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此刻凝视着眼前的朱允炆,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庆幸之情。这种庆幸不仅仅是因为朱棣最终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如果朱棣未能成功,那么朱元璋恐怕根本无法想象北方百姓将会面临怎样悲惨的境遇。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其状况或许比起宋朝来还要糟糕得多!

“明成祖朱棣可是历史长河中第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而且,他还是唯一一位能够封狼居胥的帝王!关于这位传奇人物,世人众说纷纭。有人称赞他乃是千古一帝,凭借自身卓越的才能和果敢的决断力,开辟出辉煌灿烂的永乐盛世;然而,也有一些人指责他是暴虐之主、十足的伪君子。但不管怎么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究一番,去真正认识那个与众不同的明成祖朱棣吧!

时光回溯到公元 1402 年,朱棣在南京应天府正式登上皇帝宝座,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代。继位之后的朱棣展现出了非凡的雄心壮志与雄才大略。他先后五次亲自率领大军出征蒙古,奋勇杀敌,不断拓展大明王朝的疆土范围。与此同时,除了向北积极扩张领土外,朱棣还高度重视西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为此,他特意加强了对于西藏地区的掌控力度,并派遣得力官员前去治理,确保这片广袤土地始终处于中央政权的有效管辖之下。

不仅如此,朱棣深知海洋贸易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意义。于是乎,他毅然决然地委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六次远航西洋。这一系列航海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更为大明帝国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声誉。此外,朱棣还下令编纂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这部典籍汇集了当时天下众多珍贵文献资料,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正是由于朱棣在位期间所实施的这些英明举措,使得明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永乐盛世就此诞生!然而,天妒英才,这位功绩卓着的君主最终还是在公元 1424 年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途中不幸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尽管朱棣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的丰功伟绩却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卷之上,成为后人敬仰和传颂的不朽佳话。

北平乃是朱棣的兴王之地,在这里,朱棣苦心经营了许多年,其统治根基深厚而稳固。此外,北平所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位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的交界之处,交通便捷无比,地势险峻异常。这里既是汉族与蒙古族等各民族开展贸易活动的核心区域,又是北方地区至关重要的政治及军事战略要冲。将都城定于此地,不但能够有力地抵御来自北方入侵的蒙古铁骑,而且还可以更进一步掌控广袤的东北地区。若从南方着眼,则能够统率辽阔的中原大地,这对于维系整个国家的统一大业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正因如此,朱棣登基称帝之后,旋即便紧锣密鼓地着手筹备迁都事宜。

永乐元年之际,朝廷颁布诏书,正式确定以北平作为北京,并将原来的北平府更名为顺天府。时间来到永乐四年五月份,明成祖朱棣毅然决然地启动了北京的营建工程项目。这项浩大的工程主要涵盖了内城、皇城以及那座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紫禁城。

在经济领域方面,朱棣大力疏浚漕运河道,使得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得以畅通无阻。同时,他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鼓励农耕、兴修水利,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从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悠然说道。

当谈及他乃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实现“封狼居胥”壮举的帝王之时,朱棣不禁心潮澎湃,倍感自豪。此刻的他意气风发,仿佛周身都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王者之气。

“明成祖?这究竟是谁起的?老大啊,你来给我好好解释一下!”朱棣眉头紧皱,满脸狐疑地盯着上方正在讲述有关他事迹的天幕,然而当目光触及那“明成祖”三个字时,他瞬间怒目圆睁,猛地转过头,死死地瞪向一旁的朱高炽。

只见朱高炽被父亲突如其来的质问吓得浑身一颤,连忙躬身作揖,诚惶诚恐地回应道:“爹呀,这绝对不可能是儿子起的呀!儿子对您的心思可是再清楚不过啦,儿子怎么会起这个呢?至于这天幕之上为何写成了‘明成祖’,想必是后来继位的某位皇帝擅自更改的吧。而且您也瞧见了,前面天幕所提到的关于您的称呼明明就是明太宗嘛。”

