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来者是何方道友,为何出言阻我?”
“贫道乃西方教准提道人,今日路过此地,见道友周身灵性隐现,却行杀伐之事,实非正道之举,故而出声相劝。”
“准提道人?原来是西方圣人驾临,贫道有眼不识,还请圣人恕罪。”
法戒面上却不动声色,合十行礼道。
准提道人微微一笑,目光温和,看向法戒道:“法戒道友,不必多礼。贫道观你所修之法与我西方有缘,今日特来相见。申公豹等人乃是顺应天道而行,道友何必与他们纠缠?不如随我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共参大道,早日证得无上正果,岂不美哉?”
法戒闻言,故作沉吟,随后问道:“久闻西方大法玄妙无比,不知有何奥义,可否请圣人指点一二?”
准提道人闻言,心中暗道,得显露一番手段,才能折服此人。
点头笑道:“善哉,善哉。我西方教以解脱自身为根本,讲究修身养性,断除烦恼,证得无上果位。修行者最终超脱生死轮回,得享极乐。”
言罢,准提周身金光轰然绽放,刹那间,一尊巍峨金身拔地而起,顶天立地
其金身肌肤如琉璃般剔透,泛着神圣光泽,背后金光普照,梵文闪烁,端的威严无比。
相较之下,法戒金身虽矮上数丈,却透着几分凡尘之气,更显灵动。
准提金身似高悬天际的烈日,神圣而遥远;
法戒则像人间的明灯,更近人情,眉眼间的慈悲带着对尘世苦难的真切感知 。
法戒听准提道人之言,微微点头,却又摇了摇头。
准提不解道:“道友这是何意?”
法戒合十行礼,语气恭敬却不失坚定:“圣人所言,西方大法此乃自度之道,贫道深感钦佩。然而,世尊曾言,此道虽能自度,却难以度人。修行者若只求自身解脱,未免狭隘,此乃小乘。”
准提道人闻言一愣,道:“道友果然慧根深厚,一眼便看出我教根本。不知道友对此有何见解?”
法戒略一沉吟,缓缓道:“圣人,贫道所修大法乃世尊所传。以慈悲为根,以智慧为基,秉持普度众生之宏愿。需发无上菩提心,历经重重磨难,以六度万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舟筏,渡己亦渡人。不为自身证得解脱,更要引领芸芸众生脱离尘世苦海,共赴涅盘彼岸。”
准提道人闻言,心中震动不已。
法戒所言,竟与自己和师兄接引道人近来所推演的新教义不谋而合。
这些年来,准提与接引一直深感西方教义虽能自度,却难以普度众生,教义尚有不足之处。
二人日夜推演,完善教义,以求达到更高的境界。
然而,今日法戒一席话,竟将他们多年苦思的成果一语道破,真乃天意使然。
准提道人紧忙问道:“听得道兄之言醍醐灌顶。不知道兄所言世尊何人,世尊之法又有何玄妙,可否详述?”
法戒神色庄重,双手合十,周身隐隐有金光流转,引得天地共鸣。
“圣人既问,法戒自当详述。世尊者,佛也。”
法戒缓缓开口,声音如洪钟大吕,此言一出,天地骤然震动。
九天之上,祥云翻涌,金光万丈,天女自云端翩然而至,手持花篮,洒下无数灵花,花瓣如雨,纷纷扬扬,落地即化作点点金光。
大地之上,灵泉喷涌,瑞气升腾,山川河流皆被一层淡淡的佛光笼罩,万物皆在聆听这洪荒初闻的“佛”字。
法戒忽然身形一沉,跌迦而坐,双手结印,周身气息骤然一变。
只见其脑后缓缓浮现出一轮圆光,宛若明月悬空,清辉洒落,照亮四方。
此乃佛光初现,天地为之震动,西岐众人见状,无不目瞪口呆,心中震撼难言。
唯有杨昭心中忍不住大喊:“卧槽!?”
法戒的气息愈发深邃,原本澎湃的法力逐渐转化为一种全新的力量,那是一种纯净而浩瀚的能量,与天地共鸣,与众生相连。
元神也在这一刻发生了蜕变,化作一颗晶莹剔透的舍利子,悬浮于识海之中,散发出无尽的光辉。
此刻的法戒,宝相庄严,眉目间透着一股慈悲与智慧,令人不敢生出丝毫亵渎之心。
紧接着,法戒额头之上浮现出一个金色的“卍”字,光华大作,与脑后的佛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神圣无比的画面。
法戒缓缓睁开双眼,目光如电,却又带着无尽的慈悲。
轻声开口,声音如洪钟大吕,回荡在天地之间:“佛道初现,众生皆可渡。今日,我便以佛门之法,传道这方天地。”
“佛者,觉也。觉天地之理,悟众生之苦,渡万灵之厄。此乃无上大道,超脱生死,不入轮回。”
“世尊者,乃至高无上之觉者,其智慧圆满,慈悲无量,洞悉世间万物之真谛。
于久远劫前,世尊见众生沉沦苦海,备受诸苦煎熬,遂发下此‘四弘誓愿’,以大慈大悲之心,引领众生脱离生死轮回。
‘众生无边誓愿度’,此乃愿之首。世间众生,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皆在贪嗔痴三毒中轮转,备受苦难。世尊以其无碍智慧,遍观世间,不舍任一众生,誓要将其一一度化,令得解脱。其慈悲之心,浩瀚如宇宙,包容万物,无有穷尽。
‘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烦恼,源于内心无明,如乌云蔽日,遮蔽本具之佛性。贪嗔痴等烦恼,如连环之锁,将众生困于生死牢狱。修行者需依世尊教法,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斩断烦恼之根,开启智慧之门。此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历经无数劫数,坚韧不拔,方能断尽烦恼,证得涅盘寂静。
‘法门无量誓愿学’,世间众生根性各异,需求不同,故世尊宣说无量法门,以应众生之机。或说四谛法,令众生了知苦集灭道之真理;或说十二因缘法,揭示生死流转之因果;或说六度万行,教导众生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自利利他。修行者需广学诸般法门,因材施教,方能度化不同根性之众生。
‘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乃修行之终极目标。世尊之法,至高无上,能令众生超凡入圣,成就圆满佛果。修行者需以坚定之信念,勇猛之精进,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菩萨阶位,福慧双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道。
此‘四弘誓愿’,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发愿是修行之始,断烦恼是修行之基,学法门是修行之径,成道法是修行之果。世尊以其无上智慧,为众生铺设一条光明解脱之路,令众生皆能成就佛道,同享涅盘寂静之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