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沐辰推荐的电视剧,高低我也得尝尝咸淡。】
【不过听这个名字,好像是一部大女主戏吧?并且这集数也太长了吧!真的会好看吗?】
【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这么多集的电视剧会不会像王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大胆!竟然敢妄议我家沐辰的作品!不过如果不好看的话,我也是会立马化身喷子,主要沐辰前些年把我们养的太好了,真的吃不了一点苦。】
【沐辰:怪我咯?】
……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沐辰的这条宣传动态后纷纷留言。
关于电视剧《嬛嬛传》的讨论热度一下子就飙升到了电视剧讨论榜的第一名,不少网友表示,就算是为了沐辰,他们也会去关注这个电视剧的。
很多人甚至将《嬛嬛传》列入了自己的追剧名单。
这宣传效果不比靠买热搜要好的多啊?!
无数电视剧的宣发部门人员流下了羡慕的口水。
如果他们的电视剧能有一个沐辰替他们宣传的话,他们哪里还需要天天加班熬夜、抓耳挠腮的去策划宣发效果?
一个沐辰就能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
省时又高效。
堪称完美。
可惜他们也只能在梦里面想想了。
高凌风高导看到沐辰发的这条宣传动态后,立马就给还在国外的沐辰发去了感谢的短信。
毕竟电视剧的收视率和营收状况,和导演本人的收益也是挂钩的,沐辰此举不仅是在帮助他自己,也在帮他。
发完短信后,沐辰没有回复,高凌风心里还是有点失落的,不过联想到现在国外那边应该是深夜,高凌风又把自己给哄好了。
但没等来沐辰,他却接到了另一个人的电话。
“施大公子,今天怎么有空给我打电话呀?”
接起电话后,高凌风很是诧异。
虽说他和施仁贵私交不错,可按这家伙的尿性,不应该在哪个海岛看一大票比基尼美女吗?怎么会突然给他打电话?
真是奇了怪了?
该不会是想到他这里来打秋风吧?
毕竟这家伙打秋风的行径可是出了名的。
高凌风下意识捂住了自己的口袋。
听着高凌风这诧异的语气,施仁贵眉毛一挑,有些不乐意了:
“老高,这你就不地道了!什么叫我有空给你打电话?搞得像我平时都不联系你一样?”
“可不是吗……”
高凌风小声嘟囔了一句,好在他把话筒离得很远。
“你说什么?”
“没……没什么?对了,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高凌风赶紧岔开话题。
“也没什么事儿,沐辰在围脖帮你宣传呢!你看到了吧?”
“那肯定看到了!”
“他最近在国外的拍摄行程很赶,我估摸着他应该忘记电视剧上映时间了,所以今天特意打了一个电话提醒他……”
那个“特意”施大公子的咬字特别重,这邀功的意思可不要太明显。
高凌风也是秒懂,恭维的话张口就来:
“这可不得沾了施导的光吗?我这必须得请施导吃一顿才行啊!”
“也别等以后了,就今天吧!之前我就特别好奇你拍的那部电视剧究竟在讲些什么?今天给沐辰打完电话后我更好奇了……”
说着施仁贵也没等高凌风拒绝,“如果我没有猜错,你人应该还在公司吧?”
“呃……是的……”
高凌风老脸一红,施仁贵说的没错,他确实还在公司,毕竟公司就是他的第二个家,况且电视剧马上就要上映了,他还准备挑选一些花絮片段作为宣发的突破口呢!
“那你随便点点吃的,咱们公司见,我倒要看看这个电视剧究竟有什么魅力?”
……
很快施大公子就驾驶着一辆红色的超跑,抵达了公司。
然后直奔休闲娱乐室。
这个休闲娱乐室是沐辰专门为公司的员工设立的,工作比较疲累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去这个休闲娱乐室里放松一下。
这个娱乐室面积很大。
里面有棋牌休闲、卡拉ok专区、电影专区、游戏专区、按摩专区等等。
并且使用的时间不限于工作或者是下班时间。
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个大手笔!
至少在同类型的娱乐公司里面,职员们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
而这个专区成立以后,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比以前更高涨了。
当然,进沐辰公司的门槛也更高了。
在员工的薪酬福利这一块,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老板。
没有现实中那么多的卸磨杀驴,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本压榨,锱铢必较,重活一世的沐辰看待很多东西的角度都和前世有些不一样了。
那些在世俗上非常看重的利益金钱,在他心里反而凸显得不那么重要。
金钱只是他实现自己目标的一个手段而已。
他没必要在坑自己人身上想方设法。
相反。
他觉得给有能力的员工提供相应的情绪价值、经济保障,其实也是加快自己实现目标的一种手段。
总而言之。
他的兴趣目的从来都不是赚钱。
施仁贵来到休闲室的放映区域时,高凌风早就等候多时。
虽然不知道施大公子突然抽什么风非要看电视剧《嬛嬛传》,但他将所有看剧必备的东西倒是准备的非常齐全。
炸鸡、烧烤加啤酒瓜子和花生。
开整。
伴随着易拉罐拉环声音响起,放映室的屏幕上也缓缓浮现出画面,一段前世地球观众们非常熟悉的片头曲响起。
施仁贵小嘬了一口冰爽的啤酒,又剥了几颗花生一把塞进了嘴里,这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放映厅里开始充斥着电视的回响。
整部剧是以清朝雍正年代后宫为背景所展开的故事。
从这部还未公开的电视剧剧集开始播放时,就伴随着施仁贵观看电视剧的阵阵赞叹之声。
“老高,这部剧阵容不错啊!里面有些演员我还没有合作过呢!什么时候给我也推荐一下?”
