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前传 > 第32章 窦太后外戚掌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宝子们,今天咱来讲《后汉演义》第三十二回的故事,这一回可热闹了。

话说章帝在位十三年,这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国家也挺安稳,他就像个甩手掌柜似的,优哉游哉。可谁知道,章和二年刚开春,他突然就病得不行了,眼瞅着要不行了,也没留下啥要紧的嘱咐,就说别给他修啥豪华的寝庙,按先帝那老规矩来就行。没一会儿,章帝就两腿一蹬,驾崩了,年仅三十一岁,真是英年早逝啊!

这窦皇后可不是一般人,心眼子多,手脚也麻利。章帝这一死,她马上把兄弟们叫进宫里,把朝廷的要害位置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然后立太子肇当皇帝,这就是和帝。和帝当时才十岁,就是个小屁孩,哪懂得治理国家啊?窦皇后升级成窦太后,开始临朝听政,这朝廷里的事儿,基本上就是窦太后说了算。

窦太后想让哥哥窦宪掌权,可窦宪这家伙还有点小心思,不敢一下子就接手大权,就把前太尉邓彪推出来,让他当太傅。这邓彪呢,在老家待了四五年,本来过得挺清闲,突然被窦太后一纸诏书叫回来,让他当太傅,还说啥“先帝在的时候,天下太平,现在皇帝还小,我得帮忙管管,外面有那些藩王撑着,里面有你们这些大臣帮忙,我也没啥好担心的。不过呢,还得有个内辅,我哥窦宪这人不错,先帝也看重他,本来想让他当这个内辅,可他太谦虚,不干。邓彪你呢,是老功臣的后代,人又好,大家都服你,先帝也夸过你,现在你就当这个太傅,帮我管管事儿。” 邓彪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可实际上,国家大权都在窦氏兄弟手里攥着呢。窦宪虽然还当着侍中的官儿,可朝廷里的机密事儿他都知道,还经常出去传达太后的命令,窦笃当了虎贲中郎将,窦景和窦瓌也都在宫里当差,这窦氏一族在宫廷里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邓彪就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窦氏让他干啥他就得干啥。

窦宪他爹窦勋以前犯了罪被处死了,有个叫韩纡的人参与了弹劾窦勋的事儿。这韩纡后来死了,窦宪这小心眼的家伙,为了给老爹报仇,偷偷派门客把韩纡的儿子给杀了,还割下脑袋去祭他爹的墓。窦太后知道这事儿,不但不怪罪,还挺高兴,就跟不知道似的,啥也不管。

有个叫刘畅的,是齐武王刘演的孙子,来京城给章帝吊丧,这一来就不想走了,天天在京城晃悠。他和步兵校尉邓迭的亲戚走得很近,邓迭有个妈叫元,经常在宫里伺候窦太后,窦太后可喜欢她了。刘畅就使劲儿巴结元,给她送了不少好东西,让她在窦太后跟前给自己说好话。这元也真行,收了礼就办事,在窦太后跟前说了几次,窦太后就召见刘畅了。刘畅那家伙,嘴跟抹了蜜似的,见了太后又是磕头又是拍马屁,把窦太后哄得那叫一个开心,一次又一次地召见他,两人在宫里有说有笑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有啥好事儿呢。

窦宪在旁边看着,心里可不得劲了,他就想:“这刘畅天天往宫里跑,太后还这么喜欢他,这以后还不得把我的权给夺了?不行,得想个办法。” 于是,窦宪就偷偷找了几个壮士,让他们盯着刘畅,找机会下手。

刘畅呢,还做着美梦呢,天天盼着太后能给他个大官当当,天天往屯卫营那边跑,等着好消息。有一天,他正走着呢,突然从后面冲出来几个刺客,拿着刀对着他就砍。刘畅一下子就傻眼了,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被砍倒在地,断了气。刺客杀完人,跑得比兔子还快,一会儿就没影了。卫兵们看到刘畅的尸体,都吓了一跳,赶紧报告上去。

窦太后听说刘畅死了,心里还怪难受的,就跟窦宪发火,让他赶紧抓住凶手。窦宪这坏家伙,把杀人的罪名推到刘畅的弟弟利侯刚身上,说他们兄弟俩不和,所以才有这事儿。窦太后也不寻思寻思,就信了窦宪的话,让侍御史和青州刺史去查刚的罪。

