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前传 > 第57章 窦太后去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上回说到窦太后搬到南宫都两年了,灵帝这小子一次都没去看过。张奂、谢弼他们劝灵帝去看看太后,可都被那些阉人给拦住了,这事儿前面也讲过。

后来灵帝选了宋氏当皇后,这宋氏是执金吾宋酆的女儿,建宁三年被选进掖庭,先是当了贵人,过了一年就转正成皇后了,宋酆也跟着沾光,被封为不其乡侯。这皇后上位后,自然得去永乐宫拜见灵帝的生母董贵人,可就是没去南宫拜见窦太后。

不过没多久,灵帝这孩子的良心好像突然被狗叼回来了,心里琢磨着:“我能当上皇帝,全靠窦太后帮忙,这大恩可不能忘啊!”于是在十月初一这天,带着一群大臣就去南宫看望窦太后,还亲自给太后敬酒祝寿。窦太后本来整天愁眉苦脸的,这下可高兴坏了,跟灵帝一起喝得那叫一个开心。

黄门令董萌,以前受过窦太后的不少好处,看到灵帝回心转意了,就赶紧趁机给窦太后说好话,经常在灵帝面前替太后喊冤。灵帝也听进去了,就经常派董萌去看望太后,给太后的供奉也比以前多了一倍。

可这事儿让曹节、王甫他们恨得牙痒痒,就诬陷董萌诽谤永乐宫,结果董萌被关进监狱,还丢了小命,这下窦太后又少了一个帮手。灵帝呢,又被那些阉党给忽悠瘸了,把南宫这茬事儿又给忘了,再也没去看过太后。

又过了一年,灵帝下诏书大赦天下,还把年号改成了熹平。中常侍侯览这时候调到长乐宫当太仆了,这家伙越来越嚣张,抢人家的老婆女儿,拆人家的房子,把老百姓欺负得够呛,大家都对他恨之入骨。就连他的那些同党,他也不放过,经常欺负人家,搞得大家互相猜忌。后来有官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弹劾侯览,朝廷就把他的印绶收了,把他关进监狱,这家伙最后自杀了。这就叫“多行不义必自毙”,活该!

可曹节、王甫还是继续掌权,窦太后被他们排挤,整天郁闷得不行,心里的怨恨就像那陈年老醋,又酸又苦。后来听说自己的生母在日南死了,连尸体都没能运回来埋葬,这下更伤心了,整天以泪洗面,没多久就病倒了。

熹平元年六月,窦太后在南宫去世了。那些阉竖早就恨透了窦太后,就用一辆破车把太后的尸体拉到城南的市舍,随便扔在那儿。曹节、王甫还厚着脸皮跟灵帝说,要用贵人的礼仪来埋葬太后。灵帝这时候还算有点良心,摇着头说:“太后亲自立我当皇帝,这功劳大了去了,我要是把太后降为贵人来埋葬,那不是忘恩负义吗?”于是就按照太后的礼仪给她办了丧事。

可曹节他们还不死心,还想把太后另外找个地方埋了,然后把冯贵人跟桓帝合葬。灵帝不太同意,就召集公卿们到朝堂上商量这事儿,还专门派中常侍赵忠去监督。你说这灵帝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让个阉人去监督商量事儿,这不明摆着让曹节他们得逞吗?

当时太傅胡广已经死了,太尉刘宠早就被免职了,后来换了好几个人当太尉,这时候的太尉是李咸。这李咸自从当上太尉后,身体一直不好,经常请假在家养病。听说朝廷要商量把窦太后另外埋葬的事儿,气得他一下子从床上蹦起来,让家人赶紧捣好毒药,放在袖子里,然后跟妻子诀别,说:“要是窦太后不能跟桓帝合葬,我就不活了!”说完就坐着车去朝堂了。

到了朝堂一看,好家伙,来了好几百人,都在那儿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先说话。李咸也不着急,慢慢地坐下等着。过了一会儿,赵忠开口了:“大家都到齐了,赶紧商量商量吧!”这时候,旁边突然有人站起来说:“皇太后品德高尚,是天下人的楷模,还立了皇帝,这功劳大大的,应该跟先帝合葬,这还有啥好犹豫的?”李咸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赶紧看是谁这么有正义感,原来是廷尉陈球。

