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日记164
暮春的荣国府,处处弥漫着花的芬芳,桃花灼灼,如天边云霞般绚烂。贾宝玉身着月白锦袍,手持书卷,漫步于沁芳闸畔。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偶有落花随波逐流,他望着这春景,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手中所拿的,正是凝聚他心血的《风月宝鉴》。
“宝二爷,您在这儿呢!”一声清脆的呼唤打破了宁静,贾宝玉回头,只见雪雁迈着轻快的步子走来,她身着淡绿衣衫,眉眼含笑,犹如春日里的一抹新绿。
贾宝玉笑着迎上去:“雪雁,你怎么得空到这儿来了?”
雪雁福了福身,俏皮地眨眨眼:“瞧见二爷又在琢磨这《风月宝鉴》呢,我就想着来凑个趣儿。二爷,您这书啊,写得真是妙,只是……”她故意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狡黠。
贾宝玉好奇心顿起,追问道:“只是什么?雪雁,你可别卖关子。”
雪雁掩嘴轻笑:“二爷,您就不怕王辣子找您麻烦吗?这《风月宝鉴》里写了那么多男女情事,要是被她知道了,还不得大发雷霆!”
贾宝玉微微一怔,随即苦笑着摇头:“我这书不过是随心而作,警醒世人莫被风月迷了心智,又没做什么坏事,她能拿我怎样?”
雪雁却不依不饶:“二爷,您可别小瞧了王辣子。她平日里最是看重规矩,要是知道您写这些个儿女情长,还刊印流传,只怕是要气得跳脚,到时候,怕是连老太太都护不住您呢!”
贾宝玉眉头微皱,心中虽觉得雪雁所言有些夸张,但也不免泛起一丝担忧。王熙凤管家严苛,手段凌厉,要是真被她知晓此事,恐怕真会掀起一场风波。可他又实在不愿放弃《风月宝鉴》的流传,这毕竟是他的心血之作。
正想着,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二人转头望去,只见李纨带着几个丫鬟走来。李纨瞧见他们,笑着打招呼:“宝兄弟,雪雁,你们在这儿呢。”
贾宝玉和雪雁忙行礼问好。李纨目光落在贾宝玉手中的书卷上,好奇道:“宝兄弟,拿的是什么好书,看得这般入神?”
贾宝玉犹豫了一下,还是将《风月宝鉴》递了过去:“大嫂子,这是我写的一部小说,您要是有兴致,不妨一读。”
李纨接过书,翻开几页,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忧虑:“宝兄弟,你这书……写的尽是些儿女情长,虽说才情可嘉,但传出去,怕是要遭人非议。这荣国府里,最讲究规矩体面,你此举,只怕不妥。”
贾宝玉心中一沉,他本以为李纨会理解他,没想到连她也这般说。雪雁在一旁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袖,低声道:“二爷,您瞧,我说的没错吧。”
贾宝玉苦笑着收回书:“大嫂子,我不过是想借此警醒世人,并无他意。”
李纨轻叹一声:“宝兄弟,你的心思我明白,可这世间之人,多是看重表面,又有几人能领会你的深意?你还是小心些为好,莫要因这书惹出祸端。”
众人正说着,王熙凤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哟,我当是谁在这儿呢,原来是宝兄弟和大嫂子。”众人忙行礼,王熙凤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贾宝玉手中的书上,“宝兄弟,拿的什么好书,也让我瞧瞧?”
贾宝玉心中一紧,下意识地将书往身后藏了藏:“二嫂子,不过是些闲书,怕污了你的眼。”
王熙凤却不依不饶,走上前一把夺过书,翻开看了几页,脸色顿时阴沉下来:“宝兄弟,你可真是好本事!写这些个风月之事,还想着流传出去,你眼里还有没有这荣国府的规矩?”
贾宝玉低着头,不敢吭声。雪雁见状,忙上前求情:“二奶奶,您息怒。宝二爷写这书,也是一片好心,想警醒世人……”
王熙凤瞪了她一眼:“你个小丫头,懂什么!这等书流传出去,让别人怎么看我们荣国府?宝兄弟,你要是再敢胡闹,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罢,将书狠狠扔在地上,转身离去。
望着王熙凤离去的背影,贾宝玉心中满是愤懑与无奈。雪雁蹲下身,捡起地上的书,轻轻拍去灰尘,递给贾宝玉:“二爷,您别往心里去,二奶奶就是脾气急了些。”
贾宝玉接过书,苦笑道:“我不过是想让世人看到这世间的真情与虚幻,没想到竟惹出这般麻烦。”
李纨也走上前,安慰道:“宝兄弟,你也别灰心。这事儿暂且搁一搁,等风头过了,再做打算。”
贾宝玉点点头,心中却暗暗发誓,一定要让《风月宝鉴》流传下去。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他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与思考。
回到怡红院,贾宝玉将自己关在房里,对着《风月宝鉴》发呆。他想起雪雁的提醒、李纨的担忧、王熙凤的怒斥,心中五味杂陈。他不明白,为何自己的一片苦心,却得不到理解。
正想着,林黛玉轻轻推门而入。她看到贾宝玉满脸愁容,忙问道:“宝玉,你这是怎么了?”
