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玄幻魔法 > 开局:召唤锦衣卫 > 第一百二十章 御前会议(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二十章 御前会议(二)

午时。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

皇帝李景炎刚用完午膳,他负手而立,身姿挺拔如松,龙袍上精致的金线绣纹在微光下隐隐闪烁,微微侧身,冷峻的目光投向身旁侍奉的太监小福子,低声吩咐道:“按照议程,传刑部、大理寺,礼部还有相关的各级官员前来御书房议政。”

那声音低沉醇厚,却仿若携着雷霆之势,不容置疑的威严在这静谧空间里层层回荡,令小福子瞬间绷紧了神经。

太监小福子赶忙领命,口中不迭地称“是”,随后弓着身子,疾步起身,匆匆退出御书房。脚步急促,细碎的脚步声在长廊中回响,似密集的鼓点,很快便消失在长廊尽头。

长廊两侧,宫灯高悬,灯穗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也被这紧张的氛围感染。

此刻,宫外骄阳高悬,炽热的阳光倾洒而下,宫墙内,巡逻的御林军身姿挺拔如柏,目光警觉地扫视四周,手中长枪寒光凛冽,铠甲碰撞间发出轻微而有节律的声响,似在诉说着宫闱的森严。

而皇帝李景炎独自在御书房内踱步,龙袍下摆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摆动,仿若翻涌的云浪。他心中暗自思量,再过一年,根据系统提示,大燕王朝便能正式摆脱“人间三百年王朝年定律”。

届时,王朝之内,皇帝之身就会诞生气运,这气运关乎王朝兴衰万事万物,其大小、多少、强弱取决于这个王朝的政治是否清明、经济是否繁荣、文化是否昌盛、民生是否安乐、律法是否公允、军事是否强盛等多个领域的综合,都将对王朝气运造成影响,正负影响,正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王朝气运亦是如此,需一砖一瓦地累积,一步一个脚印地经营,积少成多,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不精心经营何以汇聚覆盖全国的气运。

不多时,外面传来一阵轻微脚步声,由远及近。礼部尚书,刑部尚书步伐沉稳,神色严肃,每一步都似带着刑部的刚正之气;大理寺卿包拯一袭黑袍,面沉如水,不怒自威,那深邃的眼眸仿佛能看穿世间罪恶,左右少卿亦紧随其后,宛如护法;都察院左都御史海瑞身着官服,却难掩刚正之气,昂首阔步,所经之处似有清风相随。

他们率先入内,跪地行礼,齐声高呼:“臣等,参见陛下。”声音仿若洪钟,震得空气都微微颤动,御书房内的烛火都跟着摇曳了几下。

紧接着,一众官员也鱼贯而入,纷纷整理衣冠,行礼问安,御书房内瞬时站满了人。但因皇帝在场,一片寂静,唯有众人轻微的呼吸声此起彼伏,仿若静谧湖面下的暗涌。

御书房内,气氛庄重而又严肃。皇帝李景炎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姿端正,龙颜冷峻,目光锐利如鹰隼,缓缓扫过下方的百官,开口道:

“诸位爱卿,今日朕召集尔等,乃是为了商讨我燕国律法的制定与修改,大燕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时宜事宜,律法为治国之基,纲纪之本,此事关乎社稷安稳,百姓福祉,牵一发而动全身,万不可马虎。”

李景炎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似重锤,敲在众人的心间,透着一股让众人凛然的威严,官员们心下暗凛,不知为何。

自陛下登基以来,每次朝会议政,陛下只要一脸严肃,言语间,众臣便能切切实实的能感受到,透着一股让众人凛然的威严,直击灵魂,提神又醒脑,很多官员私下里,还议论过,猜测陛下是否得天启,方能有这般神异气势。

“陛下圣明,臣等,谨记。”众臣微微躬身回应道,声音整齐划一,却又带着各自的忐忑与决心。

李景炎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开口道:“今日早朝所议诸事,想必诸位心中有数。赈灾、治水皆关乎国本民生,然贪腐之风不除,一切皆是枉然,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在缉拿花州治河贪腐官员、彻查罪证一事上,需通力合作。”