李咸正想接着陈球的话说下去,赵忠却皮笑肉不笑地对陈球说:“陈廷尉既然这么说,那就赶紧写下来吧!”陈球也不含糊,拿起纸笔,刷刷刷就写了几行字,然后拿给大家看。上面写着:“皇太后在椒房的时候,就有聪明母仪之德。后来运气不好,遇到那些破事儿,但还是立了皇帝,这功劳大得没边了。先帝去世后,因为一些冤案,太后搬到空宫,结果早早去世了。虽然窦家犯了罪,但这事儿跟太后没关系啊!现在要是把太后另外埋葬,那可就太让天下人失望了。再说了,冯贵人的坟墓都被人挖过,骨头都露在外面,灵魂都被污染了,她活着的时候也没给国家做啥贡献,怎么能跟先帝合葬呢?臣球谨议。”

大家看了,都觉得陈球说得在理,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只有赵忠气得脸都绿了,强忍着怒火对陈球说:“陈廷尉,你这胆子可真不小啊!”陈球也不害怕,回答说:“陈窦两家已经够冤的了,皇太后还被关在南宫,我一直痛心疾首,天下人也都气得不行。今天我为国家说句公道话,就算朝廷治我的罪,我也认了!”这几句话把赵忠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他张牙舞爪地想发火,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李咸这时候也忍不住了,站起来说:“我跟陈廷尉的想法一样,皇太后不应该另外埋葬。”其他大臣一听,也都跟着附和:“就是,就是,应该这么办!”这些人啊,就是跟着瞎起哄,没点自己的主见,真是“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赵忠一看自己势单力孤,也不敢再多说什么,气呼呼地走了。李咸、陈球他们也都陆续回家了。可曹节、王甫还不死心,在灵帝面前拼命争取,说什么梁后家犯了大罪,梁后都另外葬在懿陵了,还有汉武帝曾经把卫后废了,让李夫人跟他合葬,现在窦氏罪大恶极,怎么能跟先帝合葬呢?

李咸听说了,又赶紧上书极力劝谏,大概意思是说:“章德窦后欺负恭怀皇后,安思阎后家犯了大罪,可和帝、顺帝都没把她们另外埋葬,也没下诏书贬低她们。卫后是汉武帝自己废掉的,跟这事儿不能比。现在长乐太后有尊号,还立了皇帝,怎么能不把她当母亲看待呢?儿子不能贬低母亲,臣子不能贬低君主,应该把太后跟先帝合葬在宣陵,就像以前一样。臣咸冒着死罪跟您说这些。”

灵帝看了李咸的奏章,最后决定听他的,把窦太后的棺材跟桓帝合葬在宣陵,还给太后追谥为桓思皇后。

这事儿刚过去,朱雀阙下就出现了一张匿名帖子,上面写着:“曹节、王甫,偷偷把太后害死了,那些公卿大臣都是吃干饭的,不敢说句真话,这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曹节、王甫看到帖子,吓得赶紧报告灵帝,说自己是冤枉的。灵帝就下令让司隶校尉刘猛赶紧去查这事儿,十天汇报一次进展。

刘猛因为这帖子写得太直白了,觉得不应该急着抓人,就拖拖拉拉地查了一个多月,也没查出是谁写的。曹节、王甫就趁机弹劾刘猛办事不力,刘猛就被降职为谏议大夫。

正好这时候护羌校尉段颎班师回朝,当了御史中丞。这段颎跟那些阉党关系不错,经常在一起吃喝玩乐,所以灵帝就让他代替刘猛当司隶校尉。

段颎一上任,就派手下到处抓人,一下子抓了太学的学生一千多人,关在监狱里,每天审问,可啥证据也没找到,就这么白白让这些学生受苦。曹节他们还不罢休,让段颎继续追查刘猛,给他安了些罪名。刘猛最后被撤职,还被罚去做左校刑徒。这段颎也是的,本来是平羌的功臣,干嘛要给那些阉人当走狗呢?真是想不通。

大司农张奂调到太常当差,因为他经常跟宦官对着干,那些宦官就恨上他了。而且他以前跟段颎争论过羌人的事儿,两人早就不对付。前司隶校尉王寓,靠着宦官撑腰,想让张奂帮他办点事儿,张奂没答应,王寓就怀恨在心,诬陷张奂跟党人勾结,结果张奂被罢官,还不准再当官。

