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秋后问斩,太子是狱友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太平盛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高塔扔球实验?

这是什么鬼?

朱瞻基听到部下回报,再看了看前方不远处,那比南京城的城楼还要略高一些的木架高塔。

其主体构造与正常攻城用的楼车没什么不同,都是顶上有个搭载士卒的平台,后方有着木梯能让攻城士卒攀爬,底部还有四个用于移动的木质车轮。

所以,这只有攻城时候才能用得到的楼车就是“高塔”?

那“扔球”又是什么意思?

朱瞻基还在细细端详,他虽看到了“高塔”上面有人,但他也没多想。

应该说想是想到了,但又觉得完全没意义。

那么多的重兵把守,不许任何人靠近,就只是为了在攻城的楼车上往下扔球玩?

稍微想想也不可能啊!

正这般想着……

“轰——!”

忽然间一声巨响,楼车周围的士卒闻声而动。

“……”

朱瞻基同样也看见了,但看见归看见,无语也是真的无语。

不是,真就高塔扔球啊?

朱瞻基看得很真切,就见到高塔上的人,拿着两颗黑球,而后往下一抛。

动作干净利落,两颗黑球迅速落地,而后带起沉闷巨响,却没溅起多少尘土,明显是专门提前清理过了场地。

那些看守的卫兵闻声迅速将场地包围,防止有百姓因为好奇而误入实验现场,但周围的百姓似乎也是“习以为常“了。

自从数日前,朝廷在城外建起“高塔”,再到每天重复从上往下扔铁球。

一开始来往出入城门的百姓还会好奇一下,但到后来也就渐渐习惯了。

因为确实没什么好看的,只是重复从高处往下扔铁球而已,也不知道官府搞这么大动静干嘛?

那些在城门排队的百姓大多“习以为常”,但慢慢看完实验全程的朱瞻基,却是从开始的懵逼无语,到逐渐生起了浓厚的兴趣。

只见不远处的高塔周围,铁球高空落地后,立马就有几个青袍文官上前,也不知在记录些什么,时而与另外几个青袍官员激烈争论,时而又兴奋大笑。

好奇!太好奇了!

朱瞻基已经基本确定,这所谓的“高塔扔球”实验,绝对不是大明能整出来的东西,不出意外应该是林先生的手笔。

如果真是林先生的手笔,那这个看似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对大明而言绝对有着非凡的意义。

朱瞻基暗暗将这项实验记下,决定入城以后再问问父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进到北平城。

朱瞻基倒是没有跟着大部队走,三大营已经提前交给薛老将军,由对方先行带回复命。

他则是只带着亲兵卫,一路轻车简从的进城。

虽然排场不是很大,但那面天子龙旗依旧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无数百姓纷纷夹道围观,想看看“传说”中的太子殿下究竟长什么样子。

是不是传闻中的“龙子龙孙”,还有什么“不怒自威”,有些更离大谱的,干脆说太子爷天生神力,还有三头六臂……

好吧!

谣言传着传着就串了。

朱瞻基也没搞什么生人勿近,而是主动跟围观的百姓们招手问好。

“看!太子跟咱们问好了!”

“哇!不过……这太子殿下看着,跟咱们平头老百姓好像也没啥两样啊?”

“没啥两样有什么不好啊,越是这样说明太子越能体会咱们老百姓的难处,到时候收税肯定收得就更少了呀!”

“何止收税少啊!听南边来的走脚商说,好像朝廷已经在南边搞起了什么赋什么的……听说以后都不用服劳役了。”

“不用服劳役,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啦,皇上亲自下的圣旨,这还能有假的不成?”

“这敢情好呀,之前皇上就给了咱们一些仙人送的上等好肥,我用了一下,还真的让庄稼长得更好了。这下又不用服劳役,新皇继位后的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你用过那肥料了?怎么不跟咱说?”

“你又没问!”

“……”

百姓从城门口开始聚集围观,直到把朱瞻基这位“传说“中的太子殿下送到了内城门,才渐渐散去。

回到内城区,再往前穿过几条街区,就能到达紫禁城了。

明明只是离开了半年不到,可与去年年末的北平内城区相比,现在的内城区明显要更为繁华了一些。

乞丐已经几乎看不到了,街道两旁开放的商铺,来往吆喝的贩夫走卒,也比往日要来得更多一些。

“殿下,如今我大明四海升平,北平百姓皆有馀衣食,而无冻馁色,此真乃太平盛世景象啊!”随从的一名太子府属官看到内城区的繁华,忍不住对着朱瞻基说道。

“真是太平盛世吗?”

朱瞻基闻言却并未一笑,反而脸色肃然:“若真为盛世,那为何两淮士绅会鼓动百姓,聚众抗拒朝廷摊赋入亩,而两淮百姓又为何多有冻馁饥寒,不知凡几?”

“额这……”

这属官顿时说不出话来,他只是忽然有感而发,顺带拍一下大明和太子的马屁。

哪成想,拍到马腿上了!

要是朱瞻基没有南下,没有亲眼见过地方百姓到底穷的有多穷,士绅恶的有多恶,二十年频繁战争带来的民生凋敝到底有多么严重,可能他还真就一笑而过了。

“……”

朱瞻基也没计较属官说错话,扫视了一眼面前繁华的内城商业区。

与他在两淮地方看到的,完全就是两副景象。

难怪林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王朝到了中晚期,皇帝根本就看不到民间的疾苦。

因为往往来到王朝的中晚期,皇帝就会被各方掣肘而“禁锢”都城,只能通过奏章的文字,与都城的实际情况,去推测天下的变化。

都城是什么?

那是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必然也最为的繁华,要是连都城都破败了,那国家必定濒临灭亡的边缘。

所以,被“禁锢”都城的皇帝,要通过奏章里那可信度堪忧的文字,再加上与地方发展完全不同的都城,去判断天下百姓的生活情况,完全就是在瞎几把胡吊扯。

当然,这也是必然现象。

因为对于王朝的百姓而言,皇帝不出京,好处一般都是大于坏处。

比如康熙六巡江南、乾隆七下江南……

这两波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繁华的江南,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下迅速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