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冬瓜宛如一座小山丘般耸立在地面上,体型异常肥大。沈亦白弯下腰来,轻轻地将冬瓜抱起,然后缓缓地放置于平坦的地面之上。紧接着,他双手握紧菜刀,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朝着冬瓜狠狠地砍了下去。

然而,冬瓜的质地稍硬且体积庞大,沈亦白不得不费力地滚动起这个沉重的冬瓜,调整着切割的角度和位置。如此反复多次,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终于听到“咔嚓”一声脆响,冬瓜被成功地切开来。

随着切口的裂开,冬瓜内部洁白如雪的果肉以及白色的瓜瓤瞬间展现在眼前。仔细看去,瓜瓤之中还镶嵌着一颗颗犹如珍珠般大小、呈椭圆形的冬瓜子。这些冬瓜子密密麻麻地分布其中,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设计的装饰图案。

沈亦白先是将一长条冬瓜的切口朝下稳稳地立在了地上,这样可以保存时间久一些,防止冬瓜坏的太快,再次吃的时候,将最外层接触地面的冬瓜,薄薄的削去一些就可以了。

接着伸手拿起刚刚切下来的另一大块冬瓜,动作娴熟地用手指抠挖着冬瓜内部的冬瓜子,并将它们逐一放进一个悬挂在架子上的小巧竹筒里。

这个竹筒虽然不大,但却足以容纳所有的冬瓜子。沈亦白打算先将这些冬瓜子妥善保存起来,待到明年春夏之交时,再重新播种,期待能够收获又一季丰硕的冬瓜果实。

处理完冬瓜子后,沈亦白把冬瓜重新放回菜板之上,开始细致地用菜刀削去冬瓜表面那层厚厚的绿色硬皮。

他手中的刀刃沿着冬瓜的轮廓轻轻滑动,一片片翠绿的外皮纷纷削了下去,堆在菜板上。

不一会儿功夫,整个冬瓜都已褪去了外层的绿衣,完全裸露出来的白色果肉宛如一只精美的陶瓷大碗倒扣在菜板之上,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沈亦白轻轻将冬瓜皮丢入潲水桶中,那清脆的声响在山洞里回荡。他手中握着冬瓜,目光专注地审视着,随后用刀精准地切下窄窄一圈冬瓜,准备用其烹制冬瓜汤。

这冬瓜在他的手中像是一件待雕琢的艺术品,他一手稳稳地拿着冬瓜,一手紧握着菜刀,菜刀微微倾斜,刀尖如灵动的舞者,在冬瓜白净的肉上迅速划过一道道斜线。

每一道斜线都深浅均匀,间距恰到好处,他的动作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

同时,他那握着冬瓜的手巧妙地配合着,轻轻转动冬瓜,让刀尖能够触及到冬瓜的每一处表面。

待一整圈冬瓜都被划上浅浅的口子后,他迅速变换菜刀的方向,再次斜斜地持刀,又一轮斜线在冬瓜上呈现,不一会儿,冬瓜表面就形成了一层精致的菱形小方块。

这样的切法,无疑是为了在红烧冬瓜时,能让冬瓜更好地吸收汤汁,变得更加软烂入味。

切好冬瓜后,沈亦白没有丝毫停歇,他手脚麻利地将菜板、菜刀以及去皮的冬瓜全部清洗了一遍。

水在他的手下流淌,冲走了残留在上面的冬瓜屑与污渍,一切都变得干干净净,为接下来的烹饪步骤做好了完美的准备。

接着,他把切下来的那窄圈冬瓜放在菜板上,手起刀落,将其切成了薄片,那薄片的厚度均匀一致,每一片都透着冬瓜的鲜嫩与水灵,随后整齐地放在了陶盘里。

而剩下的冬瓜则被他切成了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方块,这些方块大小相同,方方正正,仿佛是被精心测量过一般,它们将在锅中经历一场美味的蜕变,成为令人垂涎欲滴的红烧冬瓜。

沈亦白站在炉灶前,眼神坚定而专注,他先提起油壶,缓缓地在锅里倒入适量的油。那油在锅底静静地汇聚,宛如一泓清澈的小湖。

随后,他点燃炉灶下的柴火,火苗迅速蹿起,舔舐着锅底。随着油温逐渐升高,丝丝青烟袅袅升起,他知道,是时候放入冬瓜块了。

他小心翼翼地将冬瓜块放入锅中,只听见轻微的“滋滋”声响起,冬瓜块与热油开始了它们的交融之旅。沈亦白手持锅铲,耐心地慢慢煎着冬瓜块,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锅里,时不时轻轻翻动一下冬瓜块,确保每一面都能均匀受热。

待到一面煎至金黄,那金黄的色泽如同秋日里成熟的麦田,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他才不慌不忙地将冬瓜翻了个面,继续慢慢煎制。

他的动作沉稳而熟练,每一次翻动都恰到好处,锅中的冬瓜在他的精心烹制下,逐渐散发出阵阵清香。

此时,在厨房的另一角,陶瓮里传来一阵阵“咕嘟咕嘟”的声音,柳依依站起身来,将手上的水珠轻轻甩落,她快步走到陶瓮前,伸出手,轻轻掀开陶瓮的盖子,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她拿起一个大木勺子,深入陶瓮之中,将里面的米捞出来仔细查看。

只见勺子里的米粒已经膨胀了一倍有余,颗颗饱满,散发着淡淡的米香,那米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的稻田之中。

她转身拿起陶盆,放上竹沥子,然后将陶瓮里的米汤和米粒一勺一勺地舀出来,倒入到竹沥子上。米汤顺着竹沥子的缝隙缓缓流下,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聚在竹沥子底下的陶盆里。

柳依依将米微微沥干后,迅速将竹沥子上的米饭倒入陶瓮里,她拿起筷子,在米饭上熟练地插上气孔,那气孔分布均匀,如同蜂窝一般。

随后,她围着米饭周围淋上一圈清水,为米饭的后续烹制提供了恰到好处的水分。接着,她将陶瓮的盖子盖了起来,然后蹲在陶瓮前,像守护着一件珍贵的宝物一般,竖起耳朵,仔细聆听着陶瓮里的动静。