朱高炽心里跟明镜儿似的,对于自家这位老爷子的想法自然是摸得透透的。老爷子一心想要得到“太宗”这个封号,无非就是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这个皇位来得名正言顺、堂堂正正,自己又怎敢忤逆他老人家的意愿呢?这事儿十有八九还真是后面的皇帝搞出来的幺蛾子。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旁边默不作声的朱高煦突然冷笑一声,插嘴说道:“爹,这可难说哟!谁能保证老大他不是表面上说一套,背地里却做另一套呢?说不定这‘明成祖’的称呼就是他捣鼓出来的,好让您误以为他真的顺从了您的心意呢!”原来,朱高煦在得知天幕上显示的竟然都是老头子的过往之事后,便心急火燎地从军营里策马扬鞭,一路疾驰赶到了皇宫,这不刚到。

“爹,儿子绝对没有这个想法啊!”朱高炽满脸惶恐地低下头,声音略微颤抖着说道。他深知自己父亲朱棣的脾气,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惹来雷霆之怒。

朱棣目光如炬,紧紧盯着眼前的朱高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寒意。“老大,此事非同小可,你立刻去查个水落石出,务必弄清楚究竟是谁胆敢做出这般大逆不道之事!”朱棣语气冰冷而严厉,仿佛能将人瞬间冻结。

“是,儿臣遵命。”朱高炽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应道。随后,他迅速在天幕上面发问。他在评论区里详细询问着关于此事的一切信息,试图从中找出蛛丝马迹,以揭开这个谜团。

就在这时,一条突如其来的评论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好啊,明成祖,老四,咱朱元璋携家人拜见明成祖。”只见朱元璋怒气冲冲地在天幕上方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字里行间充满了愤怒与不满。

永乐年间的朱棣看到这条评论后,只觉得一阵头疼袭来。他心中暗自叫苦不迭:这可如何是好?若不能妥善处理此事,恐怕将会引起轩然大波。

“爹,这真的不是孩儿所为呀!我想要的称号明明是太宗,您好好回想一下,之前秦姑娘不都是一直称呼我为明太宗吗?这也许只是一时的口误,又或者是后来有人故意篡改所致,但绝不可能是儿子有意为之,更不像您所想的那般不堪啊!”朱棣赶忙在评论区发布了一条长长的解释,希望能够平息朱元璋的怒火,并还自己一个清白。

“你们大明的皇帝父子之间的差异可真是令人咋舌啊!”汉武帝刘彻凝视着眼前的这一幕,心中暗自思忖道。他着实没有想到,已然登上皇位的朱棣,在面对其父朱元璋时,竟会流露出如此别样的情感。那其中或许夹杂着些许害怕与敬畏之情吧。

汉武帝刘彻饶有兴致地观望着天幕之上朱元璋与朱棣你来我往所发出的评论,只觉得趣味横生。然而,正当他沉浸于这番热闹场景之时,却冷不防被朱棣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呛得有些恼火。

“管你何事?这乃是我们自家之事,岂容你一个外人置喙!再者说了,我们朱家父子如何相处,自然是比不上您与您儿子那般亲密无间。”身处永乐年间的朱棣,此刻正为如何向众人解释此事而心烦意乱。好巧不巧,就在此时,他瞥见了天幕上方汉武帝刘彻所发布的言论,顿时气不打一处来,直觉得这位汉武帝纯粹就是在多管闲事、无事生非。

“你这话究竟何意?速速给朕讲个明白!”汉武帝刘彻先前仅从天幕的解说之中大致了解到后来大汉王朝所经历的一些概况,但对于自身以及与儿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何种变故却是一无所知。可当他瞧见朱棣所发送的这条信息后,心头瞬间涌起一股不祥之感,一种难以言喻的烦闷情绪开始在心底蔓延开来。

“谁管你!”朱棣一脸不耐烦地直接回了这么一句后,便紧闭双唇不再言语半句。此刻的他心中正烦乱如麻,哪还有心思去理会他人的状况。他如今可是被一堆烦心事搅得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爹啊,这事儿真不是我干的呀!您先别急着下定论,稍等片刻,待我这边高炽把事情询问完毕,一切自然水落石出啦。”尽管朱棣深知此时父亲正在气头上,但他还是鼓起勇气想要将事情解释个明白。毕竟这件事确实与他毫无关系,如果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背了黑锅,那可真是太冤枉了。