“你这布景没少花钱吧?还有这些服饰,细节也还原地相当到位……”
听到施仁贵的问询,高凌风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自豪之色:
“光是这些清朝服饰,我们就请教了故宫博物馆的老师们足足好几个月,一针一线都力求接近,而这些布景更是耗费了足足半年,每一个道具也都是用3d打印完成的,其质感和一些剧组里淘来的粗制滥造的玩意截然不同……”
施仁贵闻言也不禁一怔!
怪不得他看起来极为顺眼呢!哪怕是以导演挑剔的眼光去看,也很难挑出什么大毛病。
“你这可全是金钱的味道啊!”
施仁贵忍不住啧啧称奇。
沐辰舍得下料,他是知道的,只是这么舍得投入到一部清宫电视剧里,他还是很诧异的。
说实话,沐辰对于这部戏的自信,就连高凌风这个导演也是觉得惊讶无比的。
当时他本着能节约的地方就节约一点,所以在某些方面的预算他卡的还是很严格的,可有一次沐辰来剧组巡视之后,立马把他拉进了一个办公室,非常严肃地告诉他:
“高导你懂得控制预算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这部剧,我希望你能够用自己最严格的状态去把控它,力争到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哪怕是无数网友用放大镜看,我都希望它是没有任何穿帮的镜头的……”
“至于钱,这个你不用担心。”
高凌风脑海里不禁回想起那个时候沐辰认真的表情。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他竟然从内心深处生出了对这个年轻人的敬佩,甚至可以说是敬重之意!
这是一种他从未体验过的情绪。
在他的预想里,这种情绪应该是对比他年长的优异前辈,对那些在全球影史上留下优秀作品的前辈。
可偏偏就发生在了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上。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拍摄这部电视剧,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哪怕如今的他对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依旧没底,可他至少对得起自己。
也自认为没有辜负沐辰对他的信任。
施仁贵轻轻笑了笑,心里却对高凌风的说法表示认同。
那家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
两人对视一笑,又继续将注意力放到了电视剧内容上。
谁知这一看,施仁贵就完全入了迷。
或许因为是自己拍摄的缘故,高凌风对于剧情早就滚瓜烂熟,所以这一次陪施仁贵看片,他将主要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了“找茬”上面。
有没有穿帮镜头?这个场景当时用这样的一个角度去拍会不会更好?这段这个演员的表情感觉还差点意思,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重拍?
而施仁贵则完全是代入了观众的角度,这个皇后看起来就比较有心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会是怎样的?
她到底能不能上位啊?
诸如此类。
看着看着,甚至有些欲罢不能。
就连高凌风都有点熬不住了,想要打断施仁贵回家休息。
可施仁贵只一味摇头,然后不停的催促着他播放一集又一集。
到了最后。
整个放映厅里,就只剩下施仁贵越看越兴奋,而高凌风早已经倒在沙发上呼呼大睡。
最后的最后。
施仁贵直接熬了两天,将《嬛嬛传》全部的剧集都看完了。
他已经完全入坑,整个人就像魔怔了一般,每天两眼一睁就是找高凌风讨论《嬛嬛传》哪集哪集的细节,这段台词的深意是什么。
这样状态的施仁贵让高凌风极为头疼!
一直到电视剧开播,他以有宣传任务为由,这才摆脱了已经成为嬛学研究者的施仁贵。
这一次,《嬛嬛传》争取到了上星的机会,并且还是在泱视一套的黄金档播出。
泱视这边更是给出了宣传的排面,在泱视一套的广告时间里循环播放电视剧的预告片。
同时网络平台上,企鹅视频更是财大气粗的签下了电视剧的独家播放版权。
这些偏爱,都让《嬛嬛传》成为了电视剧圈内的焦点。
大部分演员、导演和制片都对这部沐辰公司推出的第二部大型清宫戏极为关注。
毕竟这可是接力《仙剑奇侠传》,这部被称为仙侠剧现象级作品的又一力作,大家都想知道,究竟是能否再创辉煌?还是折戟沉沙?
首播当天,不少观众不约而同地打开了电视机。
不少沐辰的粉丝还专门拉上了自己的父母亲戚,一家人难得的围坐在了电视机前。
孙颐然就是如此。
不仅拉上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就连姨妈家也没有放过,七口人就这么整整齐齐的坐在了沙发上,里面还包括了一脸不情不愿的弟弟。
“姐,我就不能不看吗?都是女人的戏,在那斗来斗去的,多没劲儿啊!”
孙颐然怒目圆瞪,一把用胳膊直接锁住了自己弟弟的喉咙,憋着他双手不停的捶打着沙发。
“看不看?就问你看不看?”
弟弟求助似的望向了自己的爸妈。
两人却眼神闪躲。
来自血脉的压制,让他最终也只能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
“看!我看还不行吗?!”
眼见弟弟这么识趣,孙颐然傲娇的哼了一声,这才松开了他的脖子。
时间来到晚上8点。
一段恢宏大气的音乐传入耳中。
电视剧一开始,巍峨的紫禁城就映入观众们的眼帘,还伴随着太监挥鞭的三声如同鞭炮般的声响。
而后便是穿着代表不同官职地位的官员们依序入场。
孙颐然的爸爸是个历史老师。
看到这个场景后眼神不由得亮了起来,还忍不住轻咦了一声。
“这电视剧导演一看就是下了功夫的,竟然还还原了朝会前的鸣鞭。”
见众人疑惑的眼神投来,孙颐然的爸爸轻咳了一下,自己的讲课瘾不禁犯了,开始给众人科普起来:
“鸣鞭,又称净鞭或静鞭。”
“鞭子用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
“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到了元朝以后,在规制上就规定了,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