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赌性本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因为戏志才的建议,挑起了叶白心中的赌性,明明在下令的时候,是那般的斩钉截铁,但是在赵云等人出发之后,他却是心情难以稳定下来,充满了担忧。
每次有传令兵前来,都以为是赵云派来的,结果却是大失所望。
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即使是收复平山县、益石县的捷报都没有能够让叶白彻底安心,三日的占领期结束,系统的奖励也已经下发,叶白都顾不上去领取,一直在等待着赵云所部的消息,不管成功与否,他现在只想要一个答案。
这一等就等了好几天,就连杨延昭收复益石县的系统奖励,都已经下发到位之后,叶白依旧没有等到赵云的消息,急得他一连派出了几批夜不收前去探知消息。
好在没有让叶白等待太久,徐庶亲自书写的战报被传令兵送到了宁山县城,亲自上呈到叶白手中,彻底让叶白安心,也让叶白知道为何这么长时间才有消息传回。
原来赵云在接令之后,与徐庶商议了一下,不顾马力的消耗,一路狂奔,昼夜兼程,短短3日就跑完了800余里,抵达了天庸关外40里处的一个山谷中,暂时藏身并且休整。
为了保险起见,徐庶从军中抽调了数十人,伪装成百姓,打着通关进入蜀国疆域的旗号,探查天庸关的防御情况。
天庸关虽然戒备森严,但毕竟是连接秦、蜀两国的重要关隘,在和平时期,经常有商队、百姓通关,并不罕见。
如今虽然蜀军大举入侵秦国,战争爆发,可依旧不时地会有百姓、商队通行,并不显得突兀。
只是让徐庶和赵云两人有些惊讶的是,他们派出去的人根本就没有能够靠近天庸关,直接被阻拦在了关外,关门虽然大开,可驻守的蜀军却是禁制通行,让他们无功而返。
也不能说是无功而返,虽然没有能够进入关内查看究竟,可根据他们的观察,关隘中的蜀军兵力明显有些不足,比起正常情况下的守军要少了许多,而且守关的士卒明显有些紧张。
听到守关蜀军禁止通行的时候,赵云还以为是蜀军提前知晓了消息,加强了防备,偷袭已经不可能了,有了撤兵的念头。
出发之前,他特意请示过叶白,若是天庸关的防御并不松懈的话,就立刻撤军,不能强攻,如今既然偷袭无望,那就要把这万余骑兵安全地带回去,不能出现损失。
只是在与徐庶商议的时候,遭到了徐庶的反对,徐庶给出的理由是,天庸关看似防备森严,但其实漏洞百出。
如果蜀军早就已经知晓了他们的行动,那肯定会紧闭关门,加强防备,哪里还会关门大开啊。
他们之所以如此紧张,甚至禁止老百姓通关,就是因为关内兵力不足,担心老百姓过关之时,窥破了关内的虚实,这才临时封闭了关隘。
换句话来说,他们的赌博成功了一半,那就是天庸关内的蜀军兵力不多,前所未有的空虚,有机会突袭关隘。
只是蜀军这般防备之下,想要偷袭,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连靠近关门都不行,自然也无法制造混乱乃至抢关。
强攻那是下下策,虽然天庸关兵力空虚,可到底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摧的险要关隘,只需要少量兵力就足以挡住数万大军。
更何况赵云所部全部都是骑兵,本就不擅长攻城,又是长途奔袭、轻装而来,没有携带任何攻城器械,连一架云梯都没有,总不能用血肉之躯去强攻吧,估计把万余骑兵全部折进去,也攻不下天庸关。
可若是就此撤兵,徐庶又有些心有不甘,难得遇到天庸关兵力空虚的情况,若是错过这次机会,日后将会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大的伤亡才有可能攻克天庸关。
就因为这个原因,赵云所部一直躲藏在山谷中,每日远远地哨探天庸关的情况,苦思破关之策,却是一筹莫展。
在天庸关外苦等了三日,随军携带的干粮都被消耗大半,若是再不撤军,部队就要陷入缺粮的困境之中,依旧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的徐庶,不得不准备撤军了。
就在赵云、徐庶准备撤军之际,哨探的斥候带来了一个新的消息,从平山县、益石县的方向来了一群残兵,人数足足有上千人。
听到这个消息,徐庶眼睛都亮了,以他的智慧当然能够想到,这正是杨业、杨延昭所部成功收复了平山县和益石县,两县的守军大败,只逃出了这么点残兵败将。
愁眉不展的徐庶立刻想出了一计,赶紧与赵云商议,让廖化统率1000骑兵,绕了一个大圈子,绕到了这群蜀军残兵的后面,衔尾追杀。
