没有这样侥幸的。何况亵渎轻慢的罪过,是不可以说尽的呢?这是举世之人的通病,可为之痛哭流涕长叹息啊!复戚智周居士书一

既在杭州,便可息心办道。何须待香会过,又来普陀。

你既然在杭州,就可以息心办道。何必等到香期过了,又要来普陀山。

大士无刹不现身,何处不好礼拜供养。即曰特为见光,亦不必来。

观音大士无刹不现身,哪一处不好礼拜供养呢?即使说,是特别为了见我,也不必来。

文钞此番所印,有九十余篇。光满腹中草料,通通倒出矣。岂更有口传心授之秘诀,以私授于汝乎。

《文钞》这次所印的,有九十多篇。我满肚子的草料,已经通通倒出来了。哪里更有口传心授的秘诀,来私自传授给你的呢?

光学识褊 (bi ǎn ) 浅,无大发挥。然能依之而行,绝定有益无损。决定能了生死于现生,侍弥陀于没后。诚恐视为卑劣,则卑劣矣。

我学识狭隘短浅,没有什么大的发挥。然而能够依着《文钞》去行,决定有利益没有损害。决定能够在这一生了生死,在往生之后承侍阿弥陀佛。实在恐怕你将其看成卑劣,就真的卑劣了。

譬如金木泥彩所造之佛,以真佛敬之,即可成佛。以金木泥彩视之,则亦金木泥彩而已。然亵金木泥彩,则无罪愆。若亵金木泥彩之佛像,则罪过弥天矣。

譬如金木泥彩所造的佛像,当作真佛来恭敬的话,就可以成佛。当作金木泥彩来看的话,也只是金木泥彩而已。然而亵慢金木泥彩,没有罪愆。如果亵慢金木泥彩做成的佛像,那罪过就弥天了。

善得益者,无往而非益,鸦鸣鹊噪,水流风动,无不指示当人本有天真(禅宗所谓祖师西来大意)。况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光所杜撰乎哉。

善于得利益的人,无论到哪里都有利益,鸦鸣鹊噪,水流风动,没有不是指示我们本有的天真佛性(禅宗所说的,祖师西来大意)。何况我的《文钞》,文字虽然拙朴。所叙述的都是佛祖的成言,我不过取用其意,而随机变通来加以叙说,哪里是我所杜撰虚构的呢?

光乃传言译语,令初机易于晓了耳。然虽为初机,即做到极处,亦不能舍此别修。以净土一法,乃彻上彻下之法。非如小乘之法,大乘便不用以修习也。

我只是传达翻译佛陀祖师的言语,令初学人容易知晓了解罢了。然而虽然为初学人,即使做到极处,也不能舍离净土而另外修学其它法门。因为净土一法,是彻上彻下的法门。不像小乘法,大乘就不用修习了。复戚智周居士书二

光顺师至,持汝手书。并夏布莲子交光。言汝已住伊庵等情。窃念汝资非余裕,何须效世谛人情,作投桃报李之仪。

光顺师来,带来你的信。并将夏布、莲子交给我。说到你已经住在她的庵里等等情况。我知道你的手头并不是很宽裕,何必要效仿世俗人情,作投桃报李的礼节呢?

尔我以道相交,当以直道而行耳。兹既寄来,当以为作福之资。谢谢。令严,令岳母,既生信向。当时以净土利益为之启迪。令其信心,由微而着。倘能信愿真切,决定可生净土。其为孝也,岂世间之孝所能比拟乎哉。

你我以道相交,应当以直道而行。现在既然已经寄来,当用来作福田的资粮。谢谢。你父亲,你岳母,既然对佛法生起信心向往。应当时时以净土的利益为他们开导启发。令他们的信心,由微小而显着。倘若能够信愿真切,决定可以往生净土。这个孝,哪里是世间的孝所能比的呢?

