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期赋税下调了,老百姓日子还是过不起来。
当年年底,汉文帝就把十五税一再次下调,调到了三十税一。
后来更是昭告天下,直接免收田赋。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所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除田之租税!】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种天大的德政的缘故,在随后的十三年中,汉朝疆域内,竟然啥事没发生,灾、兵、疫、旱,一个都没碰上。
朱高炽不得不佩服汉文帝的魄力。
这是以一人之力切断国家的财政收入的最大来源,还在一个那么古早的时代。
后面汉文帝更是解禁天下所有的山川林泽,允许私人开矿、煮盐。
把盐铁之利下放于民,一时间天下富商巨贾四起。
汉文帝还取消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关传制度,取消各地设的关卡,允许百姓和商人自由行动。
于是整个汉朝,光商业这一项,朝廷每年的财政收入直接暴涨。
这也就罢了。
关键是老百姓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取消了田赋以后,汉朝老百姓的种地热情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朱高炽就算用脚丫子想都能想象到那个情景。
凡种出来的,都是自家财产,哪里能不积极?
原来是种得多,交的多,懒一点的人家,够温饱,就不会太卖力。
现在全归自己,肯定是要多卖力有多卖力。
有了更多的粮食,就意味着有了更多的人口,还可以开辟更多的土地。
汉初全国人口才一千四百万,到文帝后期,短短二十年间,已经暴增到三千一百万。
在这里,朱高炽恍然大悟,汉文帝真的下了好大的一盘棋。
田赋确实是不收了,但还有人头税!
三千一百万人,每年的人头税,对于国家来说,绝对是一笔巨额的收入。
而且每个人都交得心甘情愿。
这不比朝廷挨家挨户,费尽心力的收那三十税一统共没几斗米的田赋强?
家家有粮食储备,多余的还可以拿出去卖掉。
在这里商税还可以再收一笔。
于是汉朝廷税收不减反增,太仓里的粮食陈陈相因,导致腐烂而不可食。
国库里的铜钱堆积如山,穿钱用的绳子都腐烂了。
到了后期,汉文帝直接就给年过八十岁的长者每月发放米、肉、酒,九十岁以上的还定期发放绸缎。
这样的皇帝,朱高炽想写个大大的服字了。
而且,据记载,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间,从来没有修建一座宫殿、一处园囿,衣物、车马及日用器物也不曾添置,均为宫中旧有。
汉文帝一生的勤恳节俭,让他的顺顺利利的接了位置,父子二人,成就文景之治。
汉文帝更让他的孙子凭借他给他攒的家底四方征讨、开疆万里。
这才是真正的朱高炽心目中天子的样子。
相比之下,老朱家人的所作所为让朱高炽惭愧无比。
皇祖父整天说,要爱惜老百姓,在宫里经常吃忆苦思甜饭。
可实际上,也就那样。
京师的皇城,当年修建的规模比现在他爹这个紫禁城还大。
更别说凤阳那边还有个建了一半废弃的明中都。
别的不说,就盖这三个皇城的钱,变成铜钱散出去,都能铺满现在大明朝的整个疆域。
无论皇祖父,还是他爹。
按朱高炽这会的想法,远远比不上汉文帝,也不配爱民如子这样的赞誉。
他也是看了这些才知道,自己的媳妇,其实就是在默默的孤身走汉文帝的这条路。
自家那个太善良的太子妃,才是真正在为国为民。
而且这条路,张欣还走得又快又稳。
朱高炽自觉自己并没有提供张欣什么的助力。
什么免田赋,免徭役的一概没有。
拖后腿倒是一大堆。
滥发的宝钞,空乏的国库。
虎视眈眈的江南士族,蛮不讲理的亲爹。
之前张欣提出的里甲制跟路引,到现在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改革,从头到尾都一直限制老百姓出行,把老百姓困在土生土长的地方。
目前他给张欣最大的支持不过是让他爹开了海禁,支持张欣搞海贸。
严格来说,跟他也没关系,是张欣自己让他爹看到了海贸的好处,才放开了海禁,有了现在海贸的蓬勃发展。
张欣搞的两个皇家商铺,除了用宫中的匠人之外,全部都是张欣带着一群女官跟他的公主姑姑们在张罗。
永乐朝这前十年发展,大家有目共睹,速度何其快。
他着实不如自家媳妇。
洪武朝那会,他皇祖父其实也在走慢慢降低田赋这条路,但是是在三十几年内慢慢走的。
走到这会,杂七杂八加起来,朱高炽大致算过,除了江南课收重赋,其他地方的田赋差不多是十五税一。
而且明朝的田赋是哪怕不种地,种桑树、开果园、弄鱼塘、搞林地都要纳赋。
就这样,财政也是一直紧巴巴的。
洪武末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实在不咋样,朝臣也都是苦哈哈的,有钱的人依旧有钱,没钱的人永远没钱。
但任谁也没想过,可以像张欣这样,一点一滴,汇流成河的来改变局面。
无论皇祖父还是朝臣,天天喊着农业为天下之本。
可为农业真正做的事情有什么?
这几十年间,除了去收田赋,几乎可以说什么都没有!
就连治水修渠的出发点,也是为了运送粮食。
可张欣从知道五叔的植物园开始,就积极的帮忙五叔收集各式各样的粮食种子。
前几天还在说起要让五叔研究一下怎么改良农具。
人比人,比死人啊——
【小科普:朱棣盖的紫禁城,现在的北京故宫占地面积是72万平方米,朱元璋盖的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概为100万平方米。在安徽凤阳县,朱元璋的老家,在南京故宫之前还建了一座明中都,圈地84万平方米,盖了六年,以“劳费”为由罢建。当年主体建筑已经完工,初具都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