刑部尚书上前一步,恭敬回道:“回陛下,臣已调配得力人手,皆是从刑部精锐中遴选而出,他们快马加鞭前去重点盯防花州等地涉事官员及其亲眷、幕僚,日夜不歇,一旦查实,便可雷霆出击,绝不放走一个有罪之人。臣还制定了详细的缉拿计划,按罪责轻重、涉案深浅逐一罗列,确保不漏过任何关键线索。”说罢,呈上一本厚厚的折子,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部署详情。

大理寺卿包拯见状,也紧接着表态:“陛下,大理寺定当全力配合刑部,在审讯环节严格把关,臣已召集寺内最擅审讯、洞察人心的官员组成专班,务必让那些贪腐之徒如实招供,将所贪墨财物的去向、背后利益链条一查到底,给百姓一个交代。臣等还准备了以往相似案例的卷宗,以作参考,绝不辜负陛下信任。”包拯言辞恳切,眼神坚定,让人毫不怀疑他的决心。

都察院官员们亦纷纷点头,左都御史海瑞,出列奏道:“臣等都察院御史众人,已奔赴各地,不仅在花州城内各处暗访,还深入周边村落,探寻是否有隐匿不报的贪腐行径。同时,对赈灾、治水工程的每一处环节、每一笔款项都详细记录,监督推进,保我朝吏治清明。所到之处,若有百姓倾诉冤屈,臣等便一一记录在案,待彻查之后,定给他们一个公道。”海瑞言辞激昂,双目坚定。

随即奉上三法司,派往花洲的官员名单,恳请陛下核准。

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两人眉头紧锁,堂下烛火摇曳,映照着他们冷峻的苍老面容。他们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听着两人的陈述,心中却早已暗潮汹涌,暗自凛然。

海瑞与包拯,这两位短短几日便在朝堂之上赫赫有名的同僚,行事刚正不阿,断案铁面无私,如今他们一同提勾过来的这份名单,着实透着古怪。刑部尚书的目光缓缓扫过那纸张,上面列着的一个个名字,看似普通,却隐藏着诸多疑点。

近些时日,朝廷各部仿佛被一股暗流悄然渗透。这些神秘出现的官员,无一例外,履历都简单得近乎可疑,档案中不过寥寥数语,粗略记载着出身来历,便被直接提归各部,安置在那机要的案牍库中。平日里,他们低调行事,可一旦处理起相关事务,却全然没了新人的青涩,个个得心应手,手段老练得让人心惊。

刑部尚书,礼部尚书,深知,官场如战场,一步一个脚印方能站稳脚跟,这些人却似凭空冒出,毫无根基却能迅速融入,游刃有余。更令人心生寒意的是,陛下对他们的官位品阶竟是直接核准,毫无转圜余地,也不容旁人置疑半分。

这般特殊待遇,两人心中明白,亦或是直接受命于陛下,作为秘密心腹的心腹,行走于朝堂。只是,这股新兴势力的崛起,究竟会给朝廷带来怎样的变数,是福是祸,他们,如今也只能在这权谋漩涡之中,步步为营,陛下心思如渊,如传说般的那般拥有天授,天眷。

唉,我们这一批,上了年纪的改革派官员,皆是陛下的马前卒啊!

李景炎扫了一眼名单,微微颔首,洞若观火的察觉到了两人,或其他改革派官员心中所想,却没有解释什么。这些都是“九大学府。”征召来的,华夏历朝历代,经过系统筛选的中下层的能臣干吏,和召唤来的华夏英杰,这些人每一个都是将来凝聚气运王朝,结结实实的钉子和支柱,根本不是其他气运王朝可比的。

皇帝李景炎目光扫视一周,缓缓开口:“朕今日核准名单,思绪万千。我大燕于乱世中崛起,时至今日,已呈蓬勃兴盛之象。然朕深知,欲求长治久安、持续繁荣,现行律法诸多条款已跟不上时代步伐,亟待修订。”

“单论商业,过往律法对商人束缚重重,从经营类目、交易范围到行商路线,皆有严苛规制。诸位爱卿想想,商人畏首畏尾,不敢放开手脚经营,市场怎会有活力?长此以往,商业发展举步维艰,于国于民何利之有?”李景炎微微一顿,眼神愈发坚定。

“未来我大燕必将四海升平,百姓富足,城市街巷日渐繁华,自变法之始,正是商业腾飞良机。朕以为,当适度放宽对商人的种种约束,简化繁琐审批流程,让他们能够便捷地拓展生意。譬如,允许跨区域的大宗贸易,鼓励新技术、新商品的流通与推广。”