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

你对于净土的修学方法,尚且未能明了。应当只以翻阅研究净土为事务。半天学习义解,半天学习行持。必定要从头到尾,彻彻底底,没有一丝疑惑才可停止。

楞严正脉,且作缓图。纵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见性是悟,非是证。证则可了生死。

《楞严正脉疏》,暂且放缓研究。纵然亲见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不能即刻了生死。见性是悟,不是实证。实证才可以了脱生死轮回。

若唯悟未证,纵悟处高深,奈见思二惑不能顿断,则三界轮回,决定莫由出离矣。若不通楞严,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

如果只是开悟而没有实证,纵然悟到高深的境界,奈何见思二惑不是能顿时立断的,那么三界轮回,决定不能出离啊!如果不通达《楞严经》,倘若对于净土法门,能够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心切愿,来修实行。那么决定往生,成为极乐世界中的人。

况兼现世国界危岌。尚欲以危险时际,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务,企得大通家之名闻,以充体面。致自己专修一事,竟成颟顸乎哉。倘净土法门,悉皆谛信深知。不妨再研楞严,及各经论。汝昔求光开示,光以文钞相寄,尚不一一全阅。

更何况现在国家岌岌可危。尚且想要在这个危险的时候,以自己有限的精神。作不急的佛法事务,企望得到大通家的名声,来扩充体面。导致自己专修的这件事,竟然成胡涂马虎呢?倘若净土法门,都已经谛信深知。不妨再研究《楞严经》,以及各种经论。你过去求我开示,我将《文钞》寄给你,你尚且不能一一全部阅读。

光固知汝不知缓急,泛泛然学时人研究佛经,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钞文字虽劣,颇能示人修持门径。

我固然知道你不知缓急,泛泛然学习时下之人研究佛经,只期望作一个大通家而已。我文钞的文字虽然拙劣,颇能开示人修持的门径。

昔大智律师,深通台教,严净毗尼。行愿精纯,志力广大。唯于净土,不生信向。后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后二十余年,手不释卷,专研净土。方知此法,利益超胜。遂敢于一切人前,称性发挥,了无怖畏。虽则三岁孩子,亦会念佛。

过去大智律师,深通天台教法,严净毗尼律藏。行持愿心精纯,志向愿力广大。唯独对于净土法门,没有信心向往。后来因为大病,方才知道从前的错误。这之后的二十多年,手不释卷,专门研究净土。方知这个法门,利益超胜。于是敢在一切人的面前,称性发挥,一点没有怖畏。从而使得即使三岁的小孩也懂得念佛。

汝此法门径,尚未认清。又非讲期见逼,如讲家之拟撑门庭,何须先研楞严,不以归家识路为急务乎。

你对于这个净土之法的门径,尚且没有认清。又不是讲经的日期逼近,如同讲经之家,准备要支撑门庭,何必要先研究《楞严经》,不以归家认路为急务呢?

至于光之所说,不过搪塞差事,不致负彼来意。岂真能显示楞严之要义乎。如来欲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故令二十五圣,各陈宿因。末世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当以势至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至于我所说的,不过是搪塞差事,不致于有负她的来意。哪里真的能够显示《楞严经》的要义呢?如来想要使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所以让二十五位圣者,各自陈述过去证得圆通的宿因。末世的众生,无论上中下根,都应当以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自利利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

此居士所当致力者。至于征心辨见,破阴超浊。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后,再商量。则可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矣。否则入海算沙,脑晕心迷。说食数宝,饥寒莫济。知好歹者,决不以吾言为河汉也。

这是居士你所应当致力的地方。至于七处征心,十番辨见,破除五阴,超出五浊。暂且等到你念佛念到心佛不二,心佛两忘,亲证念佛三昧之后,再商量。那么就可以如世尊拈华,迦叶微笑般契会了。否则,就是入于大海,计算沙数,脑子发晕,内心迷惑。口说食物,不能充饥,心中数宝,不济贫寒。知好歹的人,决对不以我的话,认为是渺远空话。复戚智周居士书三