然而,朱元璋对这些话却是充耳不闻。他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天幕上朱棣所发送的那条消息,眉头紧锁,面色阴沉。眼下,他决定暂且按兵不动,先把手头这边的事务处理妥当再说。至于朱棣究竟是不是无辜的,稍后自会有分晓。

突然,朱元璋目光锐利地扫向某处,大声喝道:“老四,你快给咱滚出来!别像只缩头乌龟一样躲在你娘身后,赶紧的!”原来,他瞧见了正藏匿于马皇后身后的小朱棣。一想到那天幕之上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明成祖朱棣,再看看眼前这个小鬼头,朱元璋心中的怒火瞬间升腾起来。哼,那边的朱棣咱暂时够不着,难道还收拾不了你这个小家伙不成?简直岂有此理!

听到父亲的怒吼声,小朱棣不禁浑身一颤,满心委屈地嘟囔道:“明明就不是我的错嘛,您找不到那边的那个大朱棣出气,干嘛要来为难我呀……”这一刻,小朱棣对那天幕之上的另一个自己竟然生出了些许怨念来。心想都是因为他,自己才平白无故遭受这般责骂和误解。

“你在那里嘟嘟囔囔地念叨个啥呢?还不赶紧麻溜地给朕滚出来!”朱元璋浓眉一竖,双目圆睁,朝着某个角落怒喝一声。那威严的气势,仿佛能震碎周围的空气一般。

只见角落里的朱棣听到这声怒吼后,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随后便像只受惊的兔子一样,乖乖地走了出来,低垂着头,不敢与朱元璋对视一眼。

朱元璋手中紧握着一根粗长的木棍,眼中闪烁着怒火。他二话不说,举起木棍就朝着朱棣狠狠地抽打过去。“啪啪啪”几声脆响,朱棣的身上瞬间多出了几道红红的印痕。

然而,就在朱元璋准备再次挥棍的时候,一旁的马皇后急匆匆地冲了过来,一把拦住了他。

“好了,重八!这件事情尚未调查清楚,得出最终结果呢。况且,刚才你也已经打过了,要是再这么打下去,恐怕会打出大问题来呀!”马皇后语重心长地说道。她之所以一开始没有阻拦,一方面是想让朱元璋先发泄一下心中的怒气,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此事不会引发其他不必要的麻烦。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喘着粗气,瞪了朱棣一眼,没好气地道:“哼,那就暂且饶了你这小子一命!”说完,便将木棍扔到了地上。

这时,一直在旁边看着的朱标赶忙走上前来,小心翼翼地扶起了朱棣,并把他带到一边坐下。紧接着,又迅速传唤太医过来,为朱棣处理伤口、涂抹药膏。

尽管朱棣平日里习武强身,身体素质还算不错,但此刻被父亲这般狠揍一顿,还是疼得龇牙咧嘴,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不过好在并没有伤到筋骨,毕竟朱元璋下手还是有些分寸的。而且,他的几个儿子当中,除了性格温和的朱标以外,哪个不是从小在棍棒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呢?

“我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的上强硬的朝代就是明朝了,有秦朝所说的“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也有汉朝汉武帝刘彻的“寇可往,我亦可往。”,大明也有,朱棣亲征蒙古回来后看着身后的草原,感慨万千,然后说出一番话:“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悠然讲道,她说道这番话真的心里很激动充满热血。

“寇可往,我亦可往。”汉武帝凝视着眼前这句话,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豪迈之气,嘴角微微上扬,对自己说出如此铿锵有力之言颇感自得。然而,当目光继续下移,触及到后面的文字时,他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

那些言辞毫不留情地指出了过往之事,尽管汉武帝深知其中缘由——此前大汉武力尚显孱弱,面对凶悍的匈奴不得不采取和亲之策以求一时安宁。但如今不同往昔,汉武帝已牢牢掌控大权,更得天幕相助,他坚信自己有能力扭转乾坤,一雪前耻。