“如此一来,商业繁荣,则税收自会源源不断流入国库。有了充足资金,我大燕可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强军固防,诸多利民强国之举方可顺利施行。朕心意已决,“所以朕要,制定一部关于商业的律法。”李景炎龙袍一挥,站起身来,身姿挺拔,尽显帝王威严:

“这部律法,需全方位权衡利弊,精准施策。于市场准入,不论出身贵贱、籍贯何处,只要身家清白、诚信经营,皆可申领商牒,踏入商海,为商业注入多元活力。”

“征税之规,亦要革新。摒弃过往繁杂苛税,依行业盈收、经营规模合理征取,杜绝竭泽而渔,护商人逐利之余保国库丰足。再者,契约纠纷处置当从速从公,设专司衙门,精挑断案能吏,依循律法细则,保障交易公平公正,令商人无后顾之忧。”

“还有,为激励商业创新,对首倡新业、开辟商路者,官府当酌情嘉奖,或赐匾额荣耀其门楣,或予银钱助力其拓展,使我燕地商业蒸蒸日上,傲立诸国!朕责令各部即刻着手筹备,广纳贤才智士建言,务必使这部商业律法,其中新设的农法亦然,他们必将成我大燕昌盛之稳固基石,望诸卿齐心协力,共促律法革新,为大燕万万世,奠基。”

“然商业律法的调整,刑法与之关联部分也得适配。商人逐利,若放开约束,难免有不法之徒,届时需明确对应刑责,防其扰乱经济、危害民生。”

李景炎的话语掷地有声,御书房为之一静,朝臣们纷纷领命:“臣等,遵旨。”

一旁的刑部尚书,上前一步,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如今京城大狱人满为患,狱中重要人犯还须陛下勾决,然臣在梳理案件时,深感现行刑法条例或有不明、惩处失当之处。有些案子定罪量刑全凭旧例,缺乏精准标准,致使狱中人犯积压,司法流程迟滞。恳请陛下恩准,重新审视、改善刑法细则,使律法更公正严明,狱政得以疏解。”

李景炎微微颔首:“爱卿所言甚是,朕亦有所察觉,律法乃国之重器,关乎社稷民生,自当严谨完备。既现有刑法条例弊病丛生,爱卿可有章程?不妨说来听听。”

刑部尚书闻此,眼中一亮,拱手道:“陛下圣明。臣以为,可先遴选朝堂内外熟知律法、刚正不阿之士,组成律法修订专组,广纳各方意见,无论是地方刑案卷宗,还是诸司衙门办案心得,皆可作为参考。再者,对旧有条例逐一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下国情民风,细化各类罪行量刑之标准,譬如盗窃财物多寡对应不同惩处年限,伤人轻重亦有分明惩戒。如此,方能让律法有章可循,杜绝模糊地带,令办案官员有法可依,狱中冤屈者亦可得昭雪。”

李景炎手指轻叩龙椅扶手,沉思片刻,开口道:“爱卿此策颇具可行性,然律法一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级官员、各地百姓皆需知悉。专组修订期间,需定期向朕汇报进程,待初稿拟成,还当公示天下,广纳贤言,力求尽善尽美。朕届时会下旨,拨调所需人力、物力,全力支持此事,望诸位爱卿不负朕望,早日让新律法落地,还我朝司法清明。”

一旁精瘦老头礼部尚书李元洪,迎着少年皇帝的目光,也站了出来:“陛下,承陛下之意,臣认为在礼教方面的律法也需重新审视。如今民风渐开,一些旧有的礼教约束或许过于严苛,应当与时俱进,让百姓在遵循礼教的同时,也能享受一定的自由。”

李景炎微微颔首:“准——”

众臣跪地叩首,高呼万岁,除包拯和海瑞外,皆领命而去,一场关乎律法变革的风云就此在朝堂之上悄然掀起。

改革派官员也深知,律法修订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心中深知律法修订工程之浩繁,绝非旦夕可就。

自太祖开国,律法初立,三百载过去,天下形势变幻万千,旧法多有不合时宜之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纵有万般艰难,此事关乎国运民生,总得开个头、一步步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