光意欲令阁下,安居己家,即俗修真。上可感发上人,发生净信。下可率其妻子,同沾佛恩。如必欲寄居他寺亦可。

我想要阁下你,安居在自己家里,在世俗中基于俗谛来修真谛。上可以感动启发父母,发起净信。下可以率领妻子,同沾佛恩。如果一定想要寄居在他人寺里也可以。

至于听经,不须往灵隐去,以慧明法师,脱略文义,专以援引宗门公案为事。大达之人,或得其益。初机之士,将茫无所从。稍聪明点,或致宗教混滥。其过诚非浅鲜。

至于听经,不须要到灵隐寺去,因为慧明法师,脱去省略文字义理,专门以援引禅宗里面的公案为事务。大通达的人,或许能得到利益。但初学之人,将茫然无所适从。稍微聪明一点的人,或将导致宗门教下相混滥。这个过失实在不浅。

普贤十愿,文殊一行,若能精修,一切经论即不贯通,亦可顿脱烦笼,高预海会。若于此仗佛力一法,信不真,靠不定。即深通宗教,亦只是口头三昧。欲以此口头三昧了生死,真同欲以画饼充饥。必致途穷深悔,而毫无裨益也。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如果能够精修,一切经论即使不贯通,也可以顿脱三界烦笼,高预莲池海会。如果对于这个仗佛力往生的净土一法,信心不真,靠倒不定。即使是深通宗门教下,也只是口头三昧。想要以此口头三昧来了生死,真是如同想要以画饼来充饥。必然导致路途穷尽深深后悔,而毫无益处啊!

现今世道,不知将来作何相状。尚欲以将尽之光阴,作不急之务哉。光虽有修山志之愿,若非大士冥加,俾目力明了,断不能从事。倘目力有余,何地不堪纂集。而必欲往杭,借居他所耶。祈专心念佛,即是真法门眷属。切勿来山,以致彼此为难。

现今的世道,不知道将来是个什么样子。还想要以有限的光阴,来作不紧急的事务吗?我虽然有修《普陀山志》的愿望,如果不是菩萨冥冥加被,使我的视力明了,断然不能做成这件事。倘若视力好,什么地方不能纂集。而必定要前往杭州,借居在他人之处呢?祈望你专心念佛,就是真正的法门眷属。千万不要来普陀山,以致于彼此为难。

至于必欲出家,当另礼高明知识,断勿以光为隔碍,不便另拜余师,致失巨益也。宁波观宗谛法师病未好,亦不须往彼听经。

至于你一定想要出家,应当另外礼拜高明的善知识,断然不要以我为隔碍,而不方便到别处去拜其他师父,导致失去巨大的利益。宁波观宗寺谛闲法师的病还没好,也不须要到他那里去听经。

古人云,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寸。真心为己者,其绎 (y i) 思之。

古人云:少许真实胜过许多虚假,大的取巧不如笨拙。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真心为自己的人,要好好的想想。复范古农居士书一净土一法,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

净土这一法门,是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惟有具足真信切愿,才会有实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会宽缓,这是凡夫的通病。

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然,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然而当今之时,世道的局势,就好比睡在薪柴之上。下面已经燃起烈火,但还没有烧到身体。转瞬就要烧到全身,完全没有逃避的地方。如果还在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可见他的知见是多么的肤浅啊。

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

佛法各宗的修持,必到行起解绝( 用力实行到极处,彻底断绝凡情知解与知见分别) ,才有实益。不单净宗和修观是这样,宗家用一句无意义的话头,置于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常参叩。等到身心世界浑然不知,才能大彻大悟。这不就是行起解绝吗?六祖慧能大师说,但看金刚经,就能明心见性,这不就是行起解绝吗?

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

我( 印祖) 认为,起这一字,意思应该做“极”讲。只有一个人用力到极致,所以才导致能所双忘,一心彻底显露。行持如果未到极处,虽然也能够观念,则还是有能有所。全都是凡情用事,全都是知见分别,全都是知解,如何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