贾宝玉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林黛玉听完,轻轻叹了口气:“宝玉,你又何必如此执着?这世间之人,多是被功名利禄、规矩礼教所束缚,又怎会轻易接受你的想法?”
贾宝玉抬起头,望着林黛玉:“林妹妹,难道我们就该随波逐流,放弃自己的追求吗?我写这《风月宝鉴》,就是想打破这虚伪的世道,让世人看到真实的人性。”
林黛玉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中既感动又心疼:“宝玉,我懂你的心思。只是这一路,怕是艰难险阻不断。你若坚持,我便陪着你。”
贾宝玉握住林黛玉的手,眼中满是感激:“林妹妹,有你这句话,我便有了勇气。哪怕前方荆棘丛生,我也绝不退缩。”
此后,贾宝玉表面上收敛了许多,不再公然谈论《风月宝鉴》的流传之事。但他却在暗中寻找机会,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总有一天,这书会被世人所认可。
一天,贾宝玉偶然得知,城外的一座古寺里,有一位云游高僧,学识渊博,对世间万物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心中一动,决定前去拜访高僧,听听他对《风月宝鉴》的看法。
第二天天刚亮,贾宝玉便瞒着众人,带着《风月宝鉴》,悄悄出了荣国府。他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古寺。古寺清幽宁静,香烟袅袅,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在寺僧的引领下,贾宝玉见到了高僧。高僧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他接过贾宝玉递来的《风月宝鉴》,细细翻阅起来。
许久,高僧放下书,微微一笑:“公子此书,虽写风月,却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洞察。世间之人,多被表象所迷惑,而公子能以文字为镜,映照出人性的善恶美丑,实属难得。”
贾宝玉心中一喜,忙问道:“大师,那依您之见,此书可有流传的价值?”
高僧微微点头:“自然有。只是这世间之路,本就坎坷,公子若想让此书流传,需有不畏艰难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贾宝玉深施一礼:“多谢大师指点,宝玉定当铭记于心。”
从寺庙回来后,贾宝玉更加坚定了让《风月宝鉴》流传的决心。他开始四处寻找志同道合之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与此同时,王熙凤虽表面上不再追究此事,但暗中却留意着贾宝玉的一举一动。她担心贾宝玉再闹出什么乱子,坏了荣国府的名声。
一日,王熙凤偶然得知贾宝玉与城外的一些文人墨客来往密切,心中起了疑。她派平儿去打听,平儿回来后,将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她:“奶奶,听说宝二爷和那些文人在讨论他写的那本《风月宝鉴》,还想找机会把书流传出去。”
王熙凤听后,脸色一沉:“这宝玉,真是不知死活!看来我得再好好教训他一顿。”
平儿忙劝道:“奶奶,您先消消气。宝二爷也是一片好心,只是行事有些莽撞。要不,咱们再找他好好谈谈?”
王熙凤想了想,觉得平儿说得有理。她决定再给贾宝玉一次机会,若他还是执迷不悟,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了。
王熙凤再次把贾宝玉叫到面前,这一次,她没有像上次那样发怒,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宝兄弟,我知道你对那《风月宝鉴》用心良苦,可你也得为这荣国府的名声着想。你要是真有本事,就该把心思放在正途上,将来也好光宗耀祖。”
贾宝玉低着头,沉默片刻后,说道:“二嫂子,我明白您的苦心。可我写这《风月宝鉴》,也是为了让世人有所警醒。我并非想违背规矩,只是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王熙凤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宝兄弟,你还年轻,有些事你不懂。这世间的规矩,不是你想破就能破的。你若执意如此,将来后悔的还是你自己。”
贾宝玉心中虽不服气,但也知道王熙凤是为他好。他默默退下,心中却依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
日子一天天过去,贾宝玉一边继续与文人墨客交流,完善《风月宝鉴》;一边寻找合适的时机,准备将书流传出去。而荣国府里,表面上依旧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来自京城的出版商听闻了《风月宝鉴》的故事,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亲自来到荣国府,与贾宝玉商谈出版事宜。
贾宝玉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不已。他知道,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然而,他也明白,这一次,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与出版商的交谈中,贾宝玉详细阐述了自己创作《风月宝鉴》的初衷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出版商对他的才华和见解赞不绝口,决定全力支持这本书的出版。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王熙凤得知了此事。她心急如焚,再次找到贾宝玉:“宝兄弟,你怎么能瞒着我做这种事?这书一旦出版,荣国府的名声可就全毁了!”
贾宝玉看着王熙凤,眼中满是坚定:“二嫂子,我知道您担心什么。但我相信,《风月宝鉴》会给世人带来不一样的思考。我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王熙凤见他心意已决,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既然你心意已决,我也不再阻拦。只是你要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是荣国府的人,莫要丢了荣国府的脸。”
贾宝玉深施一礼:“多谢二嫂子成全,宝玉定不会让您失望。”
不久之后,《风月宝鉴》正式出版发行。一时间,这本书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对书中的内容赞不绝口,认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展现了真实的人性;也有人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它伤风败俗,有违礼教。
面对外界的种种争议,贾宝玉没有退缩。他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而《风月宝鉴》的流传,只是他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在荣国府里,虽然依旧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他、支持他。
贾宝玉站在怡红院的庭院里,望着天空,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前方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将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梦,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