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一六六零年,康熙一年九月中旬,北京城的天气不再炎热,变得温暖平和,令人舒适。

满清朝廷高层鞑子们的心,却如同寒冬腊月般冰寒彻骨,他们的天塌了,有种要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先是从湖北传来消息,岳乐所领的八万大军全军覆没,包括所有满蒙将领,悉数战死。

没隔多久,平西王吴三桂又传来急报,言伪明永历帝竟然死灰复燃,带领三十万国外之兵杀回了云南。

一番鏖战之后,竟也几乎全灭了云南的清军,只有吴三桂带着四千多残兵败将逃回了昆明。

虽然吴三桂在奏折里百般遮掩,但此时的鞑子朝廷实力尚在,在云南安插了不少细作,还是得知了真相。

得知真相又能怎样,两场大战的惨败,八旗鞑子被弄死两万八千人,绿营兵损失八万余人,就连威逼来的五千朝鲜兵,也化为齑粉。

如此一来,不仅满清的天塌了,朝鲜使节也觉得天塌了,赶紧火速将噩耗往朝鲜传回。

朝鲜的天塌不塌,鞑子们可顾不过来了,都是藩属下国,可以予宇欲求的血包而已。

这两次惨重的失败,唤醒了他们远古传下来的恐惧:野猪皮被他野爹李成梁支配的恐惧、成化犁廷差点亡族灭种的恐惧。

他们深知汉人王朝如果强盛起来,以汉人自古以来的记仇习性,必然会让身为蛮夷的他们彻底消失。

君不见煌煌史书的记录中,曾经兴盛一时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族,早就没有了踪迹。

当然也有一些未曾对汉人犯下血仇的民族,多躲进了偏僻、荒凉之地,搏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也在被汉人慢慢融合。

但满清不行啊,他们对汉人造成的杀孽,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汉人绝无可能放过本族的。

如此重压和危机之下,鞑子们的高层暂时不再内斗,难得的精诚团结起来,共谋应对之策。

康熙小皇帝做那事消停下来,不再整天琢磨趁机在宫中弄死鳌拜!而鳌拜也是一心一意,谋划着如何挽回危局。

他召集朝廷的文武重臣和各旗旗主,连续商议了数日,只是争议颇多,并未找出应对良策。

就在此时,北京城的重要门户天津城,骤然传来了八百里急报:明朝的水师骤然从海上出现,突袭了天津驻防水师。

明人的船队遮天蔽日,战船巨大无比,战力更是无可匹敌,将朝廷水师尽数歼灭,还轰击了驻防岸上的军营内。

令人恐惧的是,明人的战船上还能发射一种炮弹,在落地后能竟能轰然爆炸,杀伤力惊人。

明人依仗着船坚炮利一番肆虐之后,庞大的舰队就从海上飘然而去,彻底不见了踪影。

但天津文武可不敢放松,谁知道明人会不会在杀个回马枪,甚至运来更多明军登岸作战,那就坏事了。

天津距离都城北京,可只有两百余里地啊,大军狂飙突进的话,数日就能打倒北京城下,动摇大清的统治呐。

于是他们火急火燎发出急报,哀求朝廷赶紧派出大军前来天津,以防万一明军登岸袭击。

他们还乞求朝廷拨下海量物资,在沿岸各地建设坚固炮台,以抵抗强大无敌的明军水师。

他们还建议说,朝廷最好选拔能臣干吏,早日为大清建设和训练出一支无敌水师,如此方能彻底击败明人。

鳌拜看着这个奏报,差点一拳把案台给捶碎了,这些人在教他办事么?这些应对策略他不知道么?

他都知道呐,可钱粮呢?钱粮呢?钱粮呢?他又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佛祖,没法凭空变出海量的钱粮来。

自从那自称大明皇太子的家伙出现,已经数次大败清军,生生将最富庶丰腴的江南之地抢走,断了朝廷最大财税来源。

那贼厮还阴险无比,依仗着水师无敌,又断了那要命的大运河,使得朝廷抢粮物资捉襟见肘。

朝廷内部呢,近百万的八旗大爷们,日日都消耗着无数钱粮!但凡有所短缺延迟,便抱团闹腾不已,令人烦心。

鳌拜还不敢撕破脸,绝不敢试图降低满蒙八旗的待遇以降低支出,就连汉八旗,他也的笼络维持着。

还有数十万的八旗、绿营兵,每日人吃马嚼的,也是个无底洞,不知道怎样才能填满。

军队的待遇,自然是不敢轻易调整的,这可是对外作战、对内争权的命脉,也必须勉力保障。

不然八旗、军队一旦倒向小皇帝,自己的下场可就不妙了,绝对是个身死族灭的凄惨下场。

幸好自己笼络的人才中,有那么几位绝世英才,方才帮助自己将将稳住了局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其中最杰出的,就是班布尔善和李时茂两人,俱都是不世出的天才,自己还是幸运的。

班布尔善心思灵巧,帮助自己拉拢、收买八旗旗主和朝廷文武,牢牢控制了朝政,压得小皇帝和皇太后难以反抗。

至于李时茂,更是不得了!他提出的诸多建议,令鳌拜短期内聚集起无数钱粮,令鳌拜没了后顾之忧。

可是,此时的时局恶化到如此地步,自己还能顺利应对,渡过这难解的内忧外患吗?

连续几日的朝议,始终没有良策,令鳌拜心力交瘁无比,心底也生出一丝无力感,以及深深的恐惧感。

这一日朝议结束,仍然是一地鸡毛毫无结果,他回到府中之后,招来了班布尔善、鳌拜、穆里玛、讷谟等人,吐槽着朝臣文武的无能。

班布尔善、穆里玛、讷谟等,先是跟着一起骂了骂,吹捧了大清全靠着鳌拜撑着,又好言安慰了鳌拜一番。

他们都说当下形势,只是一时的困难罢了,大清终究是天命在身,不久就能彻底消灭伪明,坐稳这花花江山。

鳌拜在他们的安慰和如潮马屁下,心情、脸色好了很多,不像开始那么烦躁和气闷了。

他扫视众人,却发现李时茂一言未发,此时正低头沉思着,脸上的神色也满是沉重和忧虑。

心中一跳,鳌拜知道李时茂这人虽然骨头软,而且为人极其谄媚无耻,但对于经济一道,还是非常擅长的。

看当下这个情形,应当是心中有了一些想法,甚至于有了应对的策略,这才没有跟着众人一起拍马屁。

鳌拜见此,也没有打扰李时茂,还摆手制止了众人的喧嚣,以免打扰到李时茂的思路。

良久之后,鳌拜见到李时茂紧紧皱着的眉头舒展开,自己的心情都跟着好了起来,并殷切的等待着对方的奏报。

众人的眼光,或是嫉妒或是期待,也都聚焦到了李时茂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