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嘞!早上我在剪花圃时就闻着香味啦,您们先谈事情啊。”寿伯乐呵呵地应道,那笑容仿佛包子上的褶子,柔软而亲和。
“呵呵呵!老哥哥,一会聊。”
“哎!好的!您们先歇歇腿脚。”
待寿伯下去,张成带着弟弟,弟妹与大大小小的娃子们也收拾妥当,如一群欢快的狍子般,快步进了厅内。
由于李乾夫妇选择在三合村安家落户,他们摒弃了皇室的繁文缛节和架子,过上了如同普通老百姓一般的平淡生活。
这二人可是成了精的人,他们想要与人打好关系那是分分钟的事儿。
所以平日里,他们与邻里乡亲们亲切往来,没有丝毫的隔阂。
尤其是跟村里的张家以及其他村民之间的关系,更是处理得极为融洽和谐。
正因为如此,张家的那些孩子们与李乾夫妇俩,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无论是闲暇时光一起玩耍嬉戏,还是遇到困难时相互扶持帮助,他们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
就在刚刚,自己爹娘跟自己说,李爷爷和奶奶要回来了!
这个消息瞬间点燃了,张家张知珣,张小宝与蛋蛋,小芋头心里的记忆。
他们个个欢呼雀跃、喜笑颜开,立刻跟着爹娘颠颠的跑来了。
在这些少年们的印象里,李乾夫妇一直都是慈祥温和、善良可亲的。
每次见到他们,都会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关爱之意扑面而来,他们教会了几个娃子许多东西。
这种温暖的感觉,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个孩子的心底,成为了他们童年回忆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见过老爷,夫人。”
伴随着整齐划一的声音响起,只见张成带着弟弟、弟妹纷纷跪下行礼。
他们的动作迅速而又恭敬,一张张稳重与自信的面庞,瞬间映入李乾等人的眼帘。
“见过爷爷、奶奶。”
紧接着又是一阵阵清脆之音传来,呼呼啦啦一大片乌黑亮丽的发顶,出现在李乾和其他几人面前。
那场面甚是壮观,仿佛一片茂密的稻苗一般。
李乾面带微笑,目光缓缓扫过眼前这群张家的年轻娃子们,还有那些刚刚诞生不久的可爱小萝卜头们。
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之情:这里真是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啊!
“哈哈哈!瞅这一地的福娃儿,都快起来吧,地上凉着呢。”
李乾爽朗地大笑起来,同时伸出手示意大家起身。
站在一旁的岑瑛也满脸笑容地点头,表示赞同丈夫的话。
这老太太好福气啊!
她看着眼前老太太儿孙满堂的热闹景象,心中像吃了蜜一样甜美。
她觉得自己,也沾染了几分,老太太的福气呢!
老太太一生行善积德,为自己与孩子修到了福泽之相。
瞧瞧这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孩子,个个都如同活泼灵动的小精灵一般,浑身散发着满满的灵气。
“哎呦!我的这些个小孙孙啊!快快起来,别着凉啦。”
李庭一看到那几个斧头斧脑的小萝卜头,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就好像见到了自家院里的大宝贝似的。
他眯起那双布满皱纹的老眼,脸上洋溢着无比欢喜的神情,乐颠颠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就去扶几个娃子。
眯缝着老眼,抬手挨个摸过发顶。
“哎呦呦!大宝贝哟!爷爷摸摸大脑门,聪明又健康哟!”说着手中竟然掐起诀来,看的王春花眼皮直跳。
这家伙懂些东西啊!
上来不是送臻品玉器,而是祝福术。
看来是真喜欢小娃子,不然不会一见面就这样。
可见其,对这些小家伙们喜欢得简直不行。
王春花对于眼前,这位儿身份尊崇的王爷李庭,也打听过一二。
据传闻所言,李庭的母亲乃是一名道姑,出自修道世家,用平景国本土话,就是,修家一族世代修仙悟道,不参与凡尘俗世。
其家族在历史记载中,甚至还有人成功飞升成仙。
然而,关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王春花并不知晓,毕竟她未曾亲眼目睹,所以也不好妄加评断。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修仙家族之人皆对悟道情有独钟,而且不少族人还身怀精妙绝伦的法门秘诀,李庭之母就是其中之一。
只可惜啊,如此身份的李庭之母,竟被李龙那个老登给拐回了家,并生下了孩子。
此后,她便舍弃仙缘,甘愿成为一个置身于尘世烟火中的平凡散修之人。
而更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李龙这家伙整日里四处打群架、划拉地皮,根本不着家,而那爱情之花更是一个接一个地开。
二人有了孩子后,一个执着于修道,一个到处蛐溜,爹娘都对其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最终,可怜的李庭,竟是由李乾和岑瑛抚养成人的。
在王春花眼中,无论是李龙还是李庭的生母,都是极不负责任之人。
而李庭也确实如此,他其实天生喜欢孩子,年岁大了更是稀罕的不行。
只可惜自家的孩子们,都不太愿意再多生养几个,而那几个孙子更是不愿意成亲,不然他也能享受到这般天伦之乐了。
“多谢老爷,多谢夫人。”
这时,张成带领着弟弟、弟媳们站直身子,态度依然毕恭毕敬。
“谢谢,爷爷奶奶。”张知珣面带微笑,带领着弟弟弟妹们起身,动作整齐而又恭顺。
此时,坐在旁边的祝蓉筝满脸笑容,那慈祥的目光,犹如春日暖阳般洒落在孩子们身上。
尤其是当她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娃娃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欢喜,仿佛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国家未来繁荣昌盛的景象。
“呵呵呵!您老近来可好?今日我带了家人来打扰您了。
这位是我三弟李昂,那位是六弟李竞,还有这边的五弟李彻及其夫人左舒苑,另外这两位则是老十六李庭和他的夫人祝蓉筝。”李乾边说边指向相应的位置,向岑瑛一一介绍着。
到李铭时直接略过,王春花与李铭早就在燕洲认识了,而且又做了五年同僚,无须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