尚书韩棱这时候说话了,他说:“这凶手肯定在京城,不能舍近求远地去查,不然让人笑话。” 窦宪一听,心里就哆嗦了一下,他怕韩棱怀疑到自己身上,就赶紧让太后下诏责备韩棱。韩棱这人也挺硬气,虽然被太后骂了,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三公九卿呢,都在旁边看着,谁也不敢吭声,都怕得罪窦宪。

只有太尉何敞跟太尉宋由说:“刘畅是宗室,来京城吊丧,在咱眼皮子底下被人杀了,这事儿得管。我是管贼盗的,想去查清楚,可司徒司空他们觉得三公不该管这些事儿。我实在是看不下去,我想去查!” 宋由没办法,就答应让他去查。司徒司空听说何敞要去查,也派了些人跟着。这何敞还真有两下子,没几天就查出来是窦宪主使的。他马上报告给太后,太后一听,气得火冒三丈,把窦宪叫过来就问。窦宪这下没招了,只能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磕头认错。窦太后本来想狠狠惩罚他,可又舍不得,毕竟是自己的亲哥哥。想来想去,就把窦宪关在宫里,算是给他个教训。

窦宪这时候害怕了,他想:“这在宫里待着,说不定哪天太后一生气,我就脑袋搬家了。不行,得想个办法出去。” 正好这时候,北匈奴那边出事儿了。北匈奴闹饥荒,老百姓都没饭吃,好多人都跑了,周围的国家也都来欺负他们,连优留单于都被鲜卑人给杀了,北庭乱成了一锅粥。南单于屯屠何刚当上单于,就给汉朝上书,说:“现在北匈奴乱套了,咱赶紧出兵,把他们打败,这样咱汉朝就没有北边的忧患了。” 窦太后拿着这奏章,问执金吾耿秉,耿秉说能打。可尚书宋意上书说不能打,这事儿就这么僵住了。窦宪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啊,就跟太后说他要去打北匈奴,戴罪立功。窦太后本来就心软,再加上也想让窦宪出去避避风头,就答应了,还让他当了车骑将军,让耿秉当征西将军,给他当副手,一起去打北匈奴。

窦宪这下可威风了,在外面耀武扬威地准备出兵。这时候,护羌校尉邓训传来捷报,说把羌豪迷唐给打败了,收服了不少羌人。这事儿还得从以前说起,元和三年的时候,烧当羌的迷吾和他弟弟号吾带着羌人来捣乱。陇西郡督烽掾李章挺聪明,没点烽火,偷偷带着兵在路边埋伏着。号吾这傻小子,看陇西没啥防备,就大摇大摆地进来了,一下子就掉进了埋伏圈。李章带着兵追上去,一箭射中号吾的马,号吾从马上摔下来,就被抓住了。号吾求饶说:“你把我杀了也没用,不如放了我,我让羌人不再来捣乱。” 李章就跟太守张纡说了,张纡就把号吾放了。号吾还真说话算数,把羌人都带走了,迷吾也退到河北归义城去了。

到了章和元年,护羌校尉傅育想出风头,想办法让羌人自己打起来,可羌人不傻,不愿意干,就跑去投靠迷吾。傅育急了,带着几千人就去打羌人,结果被迷吾在三兜谷给设伏了,傅育的兵被打得死伤无数,他自己也丢了性命。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后来张纡当了护羌校尉,迷吾又来捣乱,张纡派司马防去打,把迷吾打败了。迷吾就假装投降,张纡也不客气,在酒里下了毒,把迷吾和好多羌人都毒死了,还把迷吾的脑袋砍下来,去祭傅育的墓。这事儿干得可不地道,羌人都恨死他了。迷吾的儿子迷唐跑了,发誓要给父亲报仇,就和其他羌人联合起来,在大小榆谷和张纡对着干。张纡没办法,就上书要兵。朝廷觉得张纡这事儿干得不好,就把他免了职,让邓训来当护羌校尉。

这邓训是邓禹的第六子,从小就有志向,不喜欢读书,就喜欢舞刀弄枪的,邓禹还说他没出息。没想到邓训还真有本事,会带兵,对老百姓也好。他在乌桓校尉的时候,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那些番虏都怕他。后来他当张掖太守,边境也挺安稳。这次他来当护羌校尉,没几天就把羌人给镇住了。

