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 第67章 茶炉映狗熊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于独立团的一隅,隐秘院落之中,二十名自特务团精挑细选的精锐,正沉浸于毒刺导弹的神秘世界里。在他们眼中,肩上扛着的不仅是冰冷的武器,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让他们如获至宝,眼神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狂热。

苏玉芝,这位教官界的璀璨明星,以其独有的魅力,将导弹知识化作涓涓细流,滋养着这些战士求知若渴的心田。一个多小时的讲解,她声嘶力竭,却也乐此不疲。然而,她的任务远不止于此,一颗探寻的心正驱使她迈向新的目的地。

步出院门,苏玉芝巧遇团部的一位干部,她以那标志性的高雅姿态轻启朱唇:“请问,陈浩此刻身在何方?”干部一眼便认出了这位来自总部的绝色佳人,恭敬地指向团指挥部的方向:“他与团长正接待晋绥军的贵客,于内室煮茶相谈。”

苏玉芝心中不禁泛起涟漪,晋绥军的身影何以突然造访?陈浩不是一向与对方保持距离吗?这份不解如同轻风拂过湖面,留下一丝微澜,却未阻她前行的脚步。

踏入团指挥部,只见李云龙与楚云飞正围炉而坐,本应是煮茶论英雄的雅事,却不经意间演变成了一场“狗熊”大赏。赵刚的言辞间,对晋绥军在忻口会战的失利多有微词,二十万大军声势浩大,战绩却难掩尴尬,阵地战的固守与缺乏主动,让胜利的曙光遥不可及。

楚云飞,身为晋绥军的一员,虽心有不甘,却也深知赵刚所言非虚。他选择了以退为进,将话题引向中央军的尴尬往事——中条山战役的溃败,一个月的血战,最终沦为笑柄。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以自嘲的方式,为各自的队伍赢得了一丝尊严。

在这片茶香袅袅的空间里,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起,又缓缓落下,留下的是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而苏玉芝的到来,无疑为这场独特的“煮茶论狗熊”增添了一抹不为人知的色彩。 中央军团遭受了惊人的八万之众的折损,而敌寇日军损失尚不足三千,这悬殊的战损比,二十六比一,宛如一道血淋淋的烙印,被国民政府视作无法抹去的战略败笔,亦是国家抗敌历程中的沉重污点。

一旁,陈浩轻吐着烟圈,心中暗自腹诽:“这世道怎么了?难道比烂成风,看谁跌得更惨更光荣?难道只要有比咱更烂的,败绩就理所当然了?”他的内心对这股风气充满了不屑。

正当陈浩欲挺身而出,表达不同见解之时,赵刚那深沉的话语适时响起:“国力之贫瘠,装备之简陋,此乃不争之实。然而,真正的问题,根植于人心。你们可曾记得南京保卫战?政府调集十二万雄师,口号响彻云霄,誓与南京共存亡,战至兵尽弹绝。但悲剧在于,仅坚守三日,城便沦陷,数万将士沦为俘虏,此中深意,发人深省。究其根本,我们缺乏的是那股背水一战的决绝,是那有我无敌的豪迈。若外围失守,应誓死转入巷战,每班成军,每人为阵,将整座南京城化作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即便身死,也要让侵略者付出沉重代价,每一步推进皆血泪铺就。”

李云龙闻之,频频颔首,眼中闪烁着对死战不退精神的深切共鸣。而陈浩,则是眉头紧锁,心中暗嘲:“赵刚啊赵刚,满腹经纶却脱离实际,若生在现代,恐是那指点江山的键盘战士罢了。”

至于南京保卫战之败因,陈浩心中有另一番思量:所谓十二万大军,实则不过是一群散沙般的溃逃之众。精锐部队早已被高层暗中撤离,留下的皆是弃子,任人宰割。国难当头,领袖先遁,守城将领亦望风而逃,留下的是一群失去主心骨、缺乏指挥、补给断绝、孤立无援的溃散之军。这样的“三无”部队,仅凭一腔热血,如何能敌?即便个个英勇无畏,没有给养,没有弹药,在敌军系统性的攻势下,又能支撑几时?陈浩自忖能于绝境求生,但面对那十二万如风中残烛般的溃军,其命运已不言而喻。 世间能有几人,步调如此不凡?非每一座城邑皆名莫斯科,亦非每位国家掌舵者,面对敌军铁蹄紧逼,围困如笼,仍能泰然自若,阅兵于前,誓与将士同舟共济,共赴生死之约?

