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都市言情 > 灾难艺术家 > 第483章 演员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们期待着能够再次看到陆潜导演为电影注入一种特质,塑造出一个类似于阿泰具有复杂层次和鲜明形象的角色,牢牢地将观众摁在座椅上。”

“当然,悬疑元素也是陆潜导演最擅长的亮点,如果能够复制希学德导演电影里的那种惊悚和刺激就更好了,观众都期待着结局来一个大反转。”

伴随着魏胜新话语的展开,流光影业对“消失的爱人”的定位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恐怕,他们要求的不仅仅是一部悬疑惊悚电影,而是一部具有“千万流量热搜榜话题焦点”能量的大热电影,否则魏胜新就不会前后多次强调结尾的反转了。

对于话题热度来说,还有什么比“结局神反转”更加吸引流量的呢?

陆潜甚至已经可以想象,不同社交网络平台会如何宣传这部电影了:

“史诗级反转”、“惊掉下巴的结局”、“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这样……”、“一部电影让陆潜走上神坛”、“年度最大反转登场”、“青竹9.3的神作你还没有看过吗”、“再不看就太迟了”……

诸如此类云云。

显然,整部电影的落脚点是狗血、是反转、是戏剧、是蛇蝎美人,但绝对不是婚姻或者人性什么的。

看,同样一本原着小说,却能够诠释出不同的发展方向,这也侧面展示了制片人和导演扮演的角色。

不过,陆潜没有着急开口反驳,而是轻轻抬起下颌,流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似乎正在思索魏胜新的话语。

然而,魏胜新的话语也并不长——

制作和创作,这并不是魏胜新的强项,话语兜兜转转绕来绕去,其实没有任何新鲜的或者专业的东西,反反复复就在强调“反转”,干巴巴地重复着多么震惊多么意外多么好看。

陆潜觉得,如果是魏胜新担任“消失的爱人”的制片人,反正他绝对不会对电影产生任何兴趣的。

陆潜没有说话,纪叙则察觉到魏胜新即将词穷的窘迫,恰到好处地开口介入谈话,将谈话延续了下去。

“那么,你们对两位主角演员有什么想法呢?”

如果是讨论超级英雄电影,纪叙肯定能够帮上更多忙,毕竟是大制作,作为制片人来掌控全局就非常有必要了;但现在正在讨论“消失的爱人”,情况就稍稍不同。

纪叙已经阅读过陆潜改编的剧本,他知道陆潜的意图和构思,所以他知道应该提出什么问题帮助陆潜展开思考。

纪叙没有讨论制作电影格局方面的事情,而是抛出了一个电影本身定位和风格的问题,引导着魏胜新说出更多信息。

魏胜新有些意外,意外一直沉默的纪叙居然开口了。

但纪叙却显得非常坦然,迎向魏胜新的目光,“我们都知道,对于这样一部作品来说,演员选角格外重要。”

魏胜新稍稍犹豫片刻:他需要继续无视纪叙的存在吗?

如果此时假装没有听见纪叙的话语,那么他就能够清楚地表明立场,然后给纪叙和陆潜一个教训,告诉他们谁才是掌握主动权的老大。

不过……

陆潜会如何反应?

魏胜新没有把握。

思绪,一闪而过,然后魏胜新开口了。

“显然,女主角就是董瑞茜,而男主角方面的话,我们正在考虑陶染。”

说话的同时,魏胜新不动声色地细细观察陆潜的表情:

他们都知道“陶染”这个名字在过去这几个月里意味着什么,但魏胜新好奇着,陆潜又会如何反应。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试探。

陆潜,依旧非常专心,似乎正在全心全意思考魏胜新的演员人选,表情没有任何波动。

魏胜新的眼神微不可见地轻轻闪动些许,然后才接着说道。

“当然,这只是一个构想,我们根据演员来构建角色,给予角色一个鲜明形象,然后再完成剧本创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最终就是构想的演员出演角色,我们还需要做好多手准备。”

在电影产业里,“等待”还核心名词——

如果想要制作电影,但没有好剧本,必须等待;如果出现优秀剧本,但没有投资,继续等待;如果有好剧本也找到了投资,但顶级巨星不愿意出演,还是等待。

这是玩笑,却也是事实,一部电影从灵感到最终上映,需要经历千山万水、层层阻碍,确实困难重重。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创建项目之初,导演或者制片人就会构建整个蓝图:

男主角最合适的选择是李奥,女主角最合适的选择是柴少妍,导演最合适的选择是江澄海,还有男配角、女配角等等等等。

每个角色,嵌入一个真实对象,不用担心这些选择是否太过大牌、遥不可及,而是构建出自己对项目的画面感,进而争取投资。

准确来说,在剧本出现之前,项目仅仅是编辑或者导演或者制片人脑海里的一个雏形,他们就需要让“想象”具体化,这样才是项目的正确打开方式。

至于立项之后,剧本创作是否顺利,李奥和柴少妍这样的顶级大牌是否感兴趣,项目合作过程是否会发生其他变数,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改编剧本,也同样如此。

因为原着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脑海里往往也有一个形象,可能是公众人物,也可能是自己身边的普通人,但不管如何,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原型。

在改编的时候,作者自然希望能够寻找到一个尽可能接近自己脑海原型的演员扮演角色。

简单举例的话。

“暮光之城”的原着小说作者,在创作男主角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人物形象是当时依旧籍籍无名在小屏幕上打拼的亨利-卡维尔(henry-cavill)。

所以在电影投入改编制作的时候,作者也要求卡维尔前来试镜,并且非常满意;然而制作人和导演却认为卡维尔的形象不太适合,最终选择了罗伯特-帕丁森(Robert-pattinson)。

演员的形象,对人物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诠释,从选角就能够看出整个项目的定位,毕竟观众还是“视觉动物”,人物形象往往就是脑海里的第一印象。

从魏胜新的话语就能够看出来,选择董瑞茜应该就是考虑到这是她的项目,却没有想到董瑞茜甜美芭比娃娃的形象和角色的契合度。

而选择陶染则纯粹是流量,毕竟陶染着实太年轻了,他和董瑞茜搭档演中年夫妇,感觉着实有点奇怪。

但这就是电影产业,利益至上、娱乐至死,只要能够赚钱,又有什么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