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到曾薇问及“阿赖耶识”,张启微微一笑,道:“让我先喝口水。”

喝完茶水,张启迎着众人迫不及待的目光,缓缓开口说道:“我就再说说这个阿赖耶识。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如果业力和心念不存在,阿赖耶识就肯定不会存在。阿赖耶识存在的根基,就是业力好心念必须存在。但是这两种东西,仅仅是信仰的人‘希望’它们存在,现实世界是不承认的。”

曾薇插嘴道:“张启,你先说说,什么是阿赖耶识?真的是第八感吗?”

张启摇了摇头,道:“在日漫《圣斗士星矢》中,借用阿赖耶识的概念觉醒了“第八感”,其设定就是觉醒了圣斗士的前世记忆和天赋。那么,什么是阿赖耶识呢?”

“是什么啊?”谢郁文也很感兴趣。

张启仔细的解释道:

“我们来想象一下,阿赖耶识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神秘主义仓库。

这个仓库里装着你的前世,还有你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记忆、经历和学到的东西,甚至还有一些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潜在能力。

比如说,你弹钢琴的天赋,并不是偶然获得,而是原本被放在这个“种子”仓库里,当你需要的时候,就去这个仓库里面提取,于是你就有了天赋。为什么仓库里面原本就有呢?因为业力和心念的积累,就像存钱,存起来就可以‘交换’天赋。

而且,这个仓库还会影响我们以后的行为和想法。就像你以前偷东西被我打了屁股,下次再偷东西的时候就会更小心,这就是因为那个仓库里的记忆在提醒你。

在信仰理念中,阿赖耶识就是一个巨大的仓库,它储存着我们过去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想法和每一种感受产生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发芽、生长,影响我们现在和未来的生命。

比如说,如果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善良的事情,在阿赖耶识中就种下了善的种子,未来可能就会得到好的结果,生活更加幸福、顺利。阿赖耶识被用作一种解释的工具,用来解释生命现象。比如,性格和天赋为什么不一样。它还试图解释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诸多问题。

然而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彻底否认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的。对于很多人来说,阿赖耶识更多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和假设,帮助人们去理解和探索生命、心灵等个人想不通的问题。而业力和心念,更多是一种对行为和思想的隐喻或象征,用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培养积极的心态,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总之,信仰理念认为,阿赖耶识的形成是由于众生无始以来的业力和心念的积累。就好像我们不断地做事情、产生想法,这些行为和想法留下的‘痕迹’逐渐汇聚成了阿赖耶识。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属于唯心主义的东西,意识完全凌驾物质世界!”

李申教授又说道:“那么,呢能不能再用科学理论解释一下这个阿赖耶识?”

“当然可以解释!”张启坚定的说道:“量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就足以证明否认阿赖耶识是不存在的!”

“请说!我洗耳恭听!”李申教授来了精神。

张启又喝了一口茶水,认真的解释道:

“让我首先从量子纠缠的现象入手。量子纠缠表明,两个相互关联的粒子,无论距离多远,其状态都会瞬间相互影响。物理学家们思考,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它是否能像量子纠缠一样,在瞬间传递信息和影响所有与之相关的个体。

然而,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实验和观测,他们发现量子纠缠的作用仅限于微观粒子,且遵循着严格的物理规律和条件。而阿赖耶识所宣称的能够跨越时空、不受物质限制地存储和传递人类的记忆、意识和业力等信息,与量子纠缠的特性完全不同。

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也否认阿赖耶识。这一原理指出,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某些属性,如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精确确定。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它应该具有确定和稳定的特性来承载各种信息。但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表明,自然界在微观层面存在着本质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与阿赖耶识所被描述的那种确定性和恒常性相冲突。

同样,量子隧穿现象也否认阿赖耶识。在量子隧穿中,粒子有一定概率穿越看似无法逾越的能量壁垒。但这种现象仍然是基于量子力学的概率性和随机性。而阿赖耶识被认为是一种绝对可靠和稳定的存在,不受概率和随机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量子物理学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量子物理学的种种原理和现象都无法支持阿赖耶识的存在。量子世界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微观粒子的特性,都与阿赖耶识所需要的那种超自然、稳定且超越物质限制的特性背道而驰。

总之,阿赖耶识只是一种个人想象中的概念,而非基于现实物理世界的真实存在。”

张启还没有说完,依然滔滔不绝的阐述道:

“从宇宙最基本的自然规律——热力学定律的角度,也可以否认阿赖耶识是存在的。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称为能量守恒定律,表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阿赖耶识被描述为一种能够储存和产生精神或意识能量的神秘实体。但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如果阿赖耶识能够产生新的能量或意识,这就违背了能量守恒的原则,因为没有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创造出了新的‘能量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定律,指出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总是倾向于增加,即系统会趋向于更加无序和混乱。

假设阿赖耶识存在,并且能够完美地组织和保存信息与意识,不受熵增的影响,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普遍的无序化趋势相矛盾。在现实世界中,信息的保存和传递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能量消耗和信息失真,而阿赖耶识被认为可以永恒且无损地存储和传递信息,这在热力学的框架下是难以成立的。

综合这两个热力学定律,阿赖耶识所被赋予的超越物理规律的能量和信息处理能力在热力学的视角下缺乏依据,从而可以对其存在提出质疑和否认。”

李申教授和司马南相对一视,眼中透露出震惊之色。李申教授忍不住开口道:“你是叫做张启吧?我有点不明白,你真的是大一新生?”

张启微微一笑,道:“如假包退!”

