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边城崛起 > 第84章 强军富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除此前面他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外,李如璋还决定学习帝君,创建内卫。

由他直接管辖。

不过他和帝君创建内卫的初衷不同,帝君是为了掌控朝堂,监察百官对他是否忠心。

而李如璋创建的内卫则不同,

他创立的内卫分为两部,分别是内卫军情司和内卫督察,

军情司专司军中刺探军情,和各地安插间谍,用于作战需要。

而内卫督察则是监督管理的军中和各地官员是否清廉奉公。

为此他特意邀请了周泽和李少严一同商议。

谁知道他的想法竟然遭到了二人同时反对。

这倒是让李如璋没想到。

李少严觉得,军中已有斥候,何必再搞个军情司出来?

至于督察,都是袍泽弟兄,这样做,反而会寒了弟兄们的心。

周泽反对的原因则是觉得,朝廷已有御史台、都察院,也没必要再折腾。

但是,他们二人都忽略了一些问题,

军中斥候只是用于战前刺探情报和战时遮蔽战场。

都是两军交战时才动用的力量,

可若是想要事先获得大量情报,非间谍不可。

李如璋要成立的军情司,则是类似于间谍组织更多一些,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何北虏以寡击众,却能屡战屡胜?

除了士卒精良敢战之外,和对方善于使用间谍也有关,北虏每次要攻伐一个地方,都是提前便安排人手,刺探这个地方的情报。

等到真正对某个地方用兵的时候,其实早已是对此处了如指掌。

这也是李如璋从当初北虏谍子冯道文身上获得的启发。

督察文武官员则是因为,都察院、御史台这些官员,和地方官员同属文官,难免有相互串通,沆瀣一气的可能。

而朝廷和朝廷派下来的这些文官,对武将,极尽苛责压制,这样文武有别,很不公平,甚至说是畸形。

想当初,李如璋他们逃难初来光州的时候,朝廷不就是对周泽和对自家大哥区别对待。

所以李如璋决定,成立内卫督察的时候,分别从军中选拔能识文断字者。

以及从各地官员中挑选人员,

然后实行文武对调办案,文官若是犯事,便由军中派人查证,军中若有人犯事,案件就由文官来办理,

本朝不是文武间隙颇深吗?

那正好利用这一点,这样就能尽可能保证不会有串联包庇之嫌。

办案之时,不论是地方还是军中,胆敢横加阻拦者,视为同谋,杀无赦。

同样,若是以文武嫌疑,故意构陷攀污他人者,同罪。

李如璋表示,正值乱世,若是法不能行,则理不能公,理不公正,则民心尽失。

乱世,当用重典。

经过李如璋这一番解释之后,这才让李少严和周泽松口。

不过,也仅仅是同意让李如璋先试一试,看看效果。

忙完这边,李如璋又重赏了之前跟随他一起前去帝都的亲卫,尤其是他的亲卫队长李顺。

正所谓,患难见真情,帝都此行,虽然最后自己有惊无险,但是这些弟兄在自己落难的时候,想方设法营救自己,这份恩情,却是实打实的,

赏赐完毕,李如璋又将李顺留下,李顺是李少严的族亲,这也是当初李少严让他护卫李如璋的原因,

李如璋下狱李顺第一时间探视,李如璋让他想办法送信让李少严营救自己,他又星夜兼程逃回光州送信。

一路艰辛,毫不犹豫。

当初送信的时候,纵使他善于骑射,依旧将大腿双侧磨得血肉模糊,马也累死两匹,消息送到那一刻,他便昏迷高烧不醒。

可即便如此,因为担心自家元帅不熟悉沿途情况,误了营救,

身体稍微痊愈,便又跟随李少严一起折返。

这也能看出来,李如璋平时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世人都不傻,你对将士们怎么样,将士们心里完全明白。

正如李如璋曾经看过一篇历史记载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豫让的刺客,因为得到了智伯的优待,后来智伯被人所杀,豫让发誓要为智伯报仇,便说了一句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

意思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如今经过这件事之后,有了这种过命的交情,他与这些军士的感情更加的深厚。

李如璋打算让李顺来担任内卫统领。

起初李顺一听,是连忙推辞。

他虽是李少严的族亲,可并未上过私塾乡学这些,

他之所以能识文断字还是当年跟随李少严身边耳濡目染才学会的。

他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也不会被底下人服众,尤其是下属里面还有文官。

他还是愿意跟在李如璋手下,当个亲卫队长更好。

气的李如璋将他一顿痛骂,不思进取。

最后,李如璋告诉他,不要以为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就一定聪明绝顶,天资聪慧。

很多下位者也不一定就是愚钝、平庸。

正所谓时也命也。

他李顺慢慢的官职越做越大,自然而然思维和眼界以及能力就不一样了。

他看中李顺忠诚,只要李顺在以后的位置上,行事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其他的,可以慢慢学。