此时,卫青跨步上前,拱手抱拳,朗声道:“陛下,微臣愿为陛下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卫青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透露出坚定与果敢。作为臣子,他目睹天幕所言,内心亦是波澜起伏。对于国家曾经所受之辱、百姓遭受的苦难,他怎能无动于衷?此刻能得陛下决心不再和亲,卫青自是热血沸腾,誓要为大汉扬威立万。

汉武帝闻听此言,龙颜大悦,欣然道:“好,卫青!就让吾等携手并肩,去改变这一切!”他深知卫青乃天幕所称的大汉双璧之一,其勇猛善战之名早已传遍朝野。如今既有卫青这般忠臣猛将相随,又得天幕不时给予启示,汉武帝相信,大汉与匈奴之间的局势必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那属于大汉的辉煌时代即将来临!

唐太宗李世民远远地望见唐与他国结盟之事,他那原本还带着几分温和之色的面庞瞬间阴沉了下来,仿佛被一层厚重的乌云所笼罩。下方的每一个朝臣见状,也都不约而同地噤若寒蝉,整个朝堂陷入一片死寂之中。因为他们心中都十分清楚,这件事情对于一向心高气傲、雄才大略的陛下而言,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耻辱。毕竟如今的大唐刚刚经历过一系列动荡,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却不得不在此时选择以这种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然而,尽管李世民早已暗下决心,定要寻机一雪今日之耻,但当亲眼目睹这一幕时,他的内心仍旧难以抑制地涌起一阵不快。可即便如此,此时此刻的他也别无选择,唯有暂且忍耐,等待时机成熟再作打算。而这件事,不仅深深地印刻在了李世民的心头,成为一道无法磨灭的伤痕,同时也化作一股强大的动力,激励着他以及整个大唐王朝不断奋发图强,以期早日重振雄风。

就连平日里直言敢谏的魏征,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也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紧闭双唇一言不发。因为他深知此事的敏感性,无论是对于高高在上的陛下,还是对于在场的每一位朝臣来说,这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是永远铭记于心的耻辱。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方的明太祖朱元璋看到这一番情景描述后,不禁连连点头称赞道:“好好好,果真是咱的好儿子啊,颇有咱当年的风范!”他那豪迈爽朗的笑声响彻整个宫殿,显然这番话语真正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一直以来,朱元璋最为欣赏的便是那种性格坚毅、行事果断且富有霸气的帝王,若是如同宋朝那般软弱无能,恐怕他会气得不知如何是好了。

而站在朱元璋身旁的小朱棣,那双明亮的眼眸中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芒。因为方才那句令朱元璋赞不绝口的话正是出自他之口,未来的他也是他。

朱标目光凝视着手中那份来自永乐时期的朱棣所发表的宣言,心情激荡不已。然而,在内心深处,他却又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疑虑: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如朱棣那般出色?这份疑惑如同阴云一般笼罩在心头,但朱标的心中更多的还是为那位四弟感到由衷的欣喜。这种情感纯粹而真挚,毫无杂念,仅仅是源自于对亲人成就的真心祝福与欢喜。

此时,朱元璋兴高采烈地拉住一旁的马皇后,满脸喜色地大声说道:“妹子啊,你瞧瞧,咱们大明朝可是放出了狠话,要成为一个无比强硬的朝代呢!哈哈哈……”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仿佛能穿透云霄。

马皇后微微颔首,应道:“嗯。”她的嘴角同样上扬着,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

而身处永乐年间的朱棣,当他亲眼目睹到这一句豪迈至极的话语时,当即毫不犹豫地下令让身边之人将其记录下来。毕竟,这日后也将会成为从他口中说出的震撼人心之语,尽显其王者风范、霸气十足。朱棣望着眼前的文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如春花绽放般明艳动人。

站在朱棣下方的众人见状,亦是纷纷面露喜色,为这番壮志豪情而欢欣鼓舞。

然而,此时此刻最为尴尬难受的当属宋朝了。赵匡胤默默地注视着前方那些朝代所展现出的强大气势与自信宣言,心中暗自思忖着其中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