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陈述出来的历史,在一次次王朝更迭中呈现极强的规律性,尤其在这段近代史中更是表现得极为鲜明。
其所带来的思想启迪,也极大影响了被誉为中国人文思想井喷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段时期的某一个时空中,也因此上演了一场诸子百家齐聚的辩论。
儒家:“华夏诸朝,国祚长者不过数百年,短则数十载,咸难脱此律。
今循上苍所言,使欲华夏万世弗衰,岂惟废帝而行民主方可乎?”
兵家担忧道:“然废帝之法何若?民主之施又奚为?岂必效后世大举革命,分田亩、均阶级,而后可乎?
今之天下,列国于邦交间征伐谋算,国势分崩,诸方各拥固有之利,坚不肯弃。
岂欲一并推翻而后快?若此,岂不致天下大乱耶?百姓死伤,田亩荒弃,如此变法当真可施为?”
墨家立即驳斥道:“纵观变法,无有不流血者,有现成之法可保万世之盛而弗用,不思革命大行民主,反守迂腐陈旧之封建规制,此非固步自封?坐视天下再如今日这般列国割据,伐交频频,百姓恒苦?
诸君当知百年后亦有秦国为一统天下杀得血流漂橹!然秦国仍守旧制,独断专行。
若弗如壮士断腕,决然彻行革命,岂无复令天下蹈历史之覆辙乎!?”
法家曰:“闻诸公之言,不觉深察根本。
历朝多有均田之举,历朝又因何亡故?无不因法度崩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官僚地主,无不虚置礼法,视百姓为鱼肉!
近代之变,弱肉强食而已。欲强国,必以法治国,严刑峻法,赏罚分明。
内修法度,外练甲兵,若能持之以恒,自可立于不败之地,又何必非要杀得个天下大乱?”
农家冷哼一声道:“某且问汝,历代之法制,孰定之?又为谁之利而设焉?其果重黎庶之利害生死乎?
黎庶负一国之赋税徭役,然官僚之属与帝王将相,弗事生产,独享民脂民膏。
乃至田土,亦赁与平民。逢战事,视民命如草芥,为达其志,纵民之死伤累累,亦无痛惜之意!
如此法制岂是利民强国之道?立此等法制,世世盘剥黎庶之封建旧制,纵尽杀之,唯感畅快,丝毫不足悯惜!!”
法家:“世人皆有私心,然以才有祖宗礼法缚之,若真效尔所言黎庶当权,民执其政,然何以保之恒存初心,为邦为民以施政,而不萌私欲耶?
不惜生灵涂炭之代价以覆封建,若弗能保在位者恒守初心,斯举又有何义焉?”
农家:“自是效后世之民主,民推地方之官,地方官复荐中枢之员,中枢官进而举最高之主。
若在位者滥权,民当复推新贤以代之 。”
法家:“兵马即权,权即兵马,而兵马即钱粮!
自古在位者悉掌兵马钱粮,百姓素为弱势。
设若当权者滥权而激民变,其欲镇压之,亦非难事。及彼时,岂复行一场祸及全国之革命乎?”
农家:“后世中国之兵马,何以称人民子弟兵?盖因其士卒皆记为百姓子弟。
害民乱政之在位者,焉能驱策如是之兵马?若其敢行乱政害民之举,如此兵马又其能容他?
无论如何,但使革命得行,民智以启,终成天下团结一统之势,必不劣于今日,而当更善!”
这段掷地如有声的愤慨一出,辩论一时陷入沉默。
因为有天幕中那段无比真实又惨痛的历史为证据,这便是无可反驳的正道。
最后还是儒家打破了沉默,出言缓和由辩论几乎演变成不共戴天的局势,道:
“今日诸君争辩,无不是为天下黎民之利弊,为华夏永世兴盛而辩。
驳民主专政者,绝非图封建旧制之利,实乃忧革命之牺牲过巨耳。
深恶封建旧制者,亦非必欲将旧制之辈赶尽杀绝,实乃为天下黎庶与华夏万代之将来愤慨直言。
诸君实不足因辩不和而恼。
某观诸君方才不再辩驳革命,某可否视诸君俱已认同华夏欲达永世兴盛唯有革命?”
等候片刻,没有人出声反驳。
儒家代表这才引导议题进入下一个环节。
“即如此,则继之当详议,如何以最小之代价践行革命。”
兵家率先道:
“列国其势本强,今又得后世科技、利器之助,武力愈盛。
吾等无粮无械,纵有百姓相助,贸然起事实为不妥,是否应当借列国伐交之势,效秦国合纵连横之法,借力打力?”
墨家思考片刻后摇头道:
“不妥,吾等自身若无兵马,极易被列国利用,既不能成事,又空耗百姓民心,就如同后世共产党被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后卸磨杀驴。
即便有大势所在,民心倾助,如此前车之鉴也实为教训,绝不可重蹈。
欲覆封建之治、行革命之举,当从内而发。
吾等百家虽未有列国之封地与兵马,然吾等百家皆于列国麾下掌事,各有官职,或大或小。
自当善用此利,佯为其供微末之役,如犬马事主,实则暗中蓄势积练精兵,游说天下有识之士,候时机既臻,便可一朝奋起,夺取大权!”
百家代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此计可行乎?”
沉思片刻后,农家率先表态道:
“我农家一直以来以黎庶为重,勤农事、善农学,列国多有用我农家,我等可借劝农之利游走于广大乡野,使天下受封建所迫之百姓联合起来,为己之利而战 !”
兵家:“我兵家善以用兵之才,多掌列国兵马,虽有列国宗室制衡,却也可借军中之务劝以列国当值大争之世广扩农家子弟,培植可靠兵马。”
“我儒家学子众多,门人广布列国,大小官职贯通上下,自当竭尽所能助谋大业。”
“我法家当如是。”
“道家亦然。”
墨家代表笑道:“后世之民主,实为我墨家‘兼爱非攻’之诠释,以往无有同道相助亦敢孤军奋战,今日幸得能与诸君共勉,岂敢不效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