当然,李如璋所谓的忠诚,并不是指忠诚于他本人,而是忠诚于他目前所进行的这一番事业。

不过,李如璋还有些话没对李顺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至于能不能用好,完全取决于任用者的眼光和安排是否妥当合理,

就拿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为例,

一郭一县之人,便可以凑出整个帝国统治阶层的人才,而且还是很优秀的人才。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再借用李如璋后世所学的那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经过李如璋的一番鼓励,李顺这才忐忑应承下来,

李如璋让他先从亲卫中挑选机敏果敢的弟兄,组成骨干,再让他们挑选合适的军士。

尤其是做间谍这方面,必须要严格筛选。

挑选机智勇猛,胆大心细者充任。

到时候,他会亲自教授他们一些做间谍的技巧。

重情义的人,往往也心软,所以李如璋又再三提醒李顺,严禁因私废公。

大家都没有经验,有短板是正常的,摸着石头过河,将来肯定也会出不少问题。

但是,来自外界的因素,是未知不可避免的,但是,若是由自身原因导致的,那便是不可饶恕。

所以,务必一开始便严格甄选。

李顺再三保证,绝对不会辜负李如璋的重托。

将李顺送走,李如璋再度陷入沉思。

他还是在思考军队的问题。

裁撤之后的军队人数,只有四万左右。

比起之前少了整整两万有余。

乍一听起来,感觉是少了了很多,似乎对光州而言,减少了不少压力。

然而,实际上,此时的光州,加上当初从幽州逃难的数十万百姓,撑死也就三四十万人。

想以这三四十万百姓,养这四万军士,肯定能养得起,当初六万军士都养了,如何会养不起这四万?

之前是供养十分吃力,如今只能说相对好了一些。

但是,也仅仅是养得起,想要达到富养,全部成为精兵强将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且,一直让百姓承受赋税钱粮重担,也并非李如璋想看到的。

这就是为什么李如璋一直与朝廷虚与委蛇的原因。

如果不是他们当初自己屯田加上朝廷输送物资粮饷,军队战力早崩了。

可即便如此,这次李如璋回来检阅军队,仍然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训练强度加大,许多将士的胃口便也随之增大。

粮食依旧不够吃。

可若不加强训练力度,又成不了强军。

这是个死结。

还有就是夜晚,许多将士视力极差,

这还是李如璋在潼关巡城的时候发现的,好几次他夜间巡城,走到近处,守城军士都看不清他是谁,

明明李如璋已经看到了对方,可对方只说能听甲叶振作的声响,看不清人。

甚至有几次,都到了弯弓搭箭亮兵刃的程度。

后来,李如璋询问了好多人,才发现,这两个问题,一个是身体缺少油水引起的,另一个则是夜盲症。

前者是因为身体消耗太大,缺少油水,只能大量补充碳水进行身体补充。

而后者,则是因为缺少维生素,毕竟,军中伙食还是太差,几乎常年以酱菜佐饭,所以导致夜盲症。

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将来征战,少不了夜间作战,夜盲症是一个巨大的弊端。

粮食的问题,尽管李如璋已经让人想法培育优选种子好几年了,但是不知道是方法不对还是其他原因,产量提高的效果收效甚微。

他无比怀念后世的粮食丰收产量。

在后世,那是真正的盛世,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步履维艰啊……

看来,还得想办法,

千万别被其他穿越小说所误导,主角如何富民强军,没钱了,铸造铜钱,贩卖私盐,便能疯狂敛财,最终一统天下。

骗小白呢?

哪个朝廷不是将盐铁专卖,打上官营的标识。

与官争利,活的不耐烦了?

有人胆敢走私贩卖,那是杀头的罪过。

没看见自己开矿冶铁,都是躲在山谷里,封锁消息,做的极其隐蔽。

除了几个主要官员,其他人一概不知。

至于铸币,那是九族消消乐的奖励。

这就是为什么李如璋宁愿开采金矿,再兑换银子给军中筹措粮饷,也不愿意铸币。

先不说你铸币,会不会扰乱整个市场经济,百姓认不认可,即便你强逼着百姓用你铸造的铜钱,

民心要不要了?

朝廷那边不管不问?

一旦铸币,表示你与朝廷决裂,成为乱臣贼子,朝廷要不要派兵攻伐?

铸币这一步是要走,但不是现在。

该怎么办呢?

思索一番后,李如璋有了主意。

既然陆地上的事目前解决不了,那就转战海洋。

还是可以开盐场,不过要将盐场开到岛上,隐蔽行事。

而且不能直接贩卖私盐,要用贩卖海鱼的借口,夹带私货。

你说我贩卖私盐?

我明明是卖咸鱼,路途遥远,只不过盐多放了一点点,怕鱼坏了。

如果再有人较真,那就再花点钱打点一下,问题想来也不大。

很多事,你若是借个由头,那事情便可大可小。

可若是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直接摆到明面上来做,那你就是自寻死路。

再者,粮食问题,也不是放任不管,挑选一部分战船,沿海一路南下去扬州买粮。

虽然扬州受了灾,可不代表整个扬州都出了问题,

俗话说,荆扬熟,天下足。

即便整个扬州出了问题,不是还有荆州吗?