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绝非仅仅意味“身后是莫斯科,退无可退”。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命运的天平早已倾斜,非个人意志所能轻易扭转乾坤。

正因如此,他笑言赵刚先生乃理论之巨人,实战之跛足。若非外人在侧,陈浩定要与赵刚一辩高下,探讨个中真章。

楚云飞闻赵刚之言,亦是心潮澎湃,难以自禁:“南京一役,吾心之痛,难以言表。数万铁军,一旦失却组织,便如群羊失牧,任人宰割。手中所持,非寻常之物,乃保家卫国之利器,怎可轻易放下?纵使孤身一人,亦应血战到底,方显军人本色。”

赵兄所言极是,武器、战略、战术,皆为辅翼,唯军人之魂,不可动摇。只要此魂不灭,中华儿女岂能被外族轻易奴役?

李云龙旁观,心中暗自赞叹。楚云飞出身黄埔,赵刚学富五车,二者论战,令他眼界大开。唯憾自己难以插足其间,只觉话不投机半句多。

谈及那份不屈不挠、战斗至最后一息的精神,李云龙心中涌动,正欲开口,却被陈浩抢了先声:“尔等所论,皆拘泥于战术层面,而战略之大局观,却未得要领。”此言一出,李云龙欲言又止,赵刚更是满脸愕然,不知自己理论何处有失。

这位向来低调的陈顾问,今日竟有如此高见?众人目光聚焦,赵刚尤为好奇。陈浩平时不显山露水,此刻一鸣惊人,令楚云飞亦感不悦,直呼其名,不复先前客气。 \"陈副团长心中是否藏有独到见解,我等皆愿洗心革面,静候赐教。\" 陈浩微微颔首,先是以春风化雨之姿肯定了众人:\"军魂所在,莫过于勇往直前之心,此点我与诸君不谋而合,深感赞同。\" 随后,他语调轻转,宛如云雾缭绕中的峰回路转:

\"然而,若论及战略与战术的奥妙,岂可轻言非关紧要?诚然,在基层带兵,一城一池之胜败或可凭勇猛取胜,但谈及国与国间那波澜壮阔的战略棋局,呵,那可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陈浩的笑声里夹杂着一丝戏谑,仿佛是在对某种自大的轻轻嘲弄。

赵刚心中暗自揣摩,陈浩这笑里是否还藏着对往日间隙的耿耿于怀——尤其是那次匿名举报的风波。他面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心中暗自打定主意:日后定要找机会,与陈浩私下里冰释前嫌,将这份不应有的私人芥蒂,化作推动合作的清风一缕。毕竟,将个人恩怨掺和进国家大事的洪流中,实非智者所为。

楚云飞敏锐的耳朵捕捉到了陈浩话语间不经意流露的轻蔑,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悦的浪潮:“陈副团长,您这侃侃而谈的架势,不知是哪所高等军事学府的辉煌成就铸就的呢?语气中透着不凡,着实令人好奇!”此言一出,不仅是对陈浩言语的直接回应,更是巧妙地将战场转向了对方的教育背景,一场心理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

若非出自名门军校,又或是对军事学院的大门未曾涉足,陈浩先前的论断,岂不成了空中楼阁,风中之烛,轻如无物?然而,陈浩虽未踏足军校门槛,却对过往战役有着超乎寻常的洞见,仿佛拥有预知未来的慧眼,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以全局的视野审视过往战事,其见解之深刻,令人生畏。

面对楚云飞的诘问,陈浩并未正面回应,反而抛出一枚重磅炸弹:“你可曾深思,日本帝国何以踏上侵略之路,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与动机?”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楚云飞措手不及,他原以为侵略行为不过是贪婪与野心的简单体现,未曾料想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动因需要剖析。

楚云飞沉吟片刻,缓缓道出他对日军侵略起源的浅显理解:“从九一八到卢沟桥,种种事变似乎皆由底层军官的擅自行动引发,而日本政府则顺势而为,意图扩大利益,最终滑向了全面战争的深渊。”

然而,陈浩轻轻摇头,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若将塞拉热窝的枪声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唯一导火索,未免太过片面。实则是欧洲列强间长期的军备竞赛,已将各国经济推向崩溃边缘,德意志帝国的抉择,不过是生死存亡之际的孤注一掷。战争的爆发,早已是历史的必然。”

这一席话,如同海蓝星另一端的一战秘辛,穿越重重迷雾,来到他们面前。楚云飞与赵刚虽对远方战事的细节知之甚少,但陈浩的论述却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陈浩继而深入剖析:“日本亦是如此,甲午之前的海军建设,明治天皇以身作则,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为的并非抵御外敌,而是内心的扩张欲望。军舰的建造,不过是他们征服野心的外在表现。”

