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速度已经有300节了,一般的鱼雷追不上它!”
周围的同事们也是满面笑容,十分激动。
对于潜艇而言,鱼雷是威胁极大的一种武器。
而现在这个阶段,北冥鲲超音速潜艇第一次测试就能达到500公里\/小时的速度。
而大部分鱼雷只能以300到500公里\/小时之间行进,这就是大多数鱼雷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相比之下,这还不是北冥鲲的最佳表现。
而且,大多数鱼雷的距离较短,可北冥鲲能长时间在深海中潜行不受影响。
拿北极熊90年代设计的A3型空中投放反潜鱼雷来举例,这种鱼雷头部有五个2毫米厚的金属片,尾部装有飞行稳定装置,速度为70节或130公里\/小时,最大下潜深度600米,射程仅为3400米。
显然,这样的鱼雷对北冥鲲来说根本构不成任何挑战,即使被发射也无法跟上它的速度,不管是速度差还是航程差,两者都根本不在同一级别上。
极快的水中速度,让北冥鲲具备了一个极大的优势。
潜艇本身隐藏能力很强。
而当拥有如此快速度时,即使暴露目标位置,敌人使用鱼雷进行攻击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即便是空中的反潜直升机投掷的鱼雷,效果也非常有限。
其他类型的空袭手段,在遇到海水后更是难以发挥作用,因为海洋不仅是航行的空间,同样也是一个保护层。
来自天空的火力一旦穿过水面便大幅降低效能。
此时,指挥所内的所有人都是喜气洋洋,大家都知道仅从这次初步测试结果来看,北冥鲲已经展现出了远超其他所有船只的能力,未来足以称霸全球水域。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其它测试了,其中一项就包含了潜艇下潜的最深深度问题。
海洋中越往下压力越大,超过特定深度就会把潜艇压瘪。
因此每种潜艇都有自己可以承受的最大压力。
在这个领域内有一个世界纪录:前苏联的一条名为685型核潜艇曾经达到了1250米的下潜深度。
它是按照当时最新技术打造而成,在1980年末正式加入军队服役并执行任务。
此船体采用鲸形设计,在外形上看很像一枚大型鱼雷。
这艘由红宝石设计院和北德文斯克造船厂联合制造完成的产品,在五年的漫长研发期过后,终于得以问世。
在试运行中该艇一度下潜到了令人惊讶的高度——1250米,创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记录。
该艇使用了两层结构,外壳材料选用高级钛合金,制作成本极其高昂。
若不是为了在冷战时期与美国抗衡,或许并不会造出这样先进的潜艇,要知道建造一艘核潜艇所需的资金几乎等同于建一艘航母了。
必须承认苏联在这方面的积累和技术底蕴相当深厚,所有军备都有着强大威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便是在潜艇方面他们至今仍然保持着世界最顶尖的地位。
例如当685核潜艇深入海底一公里时,船身因受到巨大外力作用产生很大变形并发出异响,令舱内成员极度惊恐。
一般情况来讲,人在十米深的地方就要承受相当于一个标准大气压的重量,而人最多能承受十几个这样的大气压。
想要更深一步探险就需要借助特制的装备才行,潜水器中最先进的莫过于潜艇了。
然而,即便如北冥鲲这般优秀,在达到其设计极限1250米处时也要承受约等于125个大气压的巨大压迫力。
鉴于此背景,现场的所有观察者都很紧张,既希望北冥能够超越过去的纪录,同时又担心会出现意外情况。
毕竟这艘新型号耗费了无数资金和心力打造而来,不容许出错。
此时,已至深夜,但北冥鲲依然在外海活动,准备迎接接下来最重要的试验环节——深潜性能评估。
目前潜艇已到达一公里的深度。
景熵全神贯注地监视着屏幕数据,表情严肃。
旁边的邵老尽管对具体数值并不清楚,但也特意询问了解代表深度变化的关键指标所在。
此刻,屏幕上数字突然跳到了1000,心里不由得猛地一紧,感觉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邵老还没完全反应过来,潜艇就已经潜到了1000米。
作为一个军人,他很清楚这代表着多大的压力。
要知道,这种深度下,北冥鲲超音速潜艇需要经受巨大的水压。
而白鹰帝国的潜艇最深也只能潜到650米。
旁边的程秘书更是心惊胆战,刚刚弄明白屏幕上的哪些数字意味着潜水深度,就发现北冥鲲已经超过了白鹰帝国潜艇的最大深度。
真是毫无心理准备啊!
以前,国内核潜艇最深也只能达到480米左右,后来的应龙1号好不容易达到了600米的深度。
即便如此,还是没有超过白鹰帝国。
然而现在,北冥鲲竟然轻松突破了1000米的大关,而且还在继续往下潜。
整个指挥所里只剩下海浪声和各种仪器的声音,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屏幕,大气都不敢喘。
气氛异常安静,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心头。
大家都在兴奋又紧张地看着屏幕上的数字逐渐从1000变成了1100、1200、1300。
能明显听到不少人咽口水的声音,这是因为他们太紧张了。
还有人倒吸冷气,显然是被彻底震惊了。
潜艇兵工厂的研发人员忍不住瞥向景熵的脸。
景熵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各种数据,他的专注让他们印象深刻,心中涌起一股钦佩之情。
这几年,景熵在武器研发领域异军突起,靠实力说话,设计出的多款武器装备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景熵的成功让这些研发人员感到既佩服又震撼。
潜艇下潜到1300米的意义,他们心里都清楚。
对于邵老和其他人员来说,这只是打破了世界纪录,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意味着技术水平的重大突破。
总设计师悄悄走到景熵身边,小声问道:“景工,没问题吧?”
景熵仍然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淡淡地回答:“放心,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