张启突然想起来他的上一世,那时候他还是大夏科学院的院士,认识各个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其中就有一个叫做仇子龙的人。这位仇子龙,是他在上一世的好朋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和课题组长。张启曾经和仇子龙探讨了很多关于大脑与意识的深层次问题。

想到这里,张启开口道:“请让我再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违背神经科学的。

神经科学表明,人的记忆、认知和意识都由大脑的神经元结构和神经活动产生。例如,大脑特定区域受损会导致相应的记忆或认知功能障碍,这清楚地显示了大脑是这些功能的基础,而非神秘的阿赖耶识。

现代神经科学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已经对人类的记忆、认知和意识形成了相对清晰和基于实证的理解。众多科学机构的研究报告都表明,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但又遵循物理和化学规律的器官。

例如,当特定的大脑区域,如海马体受到损伤时,人们会出现严重的记忆障碍,无法形成新的长期记忆。这清楚地表明,记忆的形成和存储与大脑的这些特定结构和神经连接密切相关。

再比如,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我们可以实时观察到当人们进行思考、学习、感知等活动时,大脑中不同区域的神经活动会相应增强或减弱。这直接证明了大脑的神经活动与各种心理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果阿赖耶识存在,并被认为是存储人类所有记忆和意识的神秘场所,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找到一些相关的证据或者至少观察到大脑活动与阿赖耶识之间的交互作用。然而,至今为止,所有的神经科学研究都只指向大脑本身的生理结构和神经化学过程在记忆、认知和意识中的关键作用,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存在一个独立于大脑的阿赖耶识。

此外,一些针对脑部疾病患者的研究也进一步支持了大脑对于心理功能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逐渐退化,导致他们的记忆和认知能力逐渐丧失。如果阿赖耶识存在,这些患者应该仍然能够从阿赖耶识中获取完整的记忆和意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所以,神经科学的众多研究成果和发现都与阿赖耶识的概念相违背,有力地证明了阿赖耶识在科学上是不存在的。”

司马南点了点头,道:“我完全认同你的观点。而且,这个阿赖耶识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如解决疾病、贫困,阿赖耶识的概念毫无帮助。”

李申教授也赞同道:“你们都是解释都完全正确。阿赖耶识也是严重违背常识认知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都不支持阿赖耶识的存在。”

司马南道:“您老解释解释?”

李申教授道:“以下是一些证明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不支持阿赖耶识存在的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阿赖耶识存在,我们应该能够直接感知或察觉到它对我们思想和行为的明显影响。但实际上: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技能时,是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重复来强化记忆和提高能力,而不是依靠某种神秘的阿赖耶识来瞬间获取或提升。

人们在遭受意外或突发状况时,往往会表现出惊慌和无措,这表明我们的反应是基于当下的情境和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而非由阿赖耶识预先决定或引导。

比如在准备考试时,需要通过努力复习和理解知识点来提高成绩,而不是依赖一个所谓的内在的阿赖耶识来赋予我们知识。

当我们面临道德抉择时,思考的过程通常基于社会规范、个人价值观和当下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由一个神秘的阿赖耶识来直接指示我们的选择。

人们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会寻求医疗帮助和遵循科学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寄希望于阿赖耶识来消除病痛。

在日常的工作中,想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实际的努力、制定合理的计划和与他人合作,并非依靠某种超自然的阿赖耶识的作用。

当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产生矛盾时,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通过沟通、妥协和理解,而不是由阿赖耶识来自动化解矛盾。

我们在规划未来时,会考虑各种现实的因素,如自身的能力、资源和外部环境,而不是依赖一个无法证实的阿赖耶识来指引方向。

这些日常的经历和行为模式都表明,阿赖耶识的存在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体现,与我们基于常识和经验的认知完全不符。”

张启笑道:“李教授,您说的太好了。阿赖耶识对我们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帮助。”

他继续说道:“我还想谈谈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因为它叶否认了阿赖耶识。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通常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如遗传、环境、学习、社会文化等。

从遗传角度看,个体的某些特质和倾向可能具有先天的基础,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例如,在一个充满关爱和积极引导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更倾向于表现出友善和合作的行为。

学习过程也是关键,通过正强化、负强化等机制,个体逐渐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社会文化背景则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提供了广泛的框架和规范。

然而,业力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因果报应力量,决定着人们的善恶行为会在未来得到相应的回报或惩罚。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结果更多地是由上述可观测和可解释的因素所决定,而非某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业力。

阿赖耶识被描述为储存一切意识和记忆的神秘仓库。但心理学通过对记忆形成、存储和遗忘的研究发现,记忆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活动来实现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时间、情感、注意力等。记忆并非存储在一个超自然的、永恒不变的‘仓库’中。

例如,心理创伤可能导致某些记忆的压抑或扭曲,而新的经历和学习又可以改变和重塑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而不需要借助阿赖耶识这样的神秘概念。

综上所述,心理学对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科学研究,为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提供了基于实证和可观测的解释,从而从侧面否定了业力和阿赖耶识这类缺乏科学证据的神秘主义概念。”

张启的话,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曾薇和谢郁文更是听得如痴如醉,双眼秋波频送。

李申教授感慨的说:“太棒了!听你说话就带劲儿。张启,你应该直接来我们大夏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你是一个大才!”

司马南也竖起大拇指:“好!你比我强!”

这时,司马南的夫人过来,笑眯眯的说道:“到午饭点了,大家都来吃饭吧。”

司马南对张启和李申教授等人道:“一起来吃饭啰。”

张启有点不好意思:“感觉我们今天是来蹭吃蹭喝的……”

李申教授哈哈大笑,道:“司马南可不差钱,你放心。我们今天边吃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