段颎还想落井下石,想把张奂逼回原籍,还暗示郡县的官员,让他们逼张奂自杀。张奂吓得不行,就给段颎写了封信,大概意思是说:“我是个小人物,以前多亏您照顾。现在我遇到麻烦了,希望您能可怜可怜我。我知道我这事儿让您为难了,可我实在没办法。就像那淳于髡说的,我现在是走投无路了,只能求您大发慈悲。我知道我这信可能会让您笑话,可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您要是能帮我一把,我这辈子都感激不尽。要是您不管我,我就只能任人宰割了。我现在眼巴巴地盼着您能救我,别的也没啥可说的了。”

段颎看了信,心里也有点不忍,就没再为难张奂,还让州郡的官员好好照顾他,送他回敦煌老家。张奂回到敦煌后,就关起门来写书,再也不过问世事了,这才保住了一条命。

没过多久,中常侍王甫发现渤海王悝跟郑飒、董腾勾结,就偷偷告诉段颎,让他赶紧去查。段颎接到命令,马上就行动起来,又搞了一场大冤案,杀了好多人。

这渤海王悝是桓帝的亲弟弟,以前袭封蠡吾侯,后来桓帝当了皇帝,就让他弟弟悝过继给渤海王鸿,继承了渤海王的爵位。桓帝延熹八年,有人说悝有谋反的心思,就把他降为瘿陶王,只让他管一个县。悝不甘心,就想办法恢复爵位,还派人到京城贿赂王甫,让他帮忙。王甫答应了,可后来桓帝驾崩,遗诏让悝恢复了渤海王的爵位。悝觉得这是桓帝的意思,不是王甫的功劳,就没给王甫那五千万钱。

王甫哪能吃这个亏,就一直记恨悝。后来郑飒、董腾跟渤海王悝经常通信,被王甫知道了,就指使段颎去告发他们。段颎把郑飒等人抓起来,送到北寺狱,严刑拷打,逼他们承认谋反。尚书令廉忠也是王甫的狗腿子,顺着王甫的意思,上奏说郑飒等人想拥立渤海王悝当皇帝,这是大逆不道的罪。曹节也在旁边添油加醋,灵帝就信以为真了,马上让冀州刺史把渤海王悝抓起来关进监狱,还派大鸿胪、宗正、廷尉三个官去渤海,逼悝自杀。

渤海王悝有十一个妃妾、十七个子女、二十四个伎女,都被关在监狱里饿死了。那些傅相以下的官员,也因为没好好辅导渤海王,被冤枉地杀了好多人。郑飒、董腾被认定是罪魁祸首,也被砍了脑袋。王甫因为这事儿被封为冠军侯,曹节也增加了四千六百户的食邑。这宫廷内外,就数曹节、王甫这两个宦官权力最大,他们的父兄子弟,都当了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到处都是他们的人。

曹节的弟弟破石当越骑校尉,这家伙又好色又贪婪,听说营吏的老婆长得漂亮,就逼着营吏把老婆献给他。营吏没办法,只好跟老婆商量。他老婆是个烈女,宁死不屈,最后服毒自杀了。破石听说了,还怪营吏没看好老婆,把他的官职给免了。你说这事儿冤不冤?惨不惨?这就是“艳福原难消受,况是一个寻常营吏”啊!

嘉平二年,春天闹瘟疫,死了好多人;夏天又地震,海水都漫出来了。灵帝这小子也不知道反省,还怪大臣们没把事儿办好。太尉李咸被撤职,司隶校尉段颎当了太尉,司徒桥玄、许栩,司空许训、来艳、杨赐,先后被任免,大鸿胪袁隗当了司徒,太常唐珍当了司空。这段颎跟宦官穿一条裤子,所以能升官。袁隗是故太尉袁汤的第三个儿子,靠着父亲的关系,从小就当官。中常侍袁赦跟他是同宗,经常互相吹捧,所以袁隗能当上三公。唐珍是故中常侍唐衡的弟弟,明显是宦官的亲戚,这些当大官的都是宦官的耳目,这国家能好吗?真是“堂堂宰辅,援系腐竖,可耻孰甚”!

会稽人许生首先造反,自称越王,到处发传单,指责朝廷的政策不好。不到一个月,就聚集了一万多人,在东边西边到处攻打,抢了好几座城池。朝廷让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一起去剿灭许生,可打了好久都没打赢。许生还越闹越厉害,自称阳明皇帝,把官军打得屁滚尿流。

后来吴郡司马孙坚带着一千多个壮士,给臧旻、陈夤当先锋,才把许生打败,砍下了他的脑袋,平定了东南的叛乱。这孙坚的故事也就从这儿开始了。可这两年的战乱,老百姓可受苦了,十户人家有九户都空了,这损失可怎么弥补呢?灵帝这时候正宠信宦官,让他们随便折腾,哪管老百姓的死活啊!

