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戎军大营,正在戎王思索之间,一道寒光骤然闪过,只见一把锋利无比的利刃如闪电般朝着戎王疾驰而来。

说时迟那时快,戎王身旁的两位金戎山的大宗师中期高手反应迅速,立刻出手抵挡。

只听得“铛”的一声巨响,火花四溅,那把利刃才被堪堪挡住。若不是这两位高手出手及时,此时的戎王早已命丧黄泉了。

戎王勃然大怒,吼道:“什么人,竟敢行刺本王!还不快束手就擒!”

出手之人正是荆轲,原来,荆轲经过精心乔装打扮之后,混入了撤退的戎国士兵中,想要趁机对戎王发动致命一击。却没有想到戎王身边还有大宗师中期护卫。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他竟然发现自己已经深陷重重包围之中,四周赫然站立着四位大宗师!这四人呈合围之势,将他困得水泄不通,仿佛插翅难逃。

面对这般凶险至极的困境,荆轲却是毫无惧色,面色平静如水,心跳亦是平稳如初。

不仅如此,他居然还有那份闲情雅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戏谑的笑容,悠然开口调侃道:“哎呀呀,真是令人惋惜呐!看来我精心策划的这次刺杀行动,就要这样功亏一篑喽。”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只见几道身影如同一阵疾风般迅速闪现而出。定睛一看,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叶晓峰、燕十三、盖聂和卫庄四人。

原来,他们担心荆轲此次行动的失败,会遭遇不测。于是乎,便选择与荆轲一同前来。

此时此刻,眼见荆轲刺杀失败且已身陷重围,盖聂和卫庄没有丝毫犹豫,身形一闪便立刻现身出手。叶晓峰和燕十三紧临其后刹那间,刀光剑影交错纵横,双方就展开了交手。

原来荆轲还想再次刺杀戎王,此时戎王已经在戎国士兵掩护下,撤离了此地。

然而随着戎国士兵越来越多包围而来,几人便决定先暂时撤离,叶晓峰和燕十三当即拦下两位大宗师,和五位宗师。

盖聂和卫庄则拦下那两位大宗师中期高手,荆轲则瞅准时机,施展轻功,如一道闪电般飞速撤离现场,并顺利撤出戎军包围。

叶晓峰、燕十三、盖聂以及卫庄四人眼见荆轲已经安然无恙地撤离戎军包围,便不再与敌人过多地周旋缠斗。他们当机立断,迅速撤出激烈的战斗,身形一闪,如疾风般转身向着博安城疾驰而去。

就在卫庄等一众高手撤离之后,戎王面色阴沉地凝视着前方博安城,心中燃烧着熊熊怒火,誓要展开一场血腥的报复行动。

他毫不犹豫地下令,派出整整十万大军,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着博安城发起猛烈的攻击。

可是,博安城内如今有卫庄等人的倾力相助,经过两天呃血战过后,戎王派出十万大军不仅没有攻下博安城,反而被卫庄等人杀了一个全军覆没,无一幸免!

望着眼前的博安城,戎王的脸色愈发难看。他深知,有这几位大宗师坐镇城中,自己想要攻破这座城池简直比登天还难。

看着仅剩的十万大军,无奈之下,戎王只能心有不甘地——率领剩下的大军开始撤退。

然而,此次出征对于戎王来说可谓是损失惨重。他们辛辛苦苦才攻下缅州一半的领土,如今不但未能扩大战果,反倒折损了多达二十万的兵力。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戎王心有不甘到了极点。于是,他立刻转头询问身边的几位来自金戎山的大宗师:“凭诸位的强大实力,有没有可能打败那四位大宗师?”

四人面面相觑,沉默片刻后终于有人打破寂静,缓缓开口说道:“实在难以拿下!对方那四位皆是大宗师中期的强者,反观咱们这边,仅仅只有两人处于这一境界。一旦交起手来,我方落败几乎已成定局。”

听到这话,戎王满心不甘地反驳道:“但别忘了,咱们还有整整十万大军呢!难道就这么轻易放弃?”

其中一人摇了摇头,冷静分析道:“大王,若单论人数优势,用人海战术去消耗的确有可能将大宗师拖垮甚至耗死。”

然而,问题在于,大宗师级别的高手倘若一心想要脱身离去,仅凭这些普通士兵又如何能够阻拦得住他们撤退呢?

戎王眉头紧皱,陷入沉思之中。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之后,他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现实,长叹一口气道:“罢了罢了,既然如此,那就暂且率领大军撤回戎国吧。待我军解决掉王翦所率之部后,再来集结兵力一举拿下整个天星皇朝!”

主意已定,戎王便下令撤兵,尽管撤兵,但是他也要重新搜刮一下被他攻占的城池。

戎王随即下令,让手下将士们对攻占下的城池进行大肆搜刮抢掠。

一些逃难城中百姓看戎国大军撤离,又重新返回了城内,却没有想到戎国士兵又杀了回来,一时间,城中鸡飞狗跳、哭声喊声此起彼伏。

看到戎国士兵对百姓动手,紧随身后的叶晓峰和燕十三当即带领天剑门现身出手,阻止了戎国士兵。

原来,在博安城内,荆轲与其他几位天剑门人,正围坐在一起商讨着应对戎军之策。

这时手下来报,戎国大军开始撤退了。

叶晓峰微微皱起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戎王所率领的兵马已然开始撤退。然而,咱们的使命尚未完成,仍需继续朝着戎国进发,以便前去相助王翦将军。”

听完叶晓峰所言,众人面面相觑,稍作思索之后,纷纷颔首表示赞同。

这时,盖聂建议道:“依我之见,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不妨采取分兵之策。”

一路人马紧紧尾随戎王的大军,洞察其行军路线及战略部署;而另一路人马则迅速前往寻觅王翦将军,与之会合相助王翦将军。如此一来,既能掌握敌人的动向,又能完成陛下交代我们的任务。

此提议一出,立即得到了其他人的响应,大家交头接耳,低声议论着这一方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