徐庶猜得不错,这支败兵的确是来自平山县和益石县,两座县城被攻破的时间并不一致,但两路败兵就这般巧合的碰到了一起,合兵一处,一路狼狈地向天庸关逃离。
数百里逃亡之路,可是把这批败兵累得不轻,体力消耗严重,有限的粮食早就被吃光了,少量的战马也被宰杀充饥,才让他们坚持到了现在。
本以为距离天庸关不远,终于能够逃出生天,哪里想到竟然会遭遇一支秦军骑兵的追杀,顿时就慌了手脚,根本就没有抵抗和反击的想法,撒开脚丫子就往天庸关的方向跑。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天庸关驻军的哨骑和巡逻队,迅速将情况上报坐镇天庸关的将领。
没有接到任何消息,并不知道宁山县等三县情况的蜀军将领,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在知晓追杀这股残兵的秦军骑兵只有1000人的时候,当机立断派出了一支千人大军出关接应。
倒也不是真的好心救援,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乃是想要从这群败兵口中,知晓前线的战况,毕竟现在的天庸关兵力空虚,若是前线大败,他就必须要立刻向后方求援。
天庸关战略位置关键,本不应该抽调太多驻军,可奈何守关将领与青阳卫大将军关系特殊,为了帮助青阳卫反败为胜、收复失地,竟然私自调动了主力随同青阳卫南下。
若是战事顺利,大军返回,天庸关自然稳如泰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再加上有人帮衬,私自调兵的事情,也就可以顺利地被遮掩过去。
可要是真的出现了问题,那麻烦就大了,私自调兵的将领肯定难逃一死,可他们这些下属同样不会有好下场,哪怕明知道派兵出关有风险,为了弄清楚前线的情况,也不得不冒险而为。
廖化的追杀并没有用心,与其说是追杀,倒不如说驱赶来得更加恰当,若不然以秦军骑兵的战力,追杀这么一支蜀军残兵,根本就不可能让他们有逃离的机会。
等到出关的蜀军部队与蜀军败兵汇合到一起,廖化才猛然下令进攻,几乎是在顷刻间就冲散了蜀军的阵型,真正地衔尾追杀。
狼狈不堪的蜀军士卒一路后撤,沿途留下了大量的尸体,眼看着天庸关就在眼前,然而侧翼突然烟尘弥漫,地面传来强烈震动,大股骑兵突袭而来,将天庸关内外的蜀军士卒都惊住了。
站立在关城上的蜀军将领看到大批骑兵出现,当即就脸色惨白,心中已经猜到了前线战事不利,甚至三座县城都已经沦陷了,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骑兵能够悄无声息地靠近天庸关。
下意识地,当即下令关闭关门,可这道命令却激起了手下士卒的强烈反对,原因很简单,关外还有他们上千同袍,有些人可是朋友、同乡甚至是兄弟,哪里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送死啊。
麾下士卒群情激愤,不肯关闭关门,蜀军将领急得火烧眉毛,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众怒难犯,有心想要血腥手段震慑军心,可关内仅有不到2000人,这要是大开杀戒,不光是会严重影响军心,更是会让兵力进一步下滑,就算关闭了关门,也未必能够守住天庸关。
无奈之余,只能是下令弓箭手在关墙上列阵,准备掩护正在快速撤回的士卒,心中暗自祈祷他们逃命的速度能够快一些,赶在秦军骑兵赶到之前,逃进关内。
然而这位蜀军将领明显有些低估了徐庶的智慧,他既然设下此计,自然把变数都算了进去,只是他也没有想到守关的蜀军将领会这般无谋,轻易地就中了计。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到了这种时候,竟然还不下令关门,实在是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可这等好机会,徐庶若是错过,那他就对不起那超过90点的智谋属性了。
都不用他提醒,赵云同样发现了蜀军的异常,猛夹胯下战马,当先冲关,一身白袍银甲,加上胯下白马,就好似一道闪电一般,身后则是1000同样骑乘白马的白马义从。
眼看着秦军骑兵已经冲到了关前,蜀军将领心中涌起了浓浓的后悔,再也不顾麾下士卒们的抗议,强令立刻关闭关门,甚至派出自己的亲卫监督执行,若有抗命,当场斩杀。
靠着这等严令以及屠刀的威胁,蜀军士卒虽然不满,但是在看到数十名同袍被斩杀当场之后,也被吓住了,磨磨蹭蹭地有了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