四府三公这些当官的,也都看宦官的脸色行事,专门抓党人。还想出了一个叫三互法的规定,就是说有亲戚关系或者是两个州的人,不能互相在对方的州当官,说是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其实就是为了打压那些跟自己不对付的人。从这以后,选个牧守以下的官,都有好多限制,拖拖拉拉的,好久都定不下来。

幽并二州经常有敌人来捣乱,鲜卑的骑兵在边境跑来跑去,那些没用的官员被撤职,狡猾的官员就赶紧辞职,好多官位都空着,边防就更差了。议郎蔡邕上书给灵帝,说:“幽冀这两个地方,以前是出好马的地方,可这几年因为打仗和饥荒,都快没人了。现在老百姓日子不好过,官位也空了好久,可三府选个官,拖拖拉拉一个多月都定不下来,我觉得很奇怪。大家都说要避开三互法,所以得小心谨慎,可我觉得这三互法本来就是个小规定,现在只要皇帝您下道命令,让大家都知道这事儿的重要性,当官的自然会小心。干嘛非要被这三互法限制,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呢?以前韩安国从囚徒变成大官,朱买臣从穷人变成高官,都是因为有才能才回到自己的家乡当官。还有张敞逃命的时候,被派到重要的州当官,哪有被三互法限制的呢?三公知道幽并二州的重要性,应该赶紧选有才能的人去当官,不要被这小规定限制,这样才能把边防搞好。我希望陛下能像先帝一样,废除这不合理的规定,让那些有才能的刺史能尽快上任,这样才能让边境安宁。”

蔡邕的奏章递上去了,灵帝根本就没当回事儿,蔡邕也没办法,只能忍着。这蔡邕字伯喈,是陈留人。他六世祖蔡勋,在前汉的时候当过郿令,后来王莽篡位,就辞官躲到山里去了,一直当隐士。他父亲蔡棱也是个老实人,死了以后被谥为贞定公。蔡邕对母亲特别孝顺,跟叔父、从弟三代人住在一起,也不分财产,乡里人都夸他。

蔡邕平时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还懂术算、音律这些学问,琴也弹得特别好。桓帝的时候,五侯很嚣张,想让蔡邕到京城给他们弹琴听。蔡邕走到偃师,就假装生病回来了,不肯去。后来桥玄当司徒,让蔡邕当掾属,蔡邕才答应。没多久就当了宫郎中,在东观校书,后来又升为议郎。

蔡邕觉得五经的文字,都是从大火里抢救出来的,有好多错误,会误导后来的学生,就跟五官中郎将堂谿儿、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一起上奏,请求校正六经的文字。灵帝本来就喜欢经学,就同意了。蔡邕就亲手用古文篆隶三体,把五经写下来,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外,让后来的学生有个标准。这下可好,每天都有好多人来抄写,太学门外车水马龙,热闹得很。不过说实在的,这通经本来是为了学以致用,可如今光在这正书法上费工夫,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呢?

灵帝这时候也没闲着,自己写了个《皇羲篇》五十章,还到处给人看。他还把那些能写文章、会作赋的学生都召集到鸿都门,等着听候差遣。后来呢,只要是能写一手好字,比如把字写在一尺长的木板上(当时叫书板为牍),或者擅长写鸟篆这种奇奇怪怪字体的人,也都被招来几十号。侍中祭酒乐松、贾护更是过分,找了一堆没啥真本事的俗人,让他们讲些街头巷尾的八卦趣事,就想着哄灵帝开心。

嘿,你还别说,灵帝这小子年纪轻轻的,好奇心重得很。看了这些俗人的奏本,就跟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觉得啥都新鲜,每天从早到晚就看这些玩意儿,权当打发时间了。还让他们接着写,源源不断地送来,那些人写得好的,还能拿到不少赏钱呢。

还有更离谱的,有几个做小买卖的平民百姓,也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居然被称为“宣陵孝子”,在朝廷里都出了名,还当上了郎中、太子舍人。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砸着他们了”,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世道的奇妙。

永昌太守曹鸾,看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心里急得火烧火燎的。他觉得与其收罗这些没品的俗人,还不如把那些被冤枉的名流给放了呢。于是,他就专门为党人上书申诉,里面写道:“那些党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有的是才华出众的贤士,本来都应该是辅佐王室、出谋划策的栋梁之材啊。可现在呢,他们被关了这么久,受尽了屈辱,就跟烂泥里的草芥似的。你看那些谋反大逆的人,都还能被赦免,党人到底犯了什么罪,为啥就不能得到宽恕呢?现在这灾啊、病啊的不断,就是因为这个事儿。皇上啊,您就开开恩,赦免了党人吧,这也是顺应天意啊!”

