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 > 其他类型 > 暴君:我在大衍打天下 > 第一百五十八章 请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廷远抬头看向皇上,脸上满是疑惑——罪己诏,其实就是向天下昭告皇上犯下的过错,表明其要悔过自新,同时颁布一些类似于大赦牢狱的命令。

在大衍之前,有过类似举动的皇帝不在少数,然而,天下人对此早已有了默契且标准的回应——称功颂德,一切照旧。

皇上口中的不食荤腥,不过是把山中走兽云中燕更换成冬虫夏草和鹿茸人参,皇上口中的节俭节约,也无非是将每餐的几十道菜品缩减为十余道。

因此,似乎做了错事而发一道罪己诏,阐述以往的一些“罪过”,而后宣布在皇上能接受的范围内做出些让步,已经是天下人公认的一见荒谬之事。

这是份费力不讨好的差事,皇上绝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然而,看着皇上心意已决的样子,陈廷远几番苦想,都没能猜测出此举到底有何用意。

但无论如何,此举在明面上至少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况且陈廷远还有要事准备禀报,不能耽误太多时间,故此也没有再说什么。

“我主宽厚仁德,知错能改,实乃国家幸事,先皇列祖闻之,必颔首欣慰;天下百姓知之,亦为之悦然。”

李承乾闻言大笑,笑的十分卖力,像是唯恐旁人对其反应有所怀疑似的。

“哈哈哈哈哈……老爱卿,谁人不知你向来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半点荒唐,今日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如此不吝夸赞之词,朕怕是担待不起啊——诶,前者朕率众南下,都城之中有劳爱卿代管,但不知近日来可有何变故?”

陈廷远闻言,连忙撩起朝服跪倒施礼。

“陛下圣明,臣正要启奏此事。前者大将军赵佩奉旨北上,增员边关,不料想其竟然率众投敌,至使边防空虚。”

“臣念及我主远在江南,来回通信便要耽搁不少时日,故此先斩后奏,擅作主张,将城内的守军调出半数,来往前线。”

“同时,为防止有人趁机在我大衍境内作乱,臣又同地方官员了解了各地的治安情况,派出几支队伍前往各大匪窟山寨驻扎,看住大部分流寇,以防万一。”

“这些行动均未曾上报我主,乃臣擅作主张为之,故臣欲在此向我主当面谢罪,请陛下除去臣一切职务,遣还故土,停职反省。”

朝中文武又是一阵唏嘘,只有李承乾微笑着看向跪在下面,鬓满白霜的陈廷远。

他明白,当年在官场中宁折不弯,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威武侯,老了。

如同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度一样,他也有了自己的软肋,以及其它病变的部位。以至于必须割舍其中的一部分,才能使这个整体得以保全。

陈初环交出影门的事情,他早已接到了消息,且身为老家主,家族大会自然也邀请了他出席。

但眼下大衍内忧外患——前有赵佩投敌,后有都城大乱。然而,放眼整个朝廷,都没有谁有足够的才干,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扶大厦于将倾,解苍生于倒悬。

是舍弃小家,保全大家,还是自私一次,护孙女周全?

陈廷远纠结了许久,都没有做出决定。

直到昨晚,陈初环突然半夜到访自己的军营,身后跟着如霜和两名族人,全都背着沉重的行李包裹,帐外还停着一辆马车。

那一刻,陈廷远的心中对于前者的问题已然有了明确的答案。

只要自己能够赶回去参加大会,就绝没有人敢出面对陈初环如何。而凭着自己多年来在族内积攒下来的威望,可能还能帮陈初环保住家主之位。

当然,对于这些想法,李承乾一概不知,他甚至不知道陈初环是以什么样的借口说服陈廷远就这样放任她独自跋山涉水,一路还乡的。

但他知道的是,能让这位老人家甘心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主动提出辞官的,恐怕只有陈初环一人了。

不过,李承乾并不急于将其驳回,而是佯装震惊道。

“哦?老爱卿何出此言呢?朕临行之时就蹭赋予你调动三军之职权,在江南时又百般嘱咐信使,北关之事,就由你一人全权负责,但有阻拦者,即视为抗旨不遵。又怎么能说你是先斩后奏呢?”

说着,李承乾干脆起身,手指着下面的百官,故意提高声音问道。

“况且,老爱卿智勇兼备,谋略过人,德行品质更是广受称赞,试问如此国家栋梁,若是贸然离朕而去,这满朝文武,又有谁能担此大任呢?”

陈初环早已做好准备,随即叩首道。

“回禀陛下,老臣终朝苦想,也正为此事。然天欲兴我大衍,屡派能人志士入朝为官,兼有我主求贤如渴,慧眼识人,今朝中有通政司副使杨荣,与大理寺卿张希文,堪当此大任。”

李承乾的目光瞬间移向陈廷远,一时语塞。

老了,到底是老了。

都说人老奸,马老滑,看来这陈廷远也不例外。

这两个人是李承乾亲手提拔上来的,对于其能为品性,自然也了如指掌。

若论对自己和朝廷的忠心,这二人绝不亚于陈廷远。但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两人加在一起也难抵其一半的水平。

杨荣为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且自从为官之后,性格愈发偏激,大有玩世不恭之态,虽然每遇贪官污吏,或百姓申冤,杨荣都不曾怠慢,但殿试之前的那股才气多少还是被隐去了一些。

且根据李承乾暗中的走访与观察,杨荣身上的官场气息浓重,一些类似于与同僚互送金银的举动甚至不亚于结党营私。

若有人上本参他,单是这一点,李承乾便难以为其洗脱罪名。

而张希文又太过中庸,精于自保。前者李承乾几次召见三人,张希文都秉承着中庸之态,除非自己点名发问,否则绝不发言。

身为朝廷要员,在大是大非面前,这样的姿态未免又太过谦逊了些。

而即使如此,两人在百官之中仍然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栋梁之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