此番言论,不仅挑战了他们对日军侵略行为的传统认知,更激发了他们对战争根源深层次探究的兴趣。陈浩的话语,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在浩瀚的海洋深处,矗立着一艘斥巨资锻造的万吨巨舰,它不仅是钢铁与技术的结晶,更是一个经济迷局中的异类——常态之下,难觅其直接经济回报的踪影。它的存在,仿佛只为两大使命而生:一是作为坚不可摧的盾牌,扞卫国家疆土的每一寸安宁;二是化身为锐利的长矛,伺机刺破邻国的和平梦境。

回望甲午风云,日寇凭一战之威,不仅将重资铸就的战舰转化为沉甸甸的白银——两亿两之巨,还顺手牵羊,将一隅之地收入囊中,战争的“投资回报率”令人咋舌。这仿佛一场金融游戏,武器与军队的投入,最终数倍返还,让某些国家乐此不疲,沉醉于征服与掠夺的循环之中。

然而,胜利的蜜糖往往隐藏着失败的苦果。日俄之争,虽以日本军事上的胜利告终,却在经济领域遭遇了滑铁卢。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仅收获了几片荒芜的海岛,国内经济几近崩溃边缘,若非后来世界大战的烽火连天,各国物资告急,间接为日本松了绑,其复兴之路或许将更加坎坷漫长。

陈浩的见解,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为战争的理解开辟了一片全新的视野。赵刚暗自赞叹,将这份洞见默默珍藏;楚云飞则抛却前嫌,满心求知欲地向陈浩求教:“依你之见,无论是九一八的阴霾,还是七七事变的炮火,日本人的根本目的,莫非是将那巨额的军事开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版图?”

时代的智者,跨越岁月的长河,其心智之敏锐,不过受制于信息的局限。楚云飞思维敏捷,瞬间领悟了陈浩话中的深意,甚至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陈浩点头确认:“正是如此。九一八,一纸不抵抗令,东四省轻易易主,日本的军备扩张再次获得丰厚的回报。到了三十七年,随着对东四省的消化,他们再次磨刀霍霍,七七事变或许偶然,但侵略扩张的必然性,早已深植于他们那支为战而生的军队之中。”

谈及此,陈浩不禁怒上心头,对那些轻率决策、致国家于危难之境的“智者”痛心疾首,言语间满是愤慨与无奈。 \"龙腾虎跃之父,却育犬子一枚,真乃世事难料!张大帅,昔日一介草莽,摇身化作坐拥三十万雄兵、割据称雄的军阀巨擘,胆识、才干、机缘,皆是世间罕有。奈何造化弄人,其子非但未能承继父业,反将三十万铁骑拱手让于敌手,未放一矢,便匆匆遁逃,令人扼腕叹息。

战也罢,败也罢,至少该留点痕迹!即便是拼死一搏,将那些工厂机械化为灰烬,也不至让东四省完璧归日寇,成为其日后侵略的坚实后盾。此等行径,实乃奇耻大辱,足以令其名永载耻辱史册,遭后世唾骂不绝。

楚云飞对于陈浩的愤慨初感意外,细思之下却也共鸣不已:'张公子徒有其表,若为逍遥少爷尚算相宜,统率三十万大军,实属暴殄天物,东北军之不幸也。'而今,张少帅沦为阶下囚,随他归来的残部更是命运多舛,如同弃子,四散为炮灰,昔日辉煌荡然无存。

赵刚在陈浩的话语间徘徊,心中疑云密布,不禁发问:'若假设日本未曾踏入我国土,一切是否会截然不同?'陈浩闻言,断然答道:'绝无可能。'

'何出此言?'赵刚满心不解,'战前日本经济稳健,未见颓势,何须铤而走险?'陈浩以民国军阀纷争为鉴,阐述其理:军阀们聚敛钱财,少有用于民生与教育,多倾注于军备扩充,循环往复,欲望膨胀。试想,掌控一省,年入五千万,若以此全数铸剑,击溃二敌,版图倍增,则年入可达亿五千万,此乃扩张之诱惑,难以抗拒也。\"将搜罗的资金化作军备,持续驱动着对邻境军阀的征伐,这是一场疆域版图的雪球效应,越滚越壮阔,直至巅峰,独霸一方,雄踞全国军阀之首。

试问,与这直接通过疆场厮杀,侵占他人领地以快速累积财富之道相比,循序渐进地发展经济,其增速岂能同日而语?答案不言而喻,显然是后者难以望其项背。

更甚者,如此循环往复的征战模式,宛若铸就了一副沉重的思维枷锁,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宛如沉迷鸦片,欲罢不能。这不正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孤注一掷,踏上侵略征途,以国运为赌注,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