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眨眼,五年时间过去。

此时的太平也已经快十六了。多年的读书学武,看起来倒是和当年的农家小子有些搭不上边,虽然年纪尚轻,但深邃的双眼早已变得让人难以琢磨。

去年,凉州失守,靖边大将军重伤归朝,被贬去官职,闲赋在家。当年朝廷一纸调令,刚刚回乡不久的夏忠明就马不停蹄的北上整顿军队,及时遏制住了北方戎狄的进攻,于是边境就开始了数年的拉锯战,凭借城池之险,大夏和戎狄交战倒也不会吃亏。

可随着当今皇上夏桀的一系列操作:耗资巨大修建宫殿,任用佞臣,缩减军饷,轻起战争...北方的战事逐渐开始倾斜。

而就在两年之前,因为不满西域诸国的进贡,夏桀发兵五十万亲征西域,耗时半年有余,毫无建树,甚至因为对西域地形的不熟悉,导致损兵折将,也只能是草草收场,而这件事带来的后果就是戎狄借道西域,突袭凉州后方,千里奔袭,二十万大夏军队死伤殆尽,不过朝夕之间,凉州全境陷落,大将军重伤突围,兵将生还者十不足一。一时间,整个凉州尸横遍野,流民失所,戎狄把这块阻挡了自己几百年的地方完全当作了自己的屠宰场,烧杀劫掠数月不止。

现如今,春暖花开,戎狄肯定会借机南下,到时候雍州齐州以至于洛州都将直面蛮夷大军。

各地守军纷纷上书请求朝廷发兵凉州收复失地,甚至有不少学派人士都出来组织起了民间义勇,要知道这些人可是消失了两百多年了,可见如今事态的严重性。而此时的皇帝,流连后宫,不理朝政,虽说不愿丢了祖宗的江山,但却是优柔寡断,识人不明,听信丞相司马骥的建议,妄图与戎狄和谈,打算以财物换回凉州。对于民间的义勇人士,更是直接进行镇压,以至于很多人不得不做了流寇。

这个帝国,好似开始了摇晃。

...

夏府。

“南星,你现在的武艺还是不行啊,就弓箭勉强看得过去,到时候上了战场还得哥护着你。”

刚耍完一套枪法的夏仁谦毫不留情的吐槽着。

经历了几年的朝夕相处,二人也慢慢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兄弟了,虽然夏南星已经是自由籍谱了,但还是和以前一样随着夏仁谦读书习武,只不过时局动荡,朝廷怕只是马上又要来征兵了。

夏南星的武艺其实并不算差,射箭更是八十步以内例无虚发,只不过夏仁谦实在是勇武过人,虽然只有十八岁,但是赤手空拳便可制服二三十人,不出意料,上了战场后又是一名力敌百人的勇将。

听到夏仁谦的打趣,夏南星也是笑着开口道:“武艺和少爷是没得比,不过两军对峙,不全靠阵前冲锋,岂不知运筹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杀人不只是只能用刀枪的。”

闻听此言的夏仁谦一阵腹诽,只有他知道,眼前这个少年看上去老实巴交的,实际上这几年接触了百家学说以后,已经是一肚子坏水了。

“也不知道这些年你跟着那些先生学了些什么,要不是我是你兄弟,都怕有一天你把我悄悄卖了。”

“呵呵,叫你多读书,你非要去放牛,现在知道害怕了吧。”

“你才去放牛,都说了我是去四处行侠仗义。”

“洺河县这么点大的地方,你去行侠仗义的话怎么别人都不知道,你总不会隐姓埋名吧,这可不是夏大公子你的作风。”说罢夏南星不禁大笑起来。

“和你说不清楚。”

眼见夏南星准备继续说,夏仁谦赶紧脚底抹油。其实他时常出去是悄悄整治城里各处的地痞流氓了,倒不是因为正义感,主要是想过把当将军的瘾,好几次都差点被夏南星发现了,不过夏南星成天都在学什么诸子百家,倒是没时间管他的闲事。

此刻的夏南星,已经从演武场收拾好了去请教韩夫子了。

这几年,可以说韩夫子对他格外看重,多次单独教导,和原来的老师季师崇尚儒家不同,韩夫子是法家学派的坚定支持者,主张重典治国,可惜了这样的主张不被朝廷接纳,仕途不畅的韩夫子直接就辞官归隐了,这些年发现了太平的资质过人,于是就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传弟子看待,而太平在两个老师的不断教导之下,也是慢慢变成了一个胸有韬略的雏鹰,差的就是一个发挥自己的机会。

“夫子,学生此次来是想和您说一下关于征兵的事情的,现在朝廷在兵事上处处受制,西域和北方战乱不休,九州各地也渐渐有些隐隐的动乱了,学生准备就趁这次征兵就和夏仁谦一起去军中效命了。他已经年满十八,按照律法是需要前往边境的。”

“你们也是应该好好磨练一番了,现如今风起云涌,只怕是又要不太平了,就是可怜这天下百姓,又要遭受战乱之苦。”

“夫子,这朝廷为什么不管,他们这几年年年增加赋税徭役,不就应该对戎狄用兵吗?

听到少年的赤诚之言,韩夫子也只能叹息答道:“子不类父啊!当今天子没有先帝那般的文治武功啊,欸,算了,老夫这把年纪了,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夫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当今的朝廷劳民伤财,穷奢极欲,当今皇上就不怕大厦之将倾吗?”

“住口,太平,你不要命了,天子又岂是我等可以非议的,现如今是奸臣当道,蒙蔽了天听,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夏南星赶紧口头称是,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皇帝的事迹市井小民都知道,又岂会只是几个佞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