反正从招远金矿淘了这么多黄金,不用出去干什么?

市场经济就是需要靠流通运转才能活跃起来。

不过这次李如璋并不打算一起去扬州,首先是他并不清楚扬州那边粮食买卖如何,

这次去,也只是先派几艘船去探探路。

若是可行,后续他才会考虑要不要亲自走一趟。

再者,他一个深居内陆的旱鸭子,十有八九是经受不住海上的颠簸。

之前从幽州撤退,这么短的海途,就几乎要了他半条命,何况从光州到扬州这么远的路途。

别到时候,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可就有意思了。

二世为人,除了必要的情况下,该苟就得苟。

但是,他也不会就这么闲着,

他可以带领士卒捕捞鲸鱼。

给军队补充伙食。

整个光州,三面环海,天然优越的渔场资源,若是不加以利用,那简直是暴殄天物。

何况如今的海洋,还没有像他后世那样,过度捕捞和污染严重。

海里的鲸鱼无数,之前李如璋他们携带难民渡海的时候,就遇到过无数次换气的鲸群。

鲸鱼肉可以吃,鱼肝可以拿来给将士治疗夜盲症,而鲸鱼的油同样可以食用,更是好东西,

可以说,鲸鱼一身都是宝。

在后世他那个时代,鲸鱼是保护动物,可在此时,它们可不是。

说干就干,除了要调配给下扬州买粮的战船,再从其中挑选一部分改造成捕鲸船,人手也直接从军中挑选。

真可谓是万事俱备,也不欠东风。

和李少严及其他几部军将商议以后,李如璋从军中挑选擅长水性的兵士,成立捕捞舰队。

并且将床子弩也搬上了战船,将床子弩固定好,再将箭矢用绳索连接,绳索另一头固定在绞盘上。

这样,一旦捕获到鲸鱼,便可以直接通过绞盘拉上船。

就这样,李如璋挑选了十艘战船,

每船三百人,时间定在三天后出发。

海上不比陆地,遇到风浪,葬身鱼腹便是常事,

所以出海其实和出征差不多,都是一个运气和概率问题。

留下时间,让将士和家人道别,和完成一些未了的心愿,

三日之期,转瞬即逝。

李如璋带领众人准备出海之时,意外却发生了。

原来,沿海渔民听说李如璋他们要出海捕鲸,自发组织,纷纷请愿,恳求李如璋他们不要捕捉鲸鱼,

因为,在这个时代,百姓见鲸鱼巨大无比,加之翻腾海面的时候,翻江倒海,波涛汹涌。只当它们是海龙王的子嗣或是部属。

他们认为,若是捕捉了这些鲸鱼,必定会引起龙王的报复。

届时降下惩罚,掀起惊涛骇浪,使得整个海洋不得安宁,那样的话,他们都会绝了生路。

所以,恳求李如璋他们给这些打鱼的渔民,一条生路。

李如璋哭笑不得,看来,自己建立免费的私塾和书院让大家启智是对的。

真是子不语怪力乱神。

不过也不能怪这些百姓,从古至今,许多人将未解之谜,都归于鬼神之说,历来如此。

于是,他耐心向众人解释,他将亲手捕捉鲸鱼,届时他要让所有百姓都看看,到底会不会被降下惩罚。

不光由他亲手捕捉,他还要动手处置鲸鱼,并且当着众人面吃鲸鱼肉。

如果老天爷或是海龙王要降下惩罚,他定然首当其冲。

若是无事,那这些传言,自然是无稽之谈。

他还鼓励他们这些百姓,届时也可以加入捕捉行列,既可以贩卖赚钱,又可以让自己这些军士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军事训练。

按理说,李如璋手握重兵,他有必要和百姓解释这么多吗?

若是按照一般将领,甚至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都不会顾及老百姓的想法。

利刃在手里,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

但是,他是李如璋,他是一个以百姓为重的人。

百姓也有百姓的智慧,只要你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他们好,你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他们听,他们又如何不能理解?

那些说百姓愚钝无知的人,只是想以一些手段,故意蒙蔽百姓,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才借口不能跟百姓将道理。

反过来,倒还若百姓愚昧无知,不通教化。

比如皇权,就是要高高在上,和百姓拉开距离,增加权威和神秘。

使百姓敬畏,这样才方便其统治。

李如璋不这样想,他要让天下所有百姓,都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

无饥馑冻饿之虞,知礼仪,明事理。

他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

所有人都可以有尊严,有自由,有思想的自由国度。

在他的理念中,民强则国强,民富则国富。

不过这些话,他此刻并没有说出来,

他觉得,与其现在这样说,不如先埋头做。

现在就算他这样说,可能只有极少数人会信,只有以后做到了,那才会令百姓拥护,令天下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