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祭祀人的话音落下,就见朱氏如履平地般站在搭建的台阶上,一步步沉稳地走上去,待到了指定位置后稳稳地站定。
“各女眷喊老祖宗喽!”主祭人扯开嗓子高喊出声。
随即,四周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哭喊声,钱月鹅与李氏,春桃带领着妹妹与表姊妹,堂姊妹们与一众小辈如杜鹃啼血般哭喊起来。
“呜呜呜,娘欸,娘啊,回来看看孩子们吧!”
“婶子欸、姑姑啊,您咋就这么狠心走了呢?”
“娘啊,您回来吧,让大嫂为您拂去身上担子。”
“奶奶,奶奶啊!”
“姑奶奶啊,呜呜呜呜……”
所有宾客只闻哭声震天中“噼里啪啦”之声也不绝于耳,那是大米如雨点般打在木材上的声响,还有那没被接住的零星几个,落入地面,喂养了地面生灵。
此声乃是朱氏泼出来的,在哭声响起的瞬间,她犹如狮群领头雌狮,手持簸萁,用尽全身力气将其中的大米如天女散花般泼向棺椁顶上。
大米散尽后,呈现一片光明之色,就着阳光似老太太满头银丝在闪耀。
朱氏看了看见基本都在,满意的点点头,随即一手持长扫把仔细地扫着棺材上面的米粒,一手持簸萁接住。
期间手中之物寸许未离开过,只因这是承接责任。
朱氏低头扫得极其认真,仿佛这些大米是婆母一生的心血结晶,其实这些都是婆母一生扛在身上的重担与责任。
不然这半簸萁大米,只有零星落入地面几粒。
(三合村习俗,落入棺材上的粮食多少,代表这家婆婆一生劳苦多少,身上担子重量几何。)
这会子,朱氏只希望这满棺顶的大米都被自己扫尽,好让婆母轻松离去,下一世无忧无虑,身上没有任何担子,轻松快乐一生。
在三合村,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家里婆母去世,起灵前会让长媳手持装了大米或小麦(粮食)的簸萁,如仙女散花般泼向棺材,然后再让长媳如接重任般将其扫干净。
至于那棺椁之下的,乃是活人口中留出喂地上生灵的,此乃万物皆为道。
今生你为人,怎知下一世还是不是?地下这些生灵,万一是其他道的引路人(大能)呢。
故,此时的几粒粮食,为它也为己。
而朱氏此举意为:老太太一生为家庭鞠躬尽瘁,这往生路上岂能再让这些凡尘俗世缠身。
而长媳作为婆婆的接班人,她这一扫,犹如春风拂面,了却了婆母最后一丝凡尘,此后再投胎,必将一身清爽、安泰。
而,此番也寓意,长媳彻底成为接班人,管理后代子孙。
“好!夫贤妻良为儿孙,儿孙满堂送终来!”主祭人站在一旁,面带微笑地看着朱氏。
只见她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地将簸箕里的大米仔细地装进袋子里,然后轻轻地放入棺椁的卡槽内。
(此意为,逝者一生功绩皆在这布袋内,将护其往生之路。)
主祭人对朱氏的认真态度非常满意,不住地点头称赞,紧接着喊道。
“准备准备起灵了……”
话音未落,训练有素的礼部官吏们立刻上前,迅速而有序地拆卸掉木架,搬走周围的障碍物,为棺椁腾出足够的空间。
紧接着熟练地为棺椁布置外观,给它穿上“凤凰羽衣”,让棺椁看起来更加威严肃穆。
与此同时,皇杠手们也毫不怠慢,紧跟着上前将皇杠摆放整齐。
张有福身体有些颤抖,他在张明的搀扶下,缓缓地站起身来。与他并肩而行的是王春虎,两人一起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朝着棺椁走去。
他们的身后,紧跟着手持招魂幡的张成和手捧牌位的张知珣。
一路上,张知珣不断地呼喊着奶奶,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仿佛能穿透阴阳两界。
李乾和他的几个兄弟也紧跟在后面,他们绕行一圈后找到各自的位置,手扶着棺椁,准备为其送行。
待一切准备就绪,张知珣也随着长辈们绕棺一周,最后来到了如意盆前。
“孝子贤孙准备了……”
主祭人的声音也在此时响起,他的嗓音高亢而洪亮。
随着他的唱念结束,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紧接着就听“啪”的一声,这一声如同阴霾尽碎一般,震耳欲聋,又引人注目。
张知珣闻声而动,他迅速抱起阴阳盆,用尽全身力气将其狠狠地摔向地面,阴阳盆应声而碎,碎片四处飞溅。
张知珣红肿着眼睛看着地上的碎片,心中暗自祈祷,希望这一摔能够给祖母带来好运和福气。
摔完阴阳盆后,他毫不犹豫地跪地叩了三个响头,每一个头都磕得实实在在,发出清脆的声响。
“祖母孙儿扶您起身了。”张知珣叩完大声喊道,声音中透露出对祖母的深深敬意。
“岁岁平安,平安喜乐啊!老祖宗欸,孝子贤孙伺候着您起身咯!”主祭人紧跟着也高喊出声,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带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起棺!”
礼部主事见子孙盆摔得稀碎,知道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手持旗帜,高声喊道。他的声音如同军令一般,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怠慢,赶紧各就各位。
“起灵了……”
随着这一声呼喊,一百零八位皇杠手同时发力,稳稳地抬起了棺椁。棺椁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缓缓地离开了地面。
就在这时,一阵阵哭声突然响起,如泣如诉,令人心碎。这哭声仿佛是对逝者的不舍和哀悼,又像是对生者的慰藉和祝福。
此刻庭院中所有低垂眼眸的人,都被这哭声所感染,纷纷掩面而泣,口中高喊不舍紧跟着棺椁出了张府门来。
张成面色悲戚地手持招魂幡,走在最前方。他的身后,张知珣恭敬地捧着牌位紧紧地跟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