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国军工:我为祖国献核弹 > 第239章 同一个大家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好,小许。”等许宁签字完毕,杜亦熵起身走到他面前宣布,“组织决定让你和小姚代表我们团队参与‘八三工程’的研究。”

许宁对此早有预感。比起之前的新舟60项目,这次的任务显然更加艰巨且意义重大,同时也让他离利用系统提升华夏科研体系效率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至于姚美玲也加入进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她在三维数字建模和控制系统研发方面的专长,正好填补了当前航空工业的一大空白。

随后,梁语平拿出一份保密协议递给许宁。“请仔细阅读这份保密须知,若无异议,请在末页签名。”

许宁浏览了一遍,内容与他过去签订的类似:

保守机密、不问不应知之事、不在私信中提及机密、不通过普通邮政或电讯发送机密信息等。由于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网络安全问题并未被特别强调。

此外,还提到了有关成果发表的规定,涉及机密的部分需经过处理,或者编入国防报告中。

许宁翻阅着文件,看到最后一页,毫不犹豫地签下名字,随后将文件递还给梁语平。

“许宁,很高兴再次见到你,”杨知书愉快地站起来,伸出手与许宁握手,“我是八三工程的总研发师。欢迎加入我们的团队。”

杨知书继续说道:“目前,八三工程的测试进展顺利。我们需要你的帮助来完成两项关键任务。

首先,我们要将所有的纸质研发图转化为数字格式,便于后续修改和生产对接。我们会安排人员协助你。

其次,利用你在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专长,为我们的试飞计划提供精确指导,从而提高效率。

我们有很多飞行时间都花在探索试飞条件上,这是不必要的浪费。更多细节,你到达盛京后会进一步了解到。”

“谢谢杨总的信赖,我会全力以赴。”许宁尽管内心激动,但他表现得沉稳冷静。

这时,杜亦熵走过来,拍拍许宁的肩膀说:

“小许,你有潜力。在601所好好努力吧,八三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能让你大显身手。”

许宁微微一笑,点了点头。他心里明白,虽然现在1996年的八三工程看起来进展顺利,但未来充满了变数。

他知道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这个项目遇到了不少挫折。然而,这次他决心改变这一切。

周司长也加入了对话:“小许,杜教授说得对。八三工程对你而言只是一个起点。我们希望你能为国家的国防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当天稍晚时候,卢文峰坐在办公室里,满怀信心地拨打了京航大学杜亦熵教授的电话。

昨天,包括611所在内的九个单位已经商议决定,共同出资6500万元人民币支持新的歼7F型号开发,这不仅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也能分担十号工程的风险。

在这次讨论中,提到的经费比之前的会议增加了30%,达到了6500万。在这个国防科研经费紧张的时代,资金意味着力量。

于是,卢文峰与书记林德元商议后,决定拿出100万支持杜亦熵团队开展一项关于下颌式进气道飞机的研发研究。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希望杜亦熵能够派遣许宁加入他们的项目。

“您好,哪位?”电话那头传来杜亦熵的声音。

“杜兄,我是611所的总研发师卢文峰。”卢文峰说道。

作为为数不多的总研发师之一,他们彼此都十分熟悉。

简短问候之后,卢文峰直奔主题。他说611所有一项自筹资金的研究计划,想邀请杜亦熵的团队参与其中,并特别指出希望许宁能一同加入,项目预算为100万元人民币。

说完金额,卢文峰半躺在椅子上,期待着杜亦熵的回应。

“哎呀,卢兄,真是不好意思,这个项目我们恐怕无法接手,你得找其他人帮忙了。”

卢文峰愣住了。他预想了各种可能的回答,唯独没料到会被拒绝。

“杜兄,这是个百万级别的大项目,你真的一点考虑都没有?”

“不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但你要许宁加入这点难以实现。他即将前往盛京参与另一个项目。”

杜亦熵解释道:“不过,我们可以派出另一位博士生与我一起去协助你们的工作。”

“……”卢文峰感到一阵失落,“不用麻烦了!”

挂断电话后,卢文峰心情沉重,脑海里只剩下一句话:“这下该怎么办?”

“本来应该是我先想到的。”林德元坐在一旁,尽管是他最先提议要把许宁拉进团队的,但现在却显得比卢文峰更加豁达。

看到卢文峰挂断电话后,他站起身来,轻轻拍了拍卢文峰的肩。

“别担心,机会总会有的。”林德元安慰道。

“只要我们不放弃,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就算许宁现在在601所工作,如果我们有需要,也可以寻求他的帮助。

毕竟,我们都属于同一个大家庭。”

卢文峰叹了口气,还是感到遗憾:“要是有他在,我相信我们能在半年内让原型机试飞成功。”

林德元想了想,说出了几句试图安慰的话语:“其实你也别太失望了。就算真的把许宁请来了,原本也是打算让他主要支援十号项目的。”

卢文峰一听,顿时觉得世界好像在跟他作对。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地方……

会议结束后,杨知书立刻赶回了盛京。而许宁和姚美玲因为要办理一些学院事务,不得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再多待一天。

第二天清晨,杜亦熵亲自驾车将两人送到了京城南苑机场。

尽管90年代的机场已经开始实行安检程序,但过程相对简单。很快,两人就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登上了图-154m型客机。

那时候,只有像他们这样的公务出差或是特别富裕的人才会选择乘飞机出行,加上这条航线并不热门,所以直到飞机开始滑行,客舱也没有坐满乘客。

图-154m型客机以一种极具特色的倾斜角度冲上蓝天。坐在许宁旁边的姚美玲显得有些不安,她的呼吸也比平时急促了许多,似乎既兴奋又紧张。

为了让自己放松些,她转向许宁问道:“师弟,你以前坐过飞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