曹鸾满心期待着灵帝能听他的话,赶紧把党人给放了。可谁知道,赦书没盼来,倒是等来了一群缇骑。这些缇骑凶神恶煞的,一来就让曹鸾交出官印,扒了他的官服,还给他戴上锁链,像拖死狗一样把他扔到槛车里,押送到槐里狱中。

槐里令接到上头的命令,就开始审问曹鸾。这槐里令也是个趋炎附势的主儿,暗地里揣摩着上面的意思,对曹鸾严刑拷打,一遍又一遍,打得曹鸾浑身是伤,皮开肉绽,没有一块好地方。曹鸾又气又疼,干脆绝食,没几天就死在了狱中,真是可怜啊!

可灵帝这昏君,还觉得曹鸾就该死,不仅没反省,还下诏书到各州郡,再次重申党禁,而且这次更狠,连五族都受牵连,那些党人的门生故吏,甚至他们的父子兄弟,都得被免官,还不准再当官,这可真是错得离谱,冤上加冤!古人说得好:“天视由民,天听由民。”你看看现在这灵帝,把国家搞得一团糟,老百姓能不怨声载道吗?这老天能不降下灾祸吗?

这不,没过多久,就又是狂风暴雨,又是打雷下雹子的,庄稼都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好多大树都被连根拔起。最奇怪的是,御殿后面的槐树,居然被风连根拔起后,又倒着竖在那儿了。灵帝这下有点害怕了,赶紧下诏书承认错误,还让大臣们都说说该怎么办。

蔡邕一看,觉得又有机会进言了,就又上了一道奏章。他说:“我看了皇上您的诏书,您能这样想,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皇上啊,这天下出现这么多灾祸,都是有原因的。我听说这霹雳不停地响,可能是因为刑罚太重、杀人太多了。风是老天爷给人的信号,是在教导我们呢。我们要是好好祭祀上帝,自然会有福报;对宗庙恭敬,鬼神也会保佑我们。国家的大事,祭祀可是头等重要的。可您看看,您自己都不怎么去祭祀,经常让别人代劳,虽然也有祭祀的时候,可还是太疏忽了。所以老天爷不高兴了,才降下这些灾祸。《洪范传》里说:‘政悖德隐,厥风发屋折木。’这就是说,政治要是乱了,道德要是没了,风就会把房子吹倒,把树折断。还有啊,这坤代表着地,《易经》里说‘女贞’,阴气要是太盛了,就会该安静的时候乱动,这就预示着下面的人要造反。权力要是不在皇上您手里,就会下雹子伤人;政治要是太残暴,就会有虎狼吃人;当官的要是太贪婪,就会有蝗虫吃庄稼。今年六月二十八日,太白星和月亮靠得很近,这在兵事上是不吉利的,鲜卑人来侵犯边境,这事儿早就有苗头了。现在我们去打仗,我看也没啥好处,这是上违背天文,下不顺人事啊。所以皇上您得广泛听听大家的意见,找个稳妥的办法。我心里着急,就写了这七条建议给您看看。”

这七条建议大概就是让灵帝好好祭祀、多听忠臣的话、招揽贤才、赶走奸臣、远离那些没本事的俗人、严格考核官员、惩治骗子之类的,写了好几千字,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可灵帝这糊涂蛋,已经迷了心窍,哪能听得进去这些话呢?根本就没怎么照着做。不过到了初冬去北郊迎气的时候,总算是自己亲自去了一趟。至于那些“宣陵孝子”,之前给了他们官当,现在也就是把他们打发到外地当个丞尉之类的小官罢了。

唉,你说这灵帝,真是让人着急上火。好好的一个国家,被他折腾成这样,以后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这时候又到了秋天,灵帝还打算发兵去打鲜卑。蔡邕又出来劝阻,可灵帝到底会不会听呢?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