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新野开始 > 第一百四十二章 科举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洛川府邸的庭院中,唯有他踱步的脚步声。如水的月光倾洒而下,为他的身影镀上一层银边,却照不清他紧锁的眉头下那深深的思索。

蜀汉新立,看似崭露头角,实则如履薄冰。在这波谲云诡、群雄逐鹿的三国局势里,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蜀汉的生死存亡,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洛川深知,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乃是支撑蜀汉长远发展的根基,是决定其能否在乱世中崛起、站稳脚跟的关键所在。

这些时日,洛川日夜苦思,脑海中渐渐勾勒出三条计策。

科举制,宛如一道曙光,能穿透世家大族把控仕途的阴霾,让寒门子弟有机会凭借自身的才学踏上朝堂,为蜀汉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兴办官学,从根源上培育人才,为国家储备栋梁之材,使蜀汉的未来后继有人;而改进造纸技术,则是文化传播的催化剂,能让知识的火种在蜀汉大地熊熊燃烧。这些想法在他心中反复翻涌,如同潮水一般,直至天边泛起鱼肚白。

次日清晨,洛川怀揣着这些计策,匆匆前往丞相府拜访诸葛亮。

见到诸葛亮后,洛川恭敬行礼,而后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丞相,如今蜀汉初立,百废待兴,洛川思索良久,有三条计策,望能助力蜀汉发展。其一为推行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其二是大力兴立官学,从根本上培养人才;其三则是加大对造纸技术的研究与投入,促进文化传播。”

诸葛亮轻抚胡须,眼中露出赞赏之色,缓缓说道:“洛川,此三策甚妙,实乃利国利民之举。然推行科举制,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恐会遭其抵制。这些世家在地方根基深厚,盘根错节,利益牵扯甚广。他们习惯了举荐自家子弟为官,把控朝堂,一旦科举制推行,其特权必将受到冲击。”

洛川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回应:“丞相所言极是,洛川亦深知其中艰难。但为了蜀汉的长远发展,此路不得不走。我们可先与部分开明的世家沟通,晓以利害,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在推行科举制的过程中,给予世家一定的安抚政策,比如在某些特定领域保留其一定的话语权,逐步推进,减少阻力。”

诸葛亮沉思片刻后说道:“你所言有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我们需做好周全的准备,方能推行。”

二人又就三条计策的具体细节,包括科举制的科目设置、官学的选址与师资配备、造纸技术改进的资源调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直至日影西斜,洛川才告辞离去。

几日后,朝会之上,气氛庄严肃穆,群臣列班而立。洛川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稳步出列,向刘备恭敬地行了大礼,而后说道:“陛下,臣近日思得几条建议,或可助力蜀汉之长远发展。”

刘备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温和地说道:“爱卿但说无妨。”

洛川清了清嗓子,条理清晰地阐述起来:“其一,臣建议举办科举制。如今我蜀汉选拔人才,大多依赖世家大族和地方举荐,虽有贤才得以入仕,但范围终究太过狭窄。若推行科举制,天下有才之士,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凭借真才实学应试为官。如此一来,既能广纳贤才,充实我蜀汉朝堂,为国家注入全新的活力,又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使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各展其能。”

刘备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问道:“此科举制具体该如何实施?”

洛川有条不紊地答道:“可设立不同科目,如经义、策论、诗赋等,以此考察应试者的学问、见识和治国方略。定期举行考试,各地学子皆可前来成都应试,由朝廷选派公正无私的官员监考、阅卷,选拔出优秀者授予官职。”

刘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此策甚妙,可与丞相等人仔细商议具体细节后再行定夺。”

洛川接着说:“其二,当大力兴立官学。官学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可在成都及各郡县设立官学,招收各地学子,聘请名师讲学,传授儒家经典、兵法谋略、治国之道等。如此,可使我蜀汉青年才俊自幼接受系统的教育,培养其忠诚之心与治国之能,为国家储备后续人才。”

刘备微笑着说道:“兴立官学,确是培养人才的良策,可着令相关官员即刻着手筹备。”

“其三,应加大纸的制造技术。纸乃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今我蜀汉用纸,要么质量欠佳,要么数量不足。若能加大对造纸技术的研究与投入,提高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不仅可使书籍的抄写、政令的传达更加便捷,更能促进文化的繁荣,使我蜀汉之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洛川继续说道。

刘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说道:“卿之所言极是,文化的繁荣对国家至关重要,可命工匠们全力改进造纸技术,若有需要,朝廷定当给予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

此时,洛川又想起了一件事,说道:“陛下,还有一事。宛城乃战略要地,关羽将军虽英勇无敌,但事务繁杂,臣以为可派法正前往宛城辅助关羽将军。法正足智多谋,善于应变,必能为关羽将军出谋划策,巩固宛城防务,也可更好地协调荆州与宛城之间的军事行动。”

刘备略作思考后,点头应允:“法正之才,朕亦深知,此安排甚好。”

诸葛亮在一旁点头称赞道:“洛川此三策,皆切中要害,再加上派遣法正辅助关羽这一安排,若能得以实施,我蜀汉必将人才辈出,军事稳固,文化昌盛,国力大增。但陛下,推行科举制恐会遭遇世家阻力,还需谨慎行事。”

庞统也附和道:“陛下,此乃利国利民之良策,虽有困难,然值得一试。宜早做决断,我等定当全力辅佐。”

刘备站起身来,神色坚定地说道:“好,就依洛川之言,朕命你与丞相、士元等人共同负责此事,务必将科举制、兴立官学及改进造纸技术等事办好,为我蜀汉的繁荣昌盛奠定坚实基础。至于派法正前往宛城之事,也即刻安排。对于世家方面,丞相与洛川可再商讨应对之策,既要推行良策,又要尽量减少动荡。”

洛川等人齐声应道:“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在随后的日子里,洛川与诸葛亮、庞统等人**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事务的筹备之中。

他们围坐在一起,仔细商讨科举制的考试科目设置,反复斟酌每一个科目的考察重点与难易程度;精心规划考试流程,从报名、审核到考试、阅卷,每一个环节都力求严谨公正;认真选拔考官,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确保考官们德才兼备、公正无私,只为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各地官学的建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们亲自前往各地勘察选址,力求选择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的地方建设官学。

为了聘请到优秀的教师,他们广发招募令,四处寻访贤能之士,以优厚的待遇和崇高的使命吸引各方名师前来任教。在招收学子方面,他们也制定了详细的政策,鼓励各地青年踊跃报名,为寒门子弟提供特殊的资助和便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而在造纸技术的改进上,他们召集了蜀汉境内的能工巧匠,在工坊中为工匠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设备,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

洛川等人还时常亲临工坊,与工匠们交流探讨,为他们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思路和支持。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造纸技术逐渐取得了突破,纸张的质量越来越好,产量也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法正领命前往宛城。关羽得知法正前来辅助,心中十分欣喜。二人相见后,相谈甚欢,很快便开始共同商讨宛城的防务与发展策略。

他们日夜谋划,加固城防,训练士兵,调配物资,在他们的精心治理下,宛城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荆州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信息传递更加及时,军事协作更加顺畅。

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境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书之风日益兴盛,年轻的学子们纷纷涌入官学,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为蜀汉效力。官学中,书声琅琅,学子们勤奋苦读,钻研学问,探讨治国之道。

随着纸张质量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书籍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以往难得一见的经典着作,如今能够在更多人的手中传阅。文化的繁荣景象初现端倪,各种学术思想相互交流碰撞,为蜀汉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这些积极的变化,让蜀汉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逐渐占据了更为有利的地位。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士气高昂,朝堂之上人才济济,各项事务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