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张骞再次受命出使西域,而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他带领着一支庞大的使团,携带着大汉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穿越了茫茫的沙漠和险峻的山脉,将大汉的文明和友谊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他的足迹遍布了今天的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为大汉王朝赢得了无数的尊重和赞誉。

自此,丝绸之路成为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纽带,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互通,更是成为了双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不仅将华夏的文化传播到了远方,也将远方的文化带回了华夏。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华夏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他不仅是大汉的使者,更是整个人类的使者。

丝绸之路也成为了历史上极为璀璨的一颗明珠。

【千古阳谋——推恩令】

汉武帝,作为千古一帝,文治武功自然缺一不可。

在汉立国之初,高祖刘邦大肆分封诸侯。

时隔几代发展,分封的诸侯王如附骨之疽一般,势力如野草般疯长。

他们于封地之上,拥兵自重,似一个个独立的国度。

他们有的富可敌国,有的兵强马壮,对中央朝廷的权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大汉看似安定祥和的锦绣山河,实则暗潮涌动。

如始皇帝一般强势的武帝怎能容忍此等局面。

于是他召集群众,令手下官员纷纷献计献策。

而朝堂之上,有一臣子,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但他顾盼之间似乎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之光。

其名,主父偃。

他对汉武帝深深一揖,声若洪钟,缓缓道来:“陛下,臣有一计,可解诸侯之患,名曰推恩令。”

”哦?“武帝眉头一挑,目光如鹰隼一般,瞬间锁定于他,”爱卿速速道来。“

主父偃轻咳一声,”自古以来,诸侯王之封地与权柄,皆由嫡长子一脉相承,而其余子弟却无人重视。

臣之推恩令,便是将封地恩泽广布,藩王死后,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但封地却是所有子嗣都有资格继承的,不论嫡庶,甚至包括私生子。

如此,诸侯之封地必将如那被分割之饼,越分越小。

如此便不虞有诸侯尾大不掉之忧。“

有朝臣担忧的问道;”若诸侯不愿意呢,接此令便是自取灭亡,诸侯怎么会看不出来。“

主父偃自信一笑:”纵然诸侯与嫡长子拒不接令,但他们的子嗣何其多,权力的诱惑下,自然有人帮我们把这个政策推行下去。“

“因此,他们要不接受,荣华富贵一生,要不就只能,反。”主父偃的眸中杀气腾腾,“如今陛下军威正隆,如诸侯王造反便是自寻死路,正好以王师讨伐不臣。”

武帝闻言,瞳孔中一道精光闪过。

哈哈,此法一出天下可定矣。

“毒,真的毒啊,所有一切算计都摆在明面上,对方哪怕明知是陷阱都不得不跳。”

朝臣摇了摇头,拜服道,“果然阳谋最杀人,下官服了。”

武帝虽以武为号,但其文化领域的贡献也不可小视。

在汉初,百家学说仍相对活跃。

在汉武之前,大汉奉行道家的黄老学说,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手段。

属于那种皇帝尽量不瞎折腾,让饱经战火的天下得以休养生息。

哪怕匈奴来袭,也不劳师动众的远征,只是送两个公主去和亲,能消停一阵子就消停一阵子。

因此,当时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将力气投入了耕种与生孩子上了。

人口越来越多,税收也越来越多,真正实现了国家富裕。

但钱攒下来就是花的。

当汉武帝横空出世之后,几场酣畅淋漓的大战,打出了大汉累世的威名,但也打空了国库。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内政上,武帝一改道家国策。

采用了董仲舒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殿内,一身着儒衫的学者面对年轻的帝王侃侃而谈。

“陛下,且看历史长河,自先秦起,百家争鸣,那墨者兼爱非攻,道家逍遥无为,法家严刑峻法,阴阳家推论天地。

百家争辉,看似繁盛,然思想纷杂,犹如百鸟乱啼,百姓无所适从,国家政令推行亦难有统一之准则。”

武帝闻言微微皱起眉头,缓缓踱步,似在思考着董仲舒话中的深意。

董仲舒见状,进一步道:“微臣,融合了阴阳家、法家等百家思想,创立了新儒家。”

【以儒为皮,以法为骨】

董仲舒的儒家不只是通过倡导发扬人的善性来达到仁政的目的。

自他以前的儒家主张仁政王道,讲究克己复礼。

而他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了忠君,纲常,天人感应,大一统的新主张。

新的儒家相比于“仁”更强调“大一统”思想。

对外用法度规范官员百姓的行为,强化统治,对内以儒家的等级观念和忠君思想,来维护封建秩序。

除此之外,董仲舒还提出了皇帝即为天子的理念。

他将皇帝视为天意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认为皇帝的权力和地位是天所赋予,从而确立了皇帝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此举极大地强化了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权威。

也因此,汉武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变得更加有力。

独尊儒术之后,汉武帝还设立了太学,这是一所培养国家栋梁的摇篮。

他将教育与选拔官员紧密结合了起来,使教育成为培养人才、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这一举措确立了教育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其造成的影响延续了后世千百载,始终未曾断绝。

而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如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心中。

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塑造了汉代乃至历朝历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纲常立世安社稷,文风化雨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