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刘邦、萧何二人正在一家酒馆饮酒,刘邦身边坐着吕雉。
刘邦端起酒杯喝了一口,然后递给吕雉说:“雉儿,为朕满上。”
吕雉没有推辞,纤细的手举起酒壶为刘邦斟满酒。
刘邦举杯饮尽,笑道:“好酒。”
“萧大人,我们现在有五万兵马,何时可以攻城略地呢?”
刘邦看着萧何问道。
萧何苦笑,“沛公,眼下局势动荡,关键是要先稳住局面。
只有天下安定,才有机会一统四海。”
刘邦不甘心地问:“那我们什么时候能攻打洛阳?”
萧何叹了口气,这几年实在不易,“只能耐心等待时机。”
这时,一名传令兵急匆匆闯入,“有秦国使者前来!”
刘邦和萧何大吃一惊——竟然是秦朝的使者。
来者身穿青衫,气质沉稳优雅。
“阁下来自何处?”
萧何拱手询问。
“我乃淳于越。”
对方恭敬回礼。
“什么!”
萧何惊讶万分。
“我是来招安的。”
淳于越言简意赅。
萧何皱眉,不知淳于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淳于越面对萧何质问的语气,依然镇定自若,继续说道:“萧大人,我知道你们都是忠诚的臣子。
然而时局已定,此刻您觉得继续顽抗合适吗?”
“哼!”
萧何冷笑一声。
淳于越冷静地说:“我们现今掌控了长江天险、北有河东郡、西南有荆州、东南有扬州、南边是兖州、东北为豫章郡、西北则颍川郡。
南北纵深,绵延千里。
若我们共同发兵,凭您手中的几万兵力能守住这些领地吗?我还是劝萧大人早日放下武力。
我大秦的强大,远非你们能够抵挡。
到时,恐怕你们都将面临不测。”
萧何冷笑道:“那你认为该怎么办呢?”
“归顺大秦。”
淳于越答道:“如果大秦认可你们,将赋予官职与赏赐;否则,你们可以选择离去。”
“哈哈哈……好啊!既然你执意寻死,老夫就成全你。”
萧何大笑。
“好!既然萧大人这么说,战场上见吧。”
淳于越冷冷地说。
“来人,送客。”
萧何随即命令。
“萧老头,你会为此付出代价的。”
说完,淳于越带着随从离去。
萧何转向一直沉默的刘邦,问道:“沛公,你怎么看?”
“我们几乎没有胜算。”
刘邦沉思片刻答道。
“为什么?淳于越固然强,但我们也五万人马,硬拼我也无所畏惧啊。”
萧何不解。
### 第262章:项羽之威
淳于越离开沛县后直奔江东,这次他是来见项羽的。
船只一靠岸,一行人便登上岸,在引荐下来到了项羽的大营拜见项羽。
“就是你,淳于越?”
项羽目光锐利。
淳于越绝非等闲,在历史上赫赫有名。
“不错。”
淳于越答道,“奉始皇帝之名来此劝降。”
“劝我项羽降服?”
项羽哈哈大笑道:“你们秦朝的地方官员是如何丧命的,你知道吗?”
“项羽!”
淳于越厉声道。
“哼,要不是皇帝网开一面,你们楚国早族灭多时。
只要你归降,我可以饶过你们性命。”
淳于越冰冷地说道。
项羽听完这番话,不禁大笑。
“哈!淳于越,你想说服我投降简直是痴心妄想。
你难道不懂我的脾气?”
“真的决定不考虑?”
淳于越凝视着他。
“即使战又如何,就凭你们这点人马,根本不值一提。”
项羽毫无畏惧地回应。
“行,非常好,我们将拭目以待。”
淳于越说罢,径直离去,临行前还给了项羽一个凌厉的眼神。
离别江东后,淳于越来到了赵国,并谒见了 **。
闻听是淳于越前来游说归降,** 心中顿时燃起怒意。
“淳于越,赵国与秦国本无纠葛,你这样来劝降是何居心?”
** 直视着淳于越质问道。
淳于越微微摇头,从容说道:“我主公乃大秦的 ** 。”
“哈!大秦 ** ?”
** 冷哼一声,“我认可秦之强大,然而此地为赵国的领土,即便贵方再强横,在这里亦不会占得半点便宜。”
闻言,淳于越轻笑出声:“阁下或许并不自知,我早已洞悉你们赵国的真实处境。
你们远不足以自立为王,若秦国挥师南下,不出所料,您将一败涂地。
此次来访目的并不在于说服你们主动投降,只愿告诫:如遇秦国铁骑踏至门前,您的胜算微乎其微,这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听到此处,** 大怒道:“简直欺人太甚!”
边说边朝淳于越斥道。
看到对方愤怒的样子,淳于越反而微笑起来,随后他从怀中取出一封文书递给** ,而后者读毕瞬间变色。
“怎……这怎可能?”
** 狂讶不已。
看着对方惊恐万状的表情,淳于越淡然一笑,并不答言,过了一会儿,** 阅尽信内,神情迅速黯然下去。
停顿良久,他深深呼出一口气说道:“离开吧,我等赵人无畏任何挑战。”
得到回覆后,淳于越大笑着带上随员离开了。
在离开之后,** 反复研究那封文书,确证内容的真实性。
而接下来几天,淳于越继续奔波至燕国意图说服燕王,不过也碰壁而返,因为燕国的态度异常坚定,断不会轻易低头。
见到燕王者时淳于越重申:“这已是你最后一丝希望。”
“回去告诉赢子云,我燕国民众宁愿马革裹尸也不愿委曲求全,”
燕王严词拒绝并命令备战应敌。
最终淳于越未能改变燕王的想法,心情极度沉重返回。
一路上,他的内心充斥着失败后的苦闷和懊恼。
“哎。”
他又是一声长叹。
此时,身边谋士问到:“先生缘何忧郁?”
淳于越回答道:“未能使对方屈服于理而言之。”
但这也算是意料中的结局——毕竟所有人早就预料到这一任务困难重重。
他转身不再望向长安的方向而是踏上另一条路带领着三千精兵而去。
此刻在北方大地,战争局势依旧混沌不明。
韩信与李左车各自率一万骑兵,与大月氏展开灵活的游击战术。
与此同时,蒙恬继续稳步推进,逐渐缩小了大月氏和韩信、李左车之间的距离。
冬天的到来使草原上变得寒冷刺骨,无人愿意再延续这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