迷唐带着一万多人来塞下,想先让小月氏胡人投降他。这小月氏胡人有几千人,挺厉害的,以前经常帮汉朝打羌人。这次迷唐来逼他们,他们不愿意,就和迷唐打起来了。邓训知道了,就派人去安抚小月氏胡人,把他们的老婆孩子都接到城里保护起来。那些当官的不明白,说:“让他们自己打好了,等他们都累了,咱再出兵把他们都灭了。” 邓训说:“以前张纡把羌人骗了,羌人都恨咱,现在咱要是让他们自己打,不管谁赢了,对咱都没好处。咱得对胡人好点,让他们感激咱,帮咱打羌人。” 邓训这一招还真灵,胡人都被他感动了,说:“邓使君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愿意听他的。” 于是,邓训选了几百个胡人当义从,对他们特别好。胡人都服他,有啥事儿都跟他说。

后来,迷唐的叔父号吾带着八百户人来投降,邓训都收下了,还好好招待他们。接着,邓训带着湟中秦胡羌兵四千人去打迷唐,杀了六百多人,抢了好多牛羊。迷唐打不过,就跑到颇岩谷去了。邓训又派长史任尚带着六千人,坐着革船,趁着晚上过河,去偷袭迷唐。迷唐没防备,又被打败了,跑了一千多里地。那些羌人看迷唐不行了,都不跟他了,烧当种豪酋东号也来投降。邓训把羌人都安抚好了,就把兵都撤回去,让他们回家种地,只留了两千多个犯人,在那开荒种地,修城堡,让大家都好好休息。这邓训可真是个人才啊!

再说窦宪,要出兵了,怕自己走了以后家里人惹事儿,就派门生给尚书郅寿送了封信,让他照顾照顾自己的家人。这郅寿可是个硬骨头,把窦宪的门生给抓起来送到监狱里,还上书说窦宪的坏话,把他比作王莽。窦宪这气不打一处来,就想办法害郅寿。郅寿也不怕他,在朝廷上见了窦宪,就当面骂他,说他盖大房子,随便用兵,违法乱纪。窦宪哪能承认啊,两人就在朝廷上吵起来了。郅寿越骂越起劲儿,窦宪理屈词穷,就跑到太后那去告状,说郅寿私自买公田,还诽谤宫廷。窦太后正在气头上,听窦宪这么一说,就把郅寿的官给免了,让人把他送到廷尉那去。这廷尉也是个马屁精,顺着窦太后的意思,说郅寿有罪,应该判死刑。

这时候,太尉掾何敞出来说话了,他说:“郅寿是近臣,他说这些话是为了国家好,如果他不说,那才应该杀呢。他不怕得罪人,是个忠臣,我虽然和他不太熟,但我知道他是为了国家。我不想看到朝廷因为诽谤就杀人,这样以后谁还敢说话啊?我要是说错了,我愿意去坐牢,先替郅寿死。” 窦太后看了何敞的奏章,就把郅寿的死罪免了,让他去合浦。郅寿这人气性大,觉得自己没做错,不想活了,就自杀了。他的家人还算好,没被流放,回西平老家去了。

窦宪害死了郅寿,更加嚣张了,马上就要出兵了,在外面摆足了大将的威风,对那些大臣们呼来喝去的。三公九卿看不下去了,就联名上书,说不能北伐。上了好几本奏章,窦太后都不理。太尉宋由有点害怕了,不敢再上书,其他大臣也都退缩了。只有司徒袁安和司空任隗不怕,还在朝堂上使劲儿劝太后,可太后就是不听。

侍御史鲁恭也上书说:“陛下您天天为了这事儿操心,想让北边疆土安稳,可我觉得这事儿不靠谱。这几年粮食收成不好,老百姓都没饭吃,仓库里也没啥东西。陛下您还在守丧呢,这时候出兵,不合适啊。而且北匈奴离咱这儿老远了,咱去打他们,也不一定能赢。以前祭彤出去打匈奴,啥也没打着,还死了好多人。现在咱又要去,这不是重蹈覆辙吗?再说了,现在出兵,大司农的钱都不够,下面的人都急得不行了。三辅和凉这地方又不下雨,麦子都快干死了,这是老天不让咱出兵啊。大家都觉得不能出兵,陛下您可不能为了一个人的想法,就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啊。” 鲁恭说得声泪俱下,可窦太后就像没听见似的,根本不理他。不过鲁恭这人在中牟当县令的时候,干得挺好,有不少好事儿。他在那提倡道德,不怎么用刑罚,周围的地方闹蝗虫,就中牟没有。袁安还派人去看,是不是真的,结果还真是。鲁恭和人在田里走的时候,看到白雉在旁边,有人想抓,小孩说雉在孵蛋呢,那人就觉得鲁恭这人了不起,回去跟袁安一说,袁安也很佩服。后来中牟还长出了嘉禾,袁安就报告给朝廷,说鲁恭有德,把他调到京城当侍御史。大家都夸鲁恭有三异,这可是了不起的事儿。

