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都说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宋三娘他们家背靠大山,柴的问题很好解决。米的问题现在也解决了,只剩油、盐。

三娘现在吃的是猪油,可猪油吃不了三年啊!旱灾后,别说油了,连米面都少见。人都没得吃,更何况是猪?卖猪肉的也早逃走了,哪来的肥肉熬猪油呢?

得想想办法啊!宋三娘想,在二十一世纪人们常用的是花生油。可宋三娘十几年来压根儿没见过花生这玩意儿!

大景的国土很大,可能在某些地方也会种有花生,可三娘连府城都没出去过,实在是无从得知,也没办法弄来花生啊!

茶籽油出油率又少、价格也贵,这可怎么办呢?宋三娘绞尽脑汁的想着,突然想到了什么,有了!

除了猪油,花生油,茶籽油,还有一种便宜出油率高的油,那就是大豆油!

宋三娘失魂落魄地都打算回家了,突然又开心起来:“掌柜的,你这有大豆吗?”

“大豆?”王掌柜疑惑的说着,“有倒是有,价格也便宜,只要六文一斤。姑娘要多少?”

虽然他们王家家大业大。可那些大户人家有自己的粮食来源,根本不会来粮铺买粮食。所以来他们这买的都是散户,买得很少。这位宋姑娘算是大客户了,又是少东家特地关照过的,态度自然要好些。

“要六百斤。”宋三娘想,这大豆出油率虽比茶籽高,可到底也就四成,要吃那么久,一定要多屯点。

而且这大豆已晒干了,可以储存两年多,就算不榨油,当储备粮也挺好的。

大豆榨油可比猪油来的划算,想起上回她买了那么多猪油才榨出这么两小罐就心疼。肥肉的出油率自然比大豆高,可架不住大豆便宜啊,买肥肉那一两银子都可以榨五十多斤大豆油了。

现在油的问题也解决了,还剩盐。盐是人体的必需品,可无论在哪个朝代,盐都是朝廷大力把控的。想要大量屯盐,是很有难度的。

宋三娘试探的问王掌柜:“王公子让我有什么麻烦尽管找您,我若是想多买些盐,掌柜的觉得怎么样?”

王掌柜眼珠子一动,叫来小二去门口把风。按规定,一个人每次买盐的数量不能超过半斤。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且自家少东家说,要好好关照他们,这……

宋三娘见王掌柜这么大张旗鼓的,心里一惊,自己最近太顺风顺水了,居然失去了原有的谨慎,以后可更加要谨言慎行了。

王掌柜也是犹豫再三才开的口:“姑娘若是要买很多,确实是个难事。若只是自家吃着倒是无妨。”

“不必多买,我家人口多,又不住镇上,只是觉得跑来跑去买盐太过麻烦了。”宋三娘陪笑着解释道,“掌柜的觉得卖多少合适?”

“不超过五十斤的话问题不大。”王掌柜在心里斟酌着说出一个数,这已经是看在少东家的面子上给的,若是再多可就没办法了。

宋三娘心中一喜,这已经超出了她的预想,算是意外之喜了: “好!就按掌柜的说的办!”

“盐一斤三十六文,一共三两六百文,加上大豆的一两八百文,一共五两四百文。”掌柜的继续拨着算盘。

这回掌柜的没说抹零头了,再这么一抹,那就得亏一两银子呢!

宋三娘怕自己心疼,麻利地结完账。自己的小金库现在只剩下十两银子跟两百六十八文了。

跟王掌柜的说好送货上门,就高兴地跟着大伯回家了。

临别时还觉得不放心,拜托王掌柜走村子里平时没什么人走的小路:“麻烦掌柜的了,我家只是普通人家,想着省点麻烦,存点粮食平日里吃,但又不想惹人口舌……”

“客人放心。”王掌柜也觉得奇怪,这两人看上去倒像是父女,可父亲一声不吭的站在旁边,全有女儿做主。不过有少东家担保,想必也是知根知底的人,且这点粮食也就够一家十几口吃上两三年,若是坏人存这点粮,也成不了事。

王掌柜做掌柜那么多年,也见过不少提奇怪要求的客人,早已经见怪不怪了。若是没有什么太出格的地方,他也懒得去管,只需客人提什么要求就照办便是。

回去的路上,宋三娘心中雀跃,却无从说起,只能自己暗自窃喜。

宋致从小看宋三娘长大,哪能不知道她的小心思呢:“这回终于如愿了?”

