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悠着点吧,日本这些人倭人,我总觉得,一点信用都没有。”

张欣上辈子就不喜欢日本屡禁不绝的多次朝贡。

这两年倭寇又开始频繁出没,能推断出来的,只能是日本本国日子不好过。

狗急了跳墙。

谁知道还能干出什么事情。

“嗯,我爹让各地卫所加强戒备了。”

朱高炽点头表示明白。

“我听瞻墉说,交趾又有事。”

《京报》上都不是实时的政事,但张欣自有消息来源。

“嗯,就原来鸠占鹊巢那黎家的人——黎力,卷土而来。被十七叔打跑了,现在跑到老挝去了,今天爹下了敕谕,让老挝驱赶驱逐黎家人,不许收留。我看爹,应该是巴不得人家不听他的。”

朱高炽觉得这是个意外惊喜。

“不是挺踏实的么?多少人?”

张欣皱眉。

这辈子,交趾那边百姓起事的次数屈指可数,而且归附都快十年了,还能闹出事来?

宁王跟张辅一直在那边。

没有理由啊!

江南那帮子还是不死心?

但照理说,这几年的皇家带头的各方面商务发展很快,他们依赖皇家越来越多,不至于自寻死路。

“有心人挑的。没几个人,就因为屯田闹出来的事,事不大,可能还能趁机拿下老挝。”

朱高炽看张欣的眉头,不自觉地跟以往的每一次一样,把事清楚的说给张欣听。

前一阵,交趾的交趾总兵官丰城候李彬上言。

说,交趾有大量的土地荒着,现在也归附了有几年,百姓比较安稳,可以考虑像国内一样,依据各都司、卫、所的前例,实行分军屯田,以供粮饷。

省得还得每次走海运从国内运粮过去交趾。

损耗大不说,也劳师动众。

朱棣准了。

兵部就按交趾当地卫所所在的位置险易轻重,来分——屯守征调——的多少。

交州左、右、前、中卫及镇夷卫、昌江卫、清化卫等七卫,官军以一分屯田,九分备征守。土军七分屯田,三分备征调;

交州后卫、三江卫、市桥千户所,官军以二分屯田,八分备征守。土军八分屯田,二分备征调。

以上,屯军每人岁征稻谷三十五石。

乂安、新平、顺化三卫,官军三分屯田,七分备征守。土军六分屯田,四分备征调;

演州、南靖、新安三千户所,官军全不屯田,土军三分屯田,七分备征调。

以上,屯军每人岁征稻谷十八石。

这其中。

官军就是从国内调派过去驻守的军队。官军主要是备征守。

土军则是当地招募的人组成的军队。土军主要是屯田。

在兵部看来,这样分理所当然。

国内无论什么卫所,这屯守征调,也是有定例的,也有官军跟本地军的区别。

除了要打仗的时候会有改动,其他时候,就是按例办事。

可当地的人,也就是土军,并不这么觉得。

他们大多不识字,这么些年下来,就算军中有教读书的卫学,最后也只能看懂数字。

他们不看实际屯田多少,只看谁干活多,谁干活少,还有地方不一样的岁征三十五石跟十八石的区别。

一开始还只是各地土军里大家传传小话。

说朝廷没把土军当人,奴役交趾人等等。

传多了,很多人就入了心。

再加上,屯田这事,面上是开荒地屯田,实际上在开荒的过程中免不了有侵占本地人的田地的事情发生。

朝廷的风评就变了,从过去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变成了占国土,役国民。

黎力这个藏了很久没露头的人,趁虚而入。

很快就拉了几千人起事。

这事,宁王发现了。

宁王当然知道朱棣心里的想什么。

于是半推半就的,让黎力发展了一下,再把他往老挝的方向驱赶。

果不其然,老挝把人给收留了。

只是在朝上,上疏也好,奏报也好,不会把实际情况说出来,只说交趾有人起事造反。

“明白了。土地还是少了。十七叔顺水推舟。”

张欣明白了。

归根到底,还是人多了。

这十年的休养生息真不是白休的。

连京城里也开始哪哪儿都是人了。

“嗯,把老挝拿下就又多了,那边本来就有老挝军民宣慰司。”

朱高炽很有干劲。

“派十七叔么?”

张欣基本觉得没啥悬念了。

永乐二年四月设的老挝军民宣慰司,土官刀线歹为宣慰使。朝贡还算及时,对朱棣也很恭敬。

一直没找到机会把这地方拿下。

现在机会送上门,再好不过。

老挝这块地方还很大。

东至水尾,南至交趾,西至八百,北至车里,东南边有三关跟交趾接界,西北距云南布政司(今昆明)一个月日程。

它边上还有麓川、缅甸两个宣慰司。

都是气候温暖,产出丰富的地方。

而且向西向北推进更方便。

“应该是吧。爹开春想去北边,他分身乏术。”

朱高炽觉得也没别人了。

“行吧。十七叔的长子也能上阵打仗了吧?”

张欣想起朱磐烒跟朱磐烨。

“前几年不是请封世子了么!我都羡慕十七叔的日子了。但他哪来的那些精神头!!!服气!!!”

朱高炽一脸敬仰。

要说他爹这些兄弟里,他最羡慕的就十七叔。

听说,在交趾那边,十七叔除了出海,就是弹琴读书,还在交趾那边修建道宫,供的是南极仙翁和老子、庄子及鹤、鹿土偶。

自号臞仙,闲来无事还给他爹编了很多书,《通鉴博论》、《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

编书也就罢了,他十七叔还会做琴。

一把号“飞瀑连珠”的“中和”琴,连宫里的专门制琴的匠人都自愧不如。

【小科普:洪武跟永乐年间,大致来说,各地军队的屯田制很科学。屯田上交的粮食很不少,余下的也完全可以供养得起军队自己的粮饷。所以本章特意写得详细一点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