窦太后不听鲁恭的话,还是让窦宪他们去北伐,还让窦笃当了卫尉,窦景当了奉车都尉,给他们盖大房子,花了不少钱。这事儿传出去,大家都议论纷纷,不知道又有谁要出来说话了。这朝廷里的事儿,真是越来越热闹了,咱就等着瞧下一回还有啥事儿发生吧!

这窦宪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那阵仗看起来倒是挺威风,可实际上不少人心里都犯嘀咕,觉得这一仗打得不明不白。但窦太后主意已定,谁也劝不住,就盼着窦宪能在外面立下大功,好堵住众人的嘴。

窦宪这边带兵走了,朝廷里也没消停。那些大臣们虽然不敢明着跟窦太后对着干,但私底下也是议论纷纷,都觉得窦氏一族这么折腾,迟早要出乱子。窦太后呢,却沉浸在自己的想法里,觉得哥哥肯定能凯旋而归,给窦家挣足面子。

且说这窦宪一路向北,还真就碰上了北匈奴的军队。这北匈奴本来就已经乱成一团,被窦宪的大军一冲击,顿时就兵败如山倒。窦宪这可高兴坏了,看着匈奴人四处逃窜,他得意洋洋地想:“这次可算是让我抓住机会了,看回去谁还敢小瞧我。” 于是,他指挥着士兵乘胜追击,杀得匈奴人丢盔弃甲,还缴获了不少战利品。窦宪这心里就跟吃了蜜似的,马上派人快马加鞭地给窦太后送信,把自己的战功吹嘘了一番,说自己如何如何厉害,把匈奴人打得屁滚尿流。

窦太后收到信后,那是笑得合不拢嘴,觉得自己的决定真是太对了。她立刻在朝廷上宣布窦宪的战功,还打算等窦宪回来后,给他加官进爵,好好赏赐一番。那些大臣们虽然心里不服气,但也只能表面上跟着祝贺,暗地里却在摇头叹息。

在窦宪出征的这段时间里,朝廷里的日子过得也不平静。窦氏一族的人仗着窦太后的势力,在京城横行霸道,惹得百姓们怨声载道。可大家都敢怒不敢言,生怕得罪了窦家,招来灾祸。

而窦宪在外面呢,打赢了一仗后,更是自信心爆棚。他开始谋划着要继续扩大战果,想要彻底把北匈奴给收拾了,让自己成为汉朝的大英雄。他完全没有考虑到战争的消耗和士兵们的疲惫,只想着自己的荣耀和地位。

与此同时,朝廷里也有一些正直的大臣在默默地关注着局势。他们看到窦宪的野心越来越大,心里很是担忧。他们知道,如果任由窦宪这样下去,汉朝的江山社稷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开始暗中商量对策,想要想办法遏制窦宪的势力,让朝廷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这一边是窦宪在外面春风得意,准备大干一场;另一边是朝廷里的暗流涌动,一场新的斗争正在悄然酝酿。这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就像一团乱麻,让人看不清未来到底会怎样。

而在民间,由于战争的影响,生活也变得更加艰难,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但这些声音很难传到窦太后的耳朵里,她被窦宪的战功蒙蔽了双眼,根本看不到人们的疾苦。

窦宪继续向北推进,他的军队所到之处,虽然也有一些小的胜利,但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北方的天气恶劣,士兵们水土不服,生病的越来越多。而且,长时间的征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也逐渐低落下来。但窦宪却不管这些,他一心只想取得更大的战功,完全不顾士兵们的死活。

在这种情况下,窦宪的军队还能继续前进吗?朝廷里的大臣们又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制衡窦宪呢?咱们就等着瞧下一回的故事吧,说不定会更加精彩刺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