“嗯!”宋三娘终于抑制不住自己嘴角的幅度,“这下子终于安心了。”

宋致无奈地摇摇头,今年他家的粮食也没卖出去,全压在手里。他如今是又怕旱灾来,又怕旱灾不来。怕若是旱灾来了,自家人都活不下去,又怕旱灾不来,粮食全压在手里,亏了。

宋三娘可不知道大伯心中的忧愁,欣喜地东张西望,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了一大半,老远的就看到一个大大的草耙上扎着一串串红艳艳的果子,高兴地喊着:“是冰糖葫芦!”

宋三娘快步走上去,走到那个草靶前,卖冰糖葫芦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

老爷爷长长的胡子都白了,深深的皱纹刻画在他的脸上却不显刻薄,反而让人觉得这是岁月给他留下了痕迹,老爷爷显得和蔼可亲极了,乐呵呵地问三娘:“小姑娘需要买糖葫芦吗?三文一串。”

宋三娘觉得这个价格还行,今天都花了大钱也不在意这些小钱了,也冲着老爷爷笑:“老爷爷,麻烦给我拿六串糖葫芦。”

“先等等,要五串吧!”跟在身后的宋致连忙制止了。宋三娘一说要六串,哪能不知道她把自己的份也算上了,他都一把年纪了还吃这哄小孩的玩意干嘛呢?

宋三娘无奈的看着大伯坚定的眼神,实在拗不过他,只能对着老爷爷再次确认:“那就拿五串吧。”

宋三娘接过糖葫芦,正要掏钱。大伯已经先一步把钱递给老爷爷了,见三娘看着他,佯装生气瞪了她一眼:“怎么?觉得大伯这点钱都拿不出来?告诉你,你大伯可比你有钱多了!”

宋三娘收起手中的铜钱,摸着自己干瘪的钱包,可怜兮兮的想,现在大伯确实比她有钱。

宋致接过宋三娘手中的另外四根糖葫芦,让她能安心的吃自己的那根。谁知,宋三娘却一把把糖葫芦递到他面前:“大伯,你先替我尝尝酸不酸?”

宋三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可她并没有因为没了父亲,就受人冷眼。反倒是宋致名义上说是大伯,却一直代替她父亲照顾她、关爱她,给她温暖,在三娘心里宋致跟她父亲是一样的。

而宋致盯着眼前这根糖葫芦,有些犹豫不决。直到三娘又把糖葫往前举了举,他才小心翼翼的咬了上面一颗。

那味道怎么说呢?糖葫芦他小的时候也尝过,可这根糖葫芦的味道好像跟之前的那些不一样,好像比之前的要甜一些。

他小时候听过一个做糖葫芦的老手艺人说过,外面的那层冰糖可是有讲究的,糖要甩得好,越薄越能体现技艺之高超。蘸出来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就叫“万年牢”。

这颗糖葫芦外面薄脆香甜的冰糖,包裹着里面已经去了核的山楂,混合在一起是一种酸酸甜甜的味道。他敢说这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糖葫芦了。

见大伯吃下一颗后,宋三娘才安心的享用自己的。不得不说,这老爷爷做的糖葫芦是真不错,这酸酸甜甜的滋味,让三娘享受得眯起眼睛,实在是太棒了!

第二天,大伯去镇上粮铺,把送粮的队伍带了过来,一支队伍静悄悄地从村子的另一边走到宋三娘家。

一袋袋用粗麻布制成的袋子装着粮食,全部卸在三娘家的院子里,六千多斤的粮食全堆在院子以及院子外面。

等送粮的队伍走后,宋家父子四人以及三娘一起把一麻袋一麻袋的粮食搬进地窖。

宋致、宋金、宋良的力气大,一个人一次就可以扛一袋,而宋玉和三娘力气小,两人抬一袋。他们把粮食一袋一袋码地整整齐齐叠在一起,稻谷放一堆,麦子放一堆,粗苞谷粒放一堆……把地窖塞得满满当当的,只留一条供人取粮的小道。

把地窖装满后,宋金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问三娘:“剩下的怎么办?”

三娘一看院子外,还有差不多两千多斤的粮食无处安放,说:“先放在那个空房间里,改天再挖一个地窖存放。”

众人闻言,又继续把剩下的粮食搬到屋子里。

等宋金有空时,三娘又找来他们帮忙挖地窖,在院子里的角落也挖了一个。

三娘还觉得地窖不牢固,容易坍塌,于是忍痛拿了一些糯米加固。

在挖好的地窖的重要部位,用石灰加上糯米汁加固,等风干了应该就稳稳当当的了。

又怕粮食被风吹日晒,或者被雨淋湿,又在地窖口处盖了一个棚子,用石灰板加石灰把地窖口封的死死的。这批粮食,要到万不得已时才挖出来用。

就这么忙活了十几天,宋三娘总算把所有粮食都存放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