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次大队在大食堂种植的蘑菇一共收获了上百斤,所以这次给镇上送菜的时候,大队长和会计都跟着去了。

到了收购站,拿出了新采摘的平菇和草菇,收购站的人非常的高兴,这个地方很难见到新鲜的蘑菇,上次留李大队来送菜带来了一篮子,收购站的人就觉得有戏,果然跟大队长说过没多久,这不就送来了这么多。

平常送好几次青菜都没有送这一次的蘑菇划算,大队长真是后悔没有早一点听萧晴的话,早点种上蘑菇。

这次的蘑菇实际上应该算是萧晴和几个村干部的家人共同种植的,所以分钱的时候就只要他们几个人分就可以了。

但是为了以防队员们知道后有意见,所以还要拿出来一部分算到公账上,毕竟种蘑菇的房子是队上共有的。

就是这样几个人也没人分了好几十块钱,平常就是上一年的工也分不到这些钱。

其实这个冬天队上种菜的人家都或多或少的挣了不少,一个冬天下来少的挣了四五十,多的挣了小一百,短短的两个月,挣了之前一年都挣不到的钱。

所以今年过年开工后,眼瞅着大家的精气神就跟之前不一样了,各个面带笑容,但是个别家里没有参与种菜的人家就后悔了,当初不相信冬天可以种菜,还嘲笑人家异想天开。

还有好多在家里偷偷骂萧晴的,觉得萧晴一个从城市来的知青,十多岁的女孩子,农活都干不好,还能教大家种菜,那不是开玩笑呢,肯定是想出风头,然后耍大家玩呢,自以为聪明的就暗暗的看热闹。

这次看到参与了种菜的人家各个都挣到了钱,就开始嫉妒了,想要参与进来,天天找大队长,甚至有人还想去找萧晴,威胁她把种菜的方法教出来。

还好被大队长知道了,挨个训斥了一顿,并告诉他们要是老老实实的,不惹事,好好干活,那么冬天种菜的时候就带他们一起,要是干炸刺挑事,那么明年也别想参与。

当然有些着急想今年参与进来的,也来不及了,马上春天了,野菜都开始发芽了,菜地也可以正常播种了,青菜的价格肯定是没有那么高了。

外面的温度合适了,可以正常种菜了,也就用不着在屋里种菜了,没有意义了,后面菜价肯定是会降下来的。

那些人知道今年已经不能参加了,各个后悔不已,在家里互相埋怨,导致大队里好几家天天干架,大队长调节了几次,一气之下宣布,谁家在干架,就不允许参加种菜,这才安静下来。

虽然菜用不着继续在屋里种了,但是蘑菇还是要种的,萧晴又一次的给农科院的技术员们写信,咨询春夏天气人工种植蘑菇的注意事项。

本来这种天气蘑菇在野外应该就可以自由生长,但是难就难在本地的野外它就没有蘑菇,可见这个地方的气候或者土壤它不适合种蘑菇。

萧晴言辞恳切的求助了之前湖省农科院的那位在隔壁省农科院技术员朋友,那位给她寄包裹的郑老师,还有河省农科院那位给她寄包裹的刘老师。

萧晴随信给两位寄了自己的蘑菇种植观察笔记,和一些干蘑菇,并再次向他们请教在春夏两季如何人工种植蘑菇,需要注意的事项,是室内种植还是室外种植。

两位老师都分别给她回了信,都一致认为还是室内种植,因为留李大队的气候并不适合蘑菇在室外生长,一个是土壤的含水量一个是空气中的湿度。

两位老师认为这里气候比较干燥,土壤中的水含量不高,并不适合蘑菇自然生长,所以还是建议室内种植。

但是因为天气已经变暖了,所以室内的温度还要控制一下,不能过高,否则也不利于蘑菇生长,另外一点就是要注意通风,天气太热的时候要保持每天通风,以免室内温度过高,不利于蘑菇生长。

并对萧晴种植的蘑菇给予了肯定,信中还有想要来留李大队查看蘑菇种植情况的意思,萧晴看到后非常的高兴,要是两位技术人员能来,那对他们大队这蘑菇种植肯定有很大帮助。

于是萧晴跟大队长和支书表达了这个意思后,两位老军人还是有眼光的,非常肯定的跟萧晴说,欢迎两位老师来留李大队参观指导。

萧晴再次言辞恳切的给两位回了一封信,再三强调我们种植蘑菇的技术很不成熟,还有很多的问题想要得到解决,非常恳切的希望郑\/刘老师能来我们留李大队,给于我们一些关于种植蘑菇的意见和建议,全大队都期待您的到来。

萧晴还让大队长写了一封欢迎信,盖上了大队的章,随信一块儿寄给了两位技术人员。

正月马上就过完了,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就算是过完了,所有的人也就不允许不上工了,大家开始正式上工

当然按照传统正月十二和正月十五还是要吃饺子的,据说正月十二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所以这一天晚饭后大家都要上街去游行,说是可以祛除百病。

虽然国家禁止封建迷信,可是这个风俗已经延续了几代人了,很难被禁止,所以正月十二这天晚上,大家都揣上花生和瓜子,然后走出家门,为了整个大队转悠,边走边磕瓜子吃花生,反正从东头到西头,南头到北头。

萧晴也跟大队的婶子大娘们约着一块儿去逛了一下,尤其是之前跟萧晴求教过如何蒸馒头的婶子大娘们,对萧晴很热情,亲亲热热的邀请她一块儿去逛。

萧晴跟着大娘们逛了半个村子,听了一路的八卦,回到了知青点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不知不觉的走了好几个小时,回来才感觉腿都酸了。

当然萧晴收获最大的是,认识了大半个村里的人,对于谁家住哪里,哪里是谁谁家,这个一路走来有个了大概的印象。

村里的各个长辈们的小名,也让人忍不住笑出声,他们从村口东边往南走,一路上,一个婶子说:“这是小刺挠家。”

然后走着走着,又一个婶子指着旁边说:“这是屎渣儿家,那是小驴驹家,这边是小抓挠家,小壳郎......”

感觉整个晚上下来,听到耳朵里面的名字都不大正常,忍着一路也没敢笑,人家都已经习惯了,都不觉的有什么问题。

最好笑的是,一个大娘说,有天她家突然来了一个人问路,进门就问:“你知道猪拱嘴家住哪里吗?”

这个大娘一下子懵住了,这个大队有叫这个名字的吗,想了半天好像没有,就说:“我们大队没有叫这个名字的。”

那个人急眼了说:“不可能,我上次都来过一次了,只是我忘记他住那家了,反正就是在后街,大娘您在想想,猪拱嘴家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肯定有这么一家的。”

大娘真没想起来,于是想难道不是我们这附近的人,就说:“反正这附近没有叫这个名字的,要不就是名字记错了,要不就是找错地方了。”

那个人急眼了,说话都有点着急了,说:“大娘,不可能,肯定在这附近,我之前来过的,名字反正是猪圈里面的物件,您想想。”

大娘说:“猪圈里面的物件,我们这附近有个叫小壳郎的,就这个算是猪圈里面的。”

那个人高兴地一拍大腿说:“对啦,大娘,没错是叫小壳郎,我就记得是猪圈里面的物件,记混了,那大娘这个小壳郎家住哪里?”

大娘给指了路,然后等人家前脚走,后脚大娘就跑到邻居家里串门了,顺便把这个笑话讲了出来。

路上萧晴听到后,也忍不住笑出了声,就说咱们留李大队的各位长辈,为啥起名都这么有特色呢,虽然贱名好养活,这也太埋汰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